关于TSMR先导专项、MSRE和TMSR-LF1、双流设计与石墨墻、船用动力堆…

【本文由“西山小碎催”推荐,来自《王孟源:熔盐堆简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关于TSMR先导专项。2011年1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布启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该专项针对核燃料供应和核废料处理这两大问题,分别设立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和‘ADS嬗变系统’两大研究项目”(注:ADS嬗变系统就是那个“过于先进、无法展示”)。同样在2011年,美国能源部开始启动固态燃料熔盐堆前期研究计划(Integrated Research Project),ORNL、INL、West-wood合作参与,将2009年UCB等提出的900MW球床氟盐冷却高温反应堆定为基准设计,在此基础上讨论氟盐冷却高温反应堆的发展战略,拟定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同时考虑试验堆和商用堆设计。嗯,不知道按“2017年傳出並不包含詳細的技術細節的TMSR計劃”的王先生的“逻辑”,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哦对了,10MW固态钍基熔盐堆(TMSR-SF1)在2013年就已完成了概念设计。

2.MSRE和TMSR-LF1。ORNL于1965年建成8MWth的液态燃料熔盐实验堆(MSRE),成功运行了将近5年,“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液态燃料反应堆,也是唯一一个成功利用铀-233运行的反应堆。”(摘自"蔡翔舟等.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J].物理,2016,45(09):578-590.")但MSRE并没有在燃料中加入钍,运行使用的233U是外加的;而TMSR-LF1是世界首个钍基液态燃料反应堆(虽然现在可能还没有开始转换233U),运行结束后会将乏燃料中提取生成的233U,投入新堆运行。

3.双流设计与“石墨墻”。双流设计方案最早在ORNL搞MSRE时就考虑过,但正是由于管路过于复杂且石墨不适合作为结构材料,导致最后放弃了,迄今为止所有热中子熔盐堆(包括投运的和具备较完善的概念设计)都避免采用石墨作为结构材料。那么王先生拿这个双流设计来说明所谓“石墨墻”不靠谱是为什么呢?虚空打靶吗?倒是目前有一些快中子熔盐堆概念设计采用了双流(采用铅冷),只是铅基堆并不比熔盐堆更成熟。

4.关于船用动力堆:

1)考一下古:鹦鹉螺号1948年立项,1952开工,1954年下水;希平港核电站1954年开工,1957年并网。So,根据王先生认证的“事实与逻辑”,里科弗等人也要喜提“假大空”帽子?即使看现在,2015 年10 月,美国Martingale公司与印尼钍联合体(由印尼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和印尼核工业公司组建)签署合作建设TMSR电厂的协议(采用ThorCon堆型,基本就是MSRE放大);2019年,印尼造船公司与ThorCon签署合作协议,将就合作建设一座50万千瓦浮动核电厂开展研究;2020年,印尼国防部与ThorCon 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合作研究开发一种用于发电或舰船推进的TMSR。So,王先生扣帽子前是否先往印尼、美国那边稍稍?中船集团总比印尼造船公司强点儿吧?中科院、核动力研究院总比Martingale/ThorCon公司强点儿吧。

2)我看了一下江南厂发的消息,只说是采用“第四代钍基熔盐堆”,“中国船舶报”微信公号倒提了句“燃料盐”,无论如何,王先生怎么就“确定”是采用TMSR-LF1堆型呢?又是怎么就断定是在与TMSR实验堆团队“合作公關造勢”呢?如果单纯看船舶动力的需求,显然基于长寿命钍铀/钍钚堆芯的一次通过型模块化熔盐快堆更合适啊:快堆可以采用氧化铍、7Li等代替石墨做慢化剂,避免了石墨机械性能、抗辐照性能的弱点,与233U的反应截面也更匹配;钍铀/钍钚循环相对铀钚循环成本更低也更安全;一次通过循环方式无需换料系统;模块化设计和熔盐堆实现反应堆核心小型化,可以在15~20年堆芯到寿后进行整体更换——310MWt功率的玲龙一号核心模块只有7米直径、14米高,换成熔盐堆肯定小得多,24000TEU的船留个“换心”通道很容易的。

3)甚至,即使采用TMSR-LF1堆型,由于国产熔盐堆用石墨的致密性等指标比MSRE的强不少,国产GH3535合金的抗蚀性比哈氏合金也强不少,仔细优化一下也能做到满功率运行10来年。60年代的美国做不到,今天的中国就也做不到?从60年代到现在,美国航母反应堆的换料周期提高了多少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