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食品技术从业人员,茶颜悦色其实并没有多大吸引力,推广可能也有不小困难

【本文来自《茶颜悦色能不能走出长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请自来,人在长沙,刚下飞机(›´ω`‹ )

作为前食品技术从业人员,茶颜其实并没有多大吸引力。拿幽兰拿铁举例从配方设计上说入口奶香,厚味咖啡,余味茶香的结构算是不错的创新,在味觉掩盖上茶味盖咖啡后苦略酸,整体没有不悦的味觉。但是为了保留相对不强烈的茶味,不得已奶和咖啡的味道也就减弱了很多,整体味觉不够香醇。缺点也是优点,和传统产品划出了特征和界限,契合了希望低甜度口味偏清淡的群体。又乘了一波国风的东风建立了特色的形象,再以只有星巴克一半的价格策略护身,高密度一推,成功自有其道理。

至于能否走出长沙的推广问题,我想举另外一个例子。在饮料行业的配方技术上,我个人最佩服的是立顿,立顿花果茶的气味和味觉,味觉层次等方面的设计和融合,在规模制造产品中是绝品,没有之一。然而这个产品又有多少人见过或者喜欢?维持茶饮料特征比较成功的东方树叶,三得利与冰红茶在市场上如何妥协竞争的?口味特征与竞品偏弱的产品与全国消费者口味转变的过程是不是提前了一步当烈士?

有时候出圈不难,难的是形成固定消费群体,像星巴克那样推广的咖啡文化,南方的饮茶文化一样,也就是说产品必须具有相当强的功能性,最佳的例子就是红牛。

总结一下茶颜的成功别出机杼,但并不是走出红海开辟了蓝海的成功,更好的比喻是池塘里的喷泉,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好看但并没有引来活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