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用飞机设计三巨头:苏霍伊、米格、图波列夫(二)—巨头米格
本文5月4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六分仪地球”。
某种程度上说,俄罗斯航空技术比西方国家先进,比如它装备着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的截击机,西方国家没有。多年来的服役表明米格-25是一种十分可靠且实用的高速截击机,它的继任者米格-31性能更好。
米高扬设计局从1950年代开始设计这种高速战斗机,很明显对应的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马赫数3的A-12侦察机,A-12即后来著名的SR-71A“黑鸟”,1966年投入使用。与美国人复杂的三角翼布局不同,苏联采用的是常规高速后掠翼、两侧进气道、双垂尾布局。
从结构设计角度讲,米格-25最大设计难点是如何最小化高速运动热力学产生的高温导致的应力扭曲,保证结构强度让飞机保持正常状态。米格设计局认为采用钛合金实在太贵了,而且风险很大,成败难以预料,因此机体主框架结构采用了焊接钢,这部分重量占结构重量的80%,各种高温铝合金结构约占11%,钛铝合金只占8%,其余重量包括橡胶、玻璃等一些辅助材料。
该机主要任务是拦截作战,但米高扬设计局也研制了高空侦察改型。原型机共3架:Ye-155P-1截击机、Ye-155R-1和Ye-155R-3侦察机,最先首飞的是R-1,首飞日期是1964年3月6日,同年9月9日截击型首飞。试飞后进行了许多修改,如机翼反角减小,增强高速飞行时平尾对滚转的控制力。米格-25P型1972年投入使用,不久后米格-25R侦察型和侦察及高空对地攻击型米格-25RB也开始交付。1980年代类似“野鼬鼠”的米格-25BM防空压制型投产。
上图:最早米格-25的识别特征是它的大型单轮起落架(参看后文米格-31起落架特征)。米格-25滑跑起飞时发动机带加力燃烧令人印象深刻。米格-25PD一直生产到1982年,米格-25P又改进为“狐蝠E”。发动机为11200公斤推力的米库林-图曼斯基R-15RB-300涡喷发动机。
上图:米格-25后方,直径粗大的发动机尾喷口,这两台发动机提供的强劲动力令米格-25能以高达2.83马赫的速度飞行。外侧挂架上吊挂的可能是R-60 (AA-8“蚜虫”)格斗导弹。它与R-40 (AA-6)远程空对空导弹搭配使用。AA-6有被动红外末制导的R-40T和雷达制导R-40R两种型号。
上图:垂落的夕阳勾画出米格-25PU“狐蝠C”教练机的轮廓。这种机型是在原来座椅前方加装教官座椅,这种改型结构变化小,教练机也不需要太多的专用设备,雷达和原来的武器系统都拆除了。
米高扬米格-25PD “狐蝠E”
类型:单座双发昼间/夜间全天候截击机
尺度:翼展14.015米,机长19.75米。
重量:起飞重量(机内燃油)34920公斤,挂4枚R-40导弹36720公斤。
动力:两台米库林-图曼斯基R-15BD-300加力涡喷发动机,单台额定推力8800公斤,加力推力11200公斤。
武器:4枚R-40(AA-6“蚜虫”)空对空导弹
飞行性能:13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83马赫3000公里每小时,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0.98马赫1200公里每小时。爬升至20000米高度速度达到2.35马赫需8分54秒,续航时间125分钟。机内燃油超音速航程1250公里,机内燃油亚音速航程1730公里,实用升限20700米,起飞滑跑距离1250米,着陆滑跑距离(使用减速伞)800米,超音速状态下最大过载4.5G。
“狐蝠”最重要的改型就是米格-31,由功率更大的索罗维耶夫-彼尔姆D-30F涡喷发动机取代先前的米库林-图曼斯基R-15BD-300涡喷发动机,机身加长以便驾驶舱容纳两名飞行员,机翼增加了第三个翼梁以加强强度(和承受增加的起飞重量),右翼翼下主起落架为并联双轮(左翼翼下主起落架仍为单轮),这一侧的主起落架机构因此臃肿了不少。增加机内油箱容量,量产时在座舱前方加装空中受油探管,可进行空中加油。原型机Ye-155MP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成功,1983年定名米格-31交付部队。
上图:北约所称的“狐蝠C”指米格-25PU和米格-25RU,分别代表米格-25截击型和侦察型,这两种机型最大平飞时速都降低到2.65马赫,有一架米格-2PU型号名更改为Ye-155,专门由维斯特拉娜.萨维茨卡娅(Svetlanasavitskaya)驾驶,在1970年代创造了一系列女子飞行世界记录。
上图:这架“白色40号”前机身上的多处电介质盖板和光学玻璃窗口表明这是一架米格-25R,也可能是兼具轰炸能力的米格-25RB。后者的各种亚改型一直生产到1982年(包括米格-25RBK、RBS、RBV、RBT),各亚改型区别主要在于侦察设备和电子战设备。
上图:打扮一番的米格-31参加了1991年6月的法国布尔热航展,这是它首次在西方公开露面。它展示了串列座舱开启的蛤壳舱盖、并联双轮主起落架和进气道下方的减速板。与米格-29和苏-27不同,米格-31的可收放式红外搜索跟踪器安装在前机身。
上图:参加巴黎航展的“374号”机后半区视图。右翼翼下主起落架为并联双轮,能降低轮胎对跑道的破坏,瑞典Saab-37“雷”式战斗机采用串联双轮主起落架,米格-31的双轮并联不会产生“犁地”效应,双轮串联布局前轮材料脱落会影响后轮,因此米格-31可以从条件不好遭到破坏的野战机场起降。
上图:瑞典Saab-37“雷”式战斗机
米格-25的4个翼下挂架均可吊挂武器,而米格-31还可以在机身下吊挂4枚AA-9远程空对空导弹。后期的米格-31在机身中心线右侧加装GSh-23-6“加特林”机炮。据说米格-31上的雷达是世界首台电扫雷达,4部安装机载数据链的米格-31战斗机并排飞行可以对宽度800-900公里空域进行持续监控,可跟踪1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战机与其中4个目标交战。
米格-25和米格-31高空最大平飞速度限制在马赫数2.83以下,相当于地速3000公里,这远高于F-15战斗机2.50的最大飞行马赫数,而且它们超音速持续飞行时间也长于美制战斗机,这些“超级米格”机确实足够彪悍。
上图:飞行中的米格-31展示出一种强悍的美感。由于后勤保障的不足,参加布尔热航展的米格-31几乎没有离开地面,观众也没有机会目睹其雄姿,原计划是它要每天进行一次飞行表演的。
上图:地勤机械师正在对米格-31机头传感器进行检测。背景中运输机为安东诺夫的安-72/74。
上图:“蓝色02”米格-31正被牵引前往起飞线。这架飞机翼下只有两具挂架,说明这架米格-31还是早期型号,后期型米格-31翼下有4个挂架。
米高扬米格-31“猎狐犬”
类型:双座双发昼间/夜间全天候截击机
尺度:翼展13.464米,机长22.688米。
重量:标准机内燃油起飞重量41000公斤,挂2具2500升副油箱时起飞重量46200公斤。
动力:2台彼尔姆D-30F6带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9500公斤,加力推力15500公斤。
武器:1门GSh-23-6六管23毫米机炮,备弹260发,机腹挂4枚AA-9空对空导弹,翼下可挂4枚AA-8或2枚AA-6空对空导弹。
飞行性能:17500米最大平飞速度2.83马赫(3000公里每小时),低空最大平飞速度1.22马赫(1500公里每小时),爬升到10000米需7分54秒,外挂副油箱最大续航时间3小时36分,空中加油可连续飞行7小时,空载航程3000公里,截击作战模式带4枚AA-9空对空导弹,巡航时速2.35马赫,作战半径720公里,或以0.85马赫速度飞行,外挂2具副油箱,作战半径可达1400公里,空中加油时作战半径可达22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下起飞滑跑距离1200米,着陆滑跑距离800米,实用升限20600米,超音速最大过载5.0G。
上图:米格-31“蓝色33号”牵引滑行,经过苏-15战斗机。远侧为苏-15U双座截击机。近侧是单座型。据估计苏-15共制造约1000架,相当部分后来被米格-25取代。1983年9月1日夜间在萨哈林岛上空击落飞入苏联领空的大韩航空波音747客机的就是苏-15战斗机。
上图:许多米格-31驻扎在荒凉无人的地区,这张照片表明米格-31是一架装备尖端复杂的战斗机,它飞行高度高,飞行员要穿着抗荷服。驾驶舱前方的多普勒雷达具备敌我识别功能。进气道口的电介质整流罩可能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
上图:米格-31没有随机扶梯,从照片中可判断后座飞行员要爬上进气口才能进入后座。后座舱盖上的绿色挡板可能是用于减小热量流失的,这可以避免机组在遭遇高空湍流时丧失意识。
上图:双人机组起飞前的交流。遇到紧急情况弹射逃生时首先抛离座舱盖。前后飞行员座椅上都装备了极其可靠的弹射执行机构以保证紧急情况下能把沉重的设备和人安全弹射出舱,双座战斗机的弹射必须有一定的横向散布率以保证安全。照片中还可见后舱盖上的潜望镜和弹射执行机构。
上图:飞行员检查K-36D弹射座椅。飞行员肩膀后面的圆柱形装置内有伸缩杆,装有弹射后可稳定座椅姿态的引导伞。K-36D座椅、飞行服、头盔能保证飞行员在高度25000米速度马赫数3时仍能安全弹射逃生。高空弹射时主伞不会立刻打开,只有高度低于5000米时才打开。
上图:米格-31滑跑起飞,潜望镜正在降下,襟翼放下40度,加力燃烧打开,前起落架已经收起,飞机即将离地。起飞时襟翼放下角度根据机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是0度,有的是飞机过重时稍微放下以便起飞离地。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