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几手:古代农民不是不爱吃烤的,是真的是吃不起烧饼

昨天这篇《中国人喜欢吃馒头喝豆浆,是贫瘠的味觉写进基因了?》在风闻讨论还挺热烈的。

500

今天,@留几手 出来为原博主刘平站台了,分析了下蒸和烤的区别。在他看来,烤的生产成本要原大于蒸,寻常百姓家是承担不起这种成本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北京烤鸭是宫廷菜,只有皇上才吃得起。

500

因为老百姓没有烤鸭子的炉子。

最后得出结论:古代老百姓不是只爱吃蒸的,不爱吃烤的,是真的吃不起烧饼。

“承认祖上穷,确实很伤自尊,但这是事实。”

近日历史学家刘平指出,馒头没有面包好吃,蒸制比烤制落后,遭到网友围攻,甚至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呢?

先不讨论“蒸”和“烤”哪个好吃,谁先进谁落后。就说下生产成本的问题吧。烤需要的成本,肯定是远大于蒸的。当然,传统文化中几乎没有烘培这个概念,大多数人分不清roast和grill,把roast和grill混为一谈。现在提起烤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烤羊肉串”,认为这是明火烤,不健康,却很难想到烤箱。(你能分清烤鸭的“烤”,和烤羊肉串的“烤”是什么区别吧?我感觉我举这个例子非常浅显易懂了,再说什么原始人也会烤就太能抬杠了)

蒸,只要有容器和水就行,加热后就能产生蒸汽;但是烤就不一样了,需要有炉子,最低配也得是个土炉,砖炉,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制作成本太高了,放在自己家厨房里肯定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在欧洲许多小村庄,烤面包房是一个公共场所,所有家庭主妇都可以去烤,在新疆也是如此,烤馕的馕坑也是公共的,你烤完了我烤,这就降低了成本。

500

古人并非只爱吃蒸的,不爱吃烤的,烧饼也叫胡饼,就是汉代从西域传过来的,很受欢迎,但是因为生产力的原因,只有人口集中的城市才有制作烧饼的,小地方吃不到,更不用提居住分散的农村了。北京烤鸭,过去是一道宫廷菜,只有皇上才能吃得起,老百姓不爱吃烤鸭么?是因为老百姓是没有鸭子吗?老百姓缺的不是鸭子,缺的是炉子。

传统文化里也有过那么一丢丢烤制的影子,比如“叫花鸡”,把鸡放在荷叶里用泥巴包着埋在土里烤,实质上就是在模拟一个简单的烤炉,只不过是一次性的。“叫花子”这两个字,也很好的诠释了这种食物的本质,说白了,就是生产资料匮乏,穷。

中国人能稳定吃饱饭,也就是80年代后的事儿。刘强东说自己年轻时候一年就能吃上两次肉,这不是瞎掰,这是当时的普遍情况。承认自己过去落后,这不丢人。现在的中国,就是历史上最好的中国,老百姓不但能吃饱饭,选择也多了,想吃馒头吃馒头,想吃烧饼吃烧饼。烤箱的销售量也是连年递增,说中国人的胃和其他人不一样,不爱吃烤的,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

古代老百姓(农民)不是只爱吃蒸的,不爱吃烤的,是真的是吃不起烧饼。承认祖上穷,确实很伤自尊,但这是事实。知道这个事实没必要恼羞成怒,更多的是应该感恩现在。更热爱现在的生活,更热爱这个国家。

500

大家怎么看他这段分析?能不能说服你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