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史上最穷中科院博士“小作文”刷爆全网: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两天最火的,无疑是那篇博士论文的《致谢》——

“我走了很远的路,

吃了很多的苦,

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500

出身寒门,体弱多病,12岁就被母亲抛弃,父亲不管不顾,常年酗酒,甚至把他打工赚来、要交学费的钱,都偷去换酒喝。

后来父亲车祸离世,婆婆也病逝,只剩下一只老狗相依为命。

堪称史上最穷中科院博士。

拿了一手“烂牌”的黄国平,却没有“打到稀烂”。他一直在心底告诉自己: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这篇刷屏的“小作文”,让所有人鼻酸。

500

不是泪点低,而是我们听过了太多这样的论调:

“寒门再难出贵子。”

“读书无用。”

500

却常常忘了,总有一群人的理想,超越了世俗。

今天的黄国平,让我想起一个消失多年的广东男人。

500

失踪的男人

时光倒流41年,来到1980年冬天的新疆。

北纬40.5°,东经90.3°。

500

图源 @Google

这里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神秘的无人区——罗布泊。

500

被世界称为“地球之耳”的罗布泊

图源 @NASA

罗布泊异常干旱,极目四望、寸草不生,是中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有名的“死亡地带”。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500

1980年冬天,第5次地毯式搜救,正在罗布泊展开。

1029人参与,覆盖面积1011平方公里。

500

每个搜救人员仅间隔50米,每人每天1平方公里。

甚至动用了直升机、救护飞机、军车,仍然一无所获。

500

如此兴师动众,到底要找谁?

一切要从一张纸条说起。

500

500

1980年6月17日,有人在科考队的车里留下一张纸条。

“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 6月17日 10:30

随后,便独自走进了茫茫大漠之中。

出走的男人是队长彭加木,一位家喻户晓的生物学家。

500

1964年到1980年间,彭加木先后15次来到新疆科考。

而这次,已是他第3次进入罗布泊探险。

55岁的他,身患两种癌症,却心系科研,在新疆倾注了大半生心血。

他的消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失踪后的第6天,新华社首次报道了这起失踪案。

500

无数电话、电报和信件飞向彭加木的家中、单位中。

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科学家,会凭空消失?

甚至,找不到半点痕迹?

500

叛逃?谋杀?双鱼玉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愈演愈烈,这起事件也越传越离奇。

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

 ① 叛逃?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115天,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独家新闻。

标题醒目地写着:

《彭加木现已逃往美国——中国留学生周光磊在美国遇见彭加木》

500

该报还称,这是“创刊以来最大的新闻”。

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地的媒体,第一时间转载了文章。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在问:这是真的吗?

堂堂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居然叛国了?!

 ② 谋杀? 

除了叛国说,网上还渐渐流传开一篇以法医口吻写的文章。

文章里,法医解剖了2006年4月13日在罗布泊发现的一具无名干尸。

500

文中说,种种体征表明,尸体就是彭加木。

法医还验明,这具尸体上有十几处伤口,因此“彭加木死于暴力谋杀。”

并暗示是集体作案。

如此说来,难道当时参加科考的剩余10人,全都成了杀死队长的嫌疑犯?

500

 ③ 双鱼玉佩? 

双鱼玉佩,原本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出土的一件文物。

500

而“双鱼玉佩”论者说,拥有这种玉佩的人,会拥有一种特异功能:复制出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并迅速转移到别的地方。

在这些人看来,彭加木正是在考察时发现了“双鱼玉佩”,才失踪了。

“为什么彭加木失踪了?

不是这个人找不到了,

而是出现了两个彭加木!”

有玄幻小说那味儿了。

各种说法越传越邪乎,甚至有人说,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了……

至此,越来越扑朔迷离。

有人甚至评价,彭加木的失踪,是建国以来最神秘的未解之谜。

但,果真如此无法解释吗?

下面,让我来一一拆解。

500

真相到底是什么?

先来看看“双鱼玉佩说”和“外星人说”。

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看看相关报道,都会发现诸多漏洞。

这两种解释,都太过荒诞。

接着来说说,彭加木究竟是不是被队友杀了?

网上那篇老法医的文章,作者叫朱明川。被疯狂转载后,朱明川出面做了声明:这是一篇小说,内容是虚构的。

但有人还是提出质疑:

第一,怎么解释,那张纸条上的日期被篡改?难道不是杀人犯为拖延时间改的?

500

彭加木留下的纸条上,原本日期是6月16日,后改为6月17日

第二,失踪前一天,彭加木已经向组织发电报求援、告知缺水,大可等待组织帮忙,为什么还要自己冒险、单独外出?这似乎不太合乎逻辑。

500

在2008年的央视纪录片《寻找彭加木》中,几位当年的科考队队员接受了采访。

他们落落大方,事无巨细地还原了当年发生的一切——

队友们还记得,当时求援电报发出后,所有人都感到有救了。

但彭加木却沉重地说:

“部队用直升飞机送水,

得花费六七千元钱。

平均一公斤水要十几元。

喝这样的高价水,

肚子不疼,心疼。”

种种细节都表明,彭加木是一个极其有风骨的人,他不愿意多花国家钱。

500

500

500

发送电报时,科考队已经陷入绝境。这已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而他违反纪律、独自外出找水,也是身为队长,希望还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500

500

500

这是他的固执,也成了他的软肋。

据队员马仁文回忆,彭加木走的时候,连抗癌药都没带,只带了一个2公斤的水壶。

500

他是铁了心,不找到水就不回来了。

可是,6月18日,彭加木离队后的第2天,大漠里骤然刮起沙尘暴。

弹尽粮绝的彭加木,或许很难逃过这一劫……

所有人都在那次罗布泊科考中,拼尽了全力。

500

500

500

500

500

而对这些科研工作者的恶意揣测,实在是太站不住脚。

我没有看到什么阴谋,只看到一代科研人的风骨。

500

彭加木真的逃到美国去了吗?

最后来说说,彭加木叛逃的可能性。

香港《中报》那篇关于“彭加木叛逃美国”的报道,大意如下:

有个自称“周光磊”的“中国留学生”,从美国弗吉尼亚写信给北大校长周培源。

信里,他自称是彭加木30年的老友。

他还说,1980年9月14日下午7点,彭加木失踪3个月后,他在美国的一家餐厅和彭加木的学生邓质方吃饭时,见到了彭加木。而彭加木身边是两个美国人。

他立刻上前打招呼,彭加木却假装不认识,匆匆离去。

随后,他第一时间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彭加木的妻子夏叔芳。

但,这篇报道发出几天后,立马被证实是假的——

第一,“周光磊”是假的。

《美国》记者按照信中“周光磊”提供的美国住所地址去查证,发现弗吉尼亚根本没有这个叫做“周光磊”的“中国留学生”。

纯属虚构,查无此人。

第二,时任北大校长周培源从日本回来,确实收到了那封信,但他表示很奇怪: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人。

第三,信中提到的邓质方是学物理的,根本不可能是彭加木的学生。而邓质方也表示,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周光磊”,更没有在那时到过华盛顿。

第四,彭加木妻子夏叔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未听丈夫彭加木提到过自己有个“30年的好友”叫“周光磊”,也从未收到过“周光磊”的信。而且,“周光磊”还把她的名字错写成了“夏淑芳”。

500

报道中的内容,全部都被推翻了。11月18日,人民日报也发文,正式辟谣。

500

500

但还是有人不相信:

哪怕这次“周光磊”事件是假,有没有可能,彭加木真的被飞机接走、去了别的国家?

从客观条件看,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罗布泊插翅难飞的地形下,人生地不熟的外国飞机,要找到一个人,比大海捞针还难。

500

500

500

500

那么,疑问的焦点,集中在了彭加木自己身上。

500

有些事,超越了生死

彭加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身贫寒的他,父亲是广州番禺一个杂货店的伙计。曾经,家里穷得只剩下一根裤腰带。

1925年夏天,彭加木出生。那时,彭家已有两个夭折的孩子,而彭加木是七个月大的早产儿,体弱多病。

父亲对他没有太多希冀,取名“家睦”,只盼儿子长大后家庭和睦。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上海被侵袭。不久后,广州、佛山也被占领。年仅13岁的彭家睦便开始辗转求学。期间,父亲病故。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小年纪,就尝遍了人间冷暖。这让彭家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500

1943年,历经艰辛,彭家睦考入中央大学,在农学院研习农业化学。

开学头一天,在新生见面会上,彭家睦见到了一个带着南方口音的女同学夏叔芳。后来,夏叔芳成了他的初恋。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狮过大江。5月,彭家睦在中央研究院保护仪器、设备,欣喜地迎来了解放。

两年后,他和夏叔芳结婚,并育有一个男孩,取名“彭海”。

小家和睦了,但彭家睦还有更大的理想——

当鸭绿江边燃起战火、抗美援朝如火如荼时,彭家睦义愤填膺,向上级申请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上考虑到他是专业科研人员,科学事业更需要他,妻子又刚刚分娩,没有批准。

他身上,有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1956年,彭家睦再次主动请缨。

这次,他放弃了去苏联的机会,报名参加边疆科学考察,并将名字改成了"加木"。

“我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

为边疆添草加木!”

“加木,合起来就是一个“架”字,

我要在上海与边疆之间架设桥梁!”

随后,他告别上海温暖的小家庭,先后到云南、新疆考察。

戈壁上荒无人烟,车子常常开着开着,就陷入了沙子了。彭加木常常吃一嘴沙子。工作时,渴了就喝一点河里的冰水。

深秋的夜里,寒气逼人。有次早晨在帐篷中醒来,队友以为彭加木一夜白头,结果定睛一看,是头发上结满了冰霜……

没日没夜、披星戴月。

500

彭加木在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冰川观察站

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病倒了。

1957年,彭加木回到广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两眼一黑,晕倒了。

纵膈障恶性肿瘤。

医生告诉夏叔芬,患上这种病的人,一般活不过两年。

为了宽慰悲痛的妻子、伤心的同事,他在抢救室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

四五个月的治疗后,彭加木体内的肿瘤明显萎缩了,病情得到了控制。

出院后,彭加木再次请示上级,希望重返新疆做科研:

“分配我什么工作都可以,

人家不愿干的给我干。

最好是对其他同志来说有危险的工作,

给我来做。”

几经波折,1958年2月底,组织终于通知彭加木:同意“放虎归山”!

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有些事甚至超越了生命。

而这样的彭加木,又怎么可能叛国?!

500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1964年4月6日的《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文章,作者正是彭加木。

文中他说:

“我想做一颗铺路的石子,

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

也是光荣的。

我愿一辈子做这样的铺路石子。”

500

彭加木第一次到塔里木盆地考察时,发现上中游含有一定量的钾盐。由此,他推测下游的罗布泊,应有含量更高的钾盐。

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到罗布泊探个究竟。

彭加木以生命为代价的考察,正是罗布泊开发钾盐的起点。

500

经过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探明,罗布泊钾盐资源储量为2.5亿吨,属超大型卤水钾矿床,而且品质好,卤水矿累积厚度达100米,规模超过著名的美国大盐湖钾矿床。

现在,罗布泊坐落着世界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巨大作用。

此外,彭加木踏遍云南、福建、陕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为开创新疆科研工作倾注了毕生心血,并在植物病毒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2年,彭加木被上海市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2009年,他被追评为“最美奋斗者”。

他失踪后的26年里,副队长夏训诚先后25次,再入罗布泊考察。他说自己每一次都在寻找彭加木,每一次都在追寻彭加木精神。

彭加木,好像从没有消失过。

500

41年后,一些社交平台上,开始充斥着“二十五岁年薪百万”的“假励志”。

就在有人开始相信“读书无用”的时候,

这次黄国平博士的经历,狠狠打脸了所谓的“毒鸡汤”。

如今,他已从中科院自动化所毕业,入职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总有一群人的理想,超越了世俗。

就像被误读的彭加木。

500

500

也像现在的黄国平。

500

500

他们用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没用。

这两个男人身上,是14亿中国人的骨气!

正如电影《无问西东》里说的: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正因为有了这些追光者,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真实的生活,壮阔的时代!

再说不出什么。

唯有,致敬!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参考资料:

《寻找彭加木》,CCTV10 探索发现栏目 2008

《罗布泊干尸不是彭加木》,北京晚报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原副院长彭加木——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人民日报

《彭加木:尘封26年的罗布泊科考》,南方周末

《追寻彭加木》,叶永烈

《破解彭加木失踪之谜新证据》,汪文先

《罗布泊彭加木失踪案》,没药花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