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11,世界第一

据The War Zone(TWZ)报道,美国Planet Lab的卫星图像表明,至少3架攻击-11出现在日喀则机场,这意味着攻击-11已经进入实战状态,至少是作战测试状态。

500

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量产高性能无人作战飞机,并且达到达到实战(至少是作战测试)状态。美国X-47B尽管达到很高的技术成熟度,最终夭折,没有转入量产型的研发。欧洲在技术验证机的层次都浅尝辄止,根本没有量产的意思。俄罗斯的S-70除了貌似失控后被自家苏-57击落,也没有量产和部署的意思。

攻击-11在国庆70周年大庆时惊艳露面,但此后从公众视野彻底消失,使得人们摸不着头脑:这是技术验证机,还是量产机?按照央视的说法,国庆阅兵的都是现役装备,但所有公开报道里都不再有攻击-11的身影,直到93阅兵,但有人信誓旦旦指出,这是舰载的攻击-21,不是陆基的攻击-11。

现在知道了:央视所言不虚。没有公开报道是因为还没想公开报道,但既然美国卫星看到了,那就看到吧。美国卫星貌似无所不察,但中国的反卫星侦察已经炉火纯青,要想不被看到,办法实在太多了。“福建”号的海试具体情况一次都没有美国卫星公开图像,以至于直到央视报道之前,人们始终只能猜测弹射和着舰是否测试过了。攻击-11也一样,不想让美国卫星看到,美国卫星就看不到,只要卡好时间躲进机库就行。既然让看到,那就是让看到了。

攻击-11实用化的意义非凡。各种察打一体无人机早就满天飞了,但都是低速、低机动的MALE无人机,在高烈度战场上缺乏生存力。乌克兰战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战争一开始风头出尽的土耳其TB-2无人机在俄军野战防空系统开上来之后,就淡出了,无他,继续送人头送不起。

攻击-11这样的高性能无人作战飞机才是高烈度战场上所需的。在隐身的掩护下,低空、高亚音速依然有足够的突防力和生存力。攻击-11也拥有有用的载弹量。谈不上“炸弹卡车”,但作为“空中隐身爆破手”还是很称职的。作为穿透性战场侦察飞机,攻击-11也可以深入敌后,抵近侦察,获得卫星和高空无人机难以掌握的高精度、高实时战场情报。

在空战方面,攻击-11打伏击还可以,但直接用作无人战斗机还是有速度和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未来空战只需要预警机引导下超视距吊打,战斗机本身飞行性能无关紧要,那是想简单了,那样中国也不会下大本钱研制南北六代和两种无歼了。不过攻击-11用作电子战支援飞机,可能对空战更加有用。攻击-11可以利用隐身优势,散开、突前,实行隐蔽的电子侦察,或者抵近实施电磁攻击和干扰反制,帮助空中力量达成作战目的。在电子战里,距离为王,侦察的灵敏度和干扰的力度随距离的缩短成平方关系增加。

攻击-11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无尾飞翼。现在攻击-11实用化了,无尾飞翼也被中国玩成白菜了,近期中国多种无尾飞翼接连披露,可能直接、间接地得益于攻击-11的设计和使用经验。

高度自主的无人作战是另一个关键技术。发现和锁定目标后的自动攻击问题在技术上早就解决了,但自动发现目标不易,自动识别目标更难。攻击-11的航程远,作战环境复杂,作战必须高度自主,靠遥控滞后太大,也需要太大的带宽才能确保足够的数据量和通信速率。战场上没有那么好的电磁条件。

美国无人作战飞机长期无法突破自动目标识别难关,只能转入低速发展。中国一方面得益于AI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美国的纠结。这不是中国罔顾目标识别问题,而是中国从不打算将攻击-11这样的无人作战飞机投入到中低烈度、军民混杂的作战环境。攻击-11主要用于高风险、高烈度、目标明确的作战场景。

攻击-11的应用场景有很多猜想,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和第一岛链,甚至有人信誓旦旦这主要是上舰用的,尤其是076那样的“制海舰”。但攻击-11首先出现在西藏高原。这很有意思。高原上部署空中力量不容易,飞机要减载起飞,飞行员都需要适应高原条件。从南疆或者川西起飞没有飞行员的高反问题,但离潜在战场毕竟远了点。无人作战飞机就没有这个问题。高度隐身的攻击-11对印度还是额外压力。印度空军连歼-10C都对付不了,攻击-11来了怎么办?嗯,这是印度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

攻击-11会出现在东南沿海,但“距离的恶魔”不仅困扰美国,也困扰中国。攻击-11的作战半径据说达到1500公里,不知道这是在什么样的载弹下获得的。1500公里不少了,但对于第一岛链来说,如果还需要一点目标空域的徘徊时间,就还嫌不够。高原上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日喀则离边境只有二三百公里,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就太够用了,半个印度都囊括在内。

无人作战飞机是一场长跑。​在中国不是第一个冲出起跑线的,但是第一个冲进终点运动场、冲向终点线的。在100多年的世界航空史上,这或许是中国第一个重大首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