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 他建桥用了925天,却在89天后又亲手把桥炸了。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43个城市故事
早年的杭州人,
若说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
就会说:
除非钱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桥。
后来这座桥倒是真的建起来了,
命运却十分多舛。
曾经在烽火中死去,
又在和平年代复活过来。
十岁那年的端午节,
秦淮河赛龙舟,
观看的人群挤塌了桥,
溺死多人。
下桥的茅以升,
恰好目睹了这一幕,
自此决心钻研桥梁建造。
从国内到留美,
一路鞭策他的,
从儿时的遗憾,
转变为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回国后的第13年春天,
茅以升终于等来了报国的机会:
钱塘江上要造一座跨江大桥。
那时几乎没人相信,
中国人能在这么险恶的江面上建桥。
浙江省建设厅长东奔西走,
打着外国工程师的幌子,
才筹集完造桥的资金。
人们总说钱塘江无底,
其实是因为江底都是极细的流沙。
在这40多米厚的流沙层上打桩,
打轻了下不去,
打重了则会断。
而钱塘江那举世闻名的大潮,
更是让之后沉箱架梁成为问题。
造桥的每一步都十分艰辛,
茅以升却越战越勇。
他从浇花的水壶中发明了“射水法”,
把江水抽到高处往下打,
冲去流沙形成深洞再进行打桩。
又巧妙利用潮起潮落的水位差,
涨潮时放沉箱入水,
落潮时准确就位,
箱子都被稳稳地立在了木桩上。
一个个巧思妙想,
逐渐将“不可能”变成现实。
仅仅花了925天,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公铁两用大桥,
在钱塘江上架起。
通车那天,
桥上既没有鲜花,
也没有欢庆的鞭炮,
只剩下黑压压的战云,
笼罩在钱塘江大桥上空。
造桥期间不时响起的空袭警报,
每一次都在提醒茅以升,
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日军的铁蹄正在逼近。
为了阻止敌人南侵,
也为了避免钱塘江桥被利用,
成堆的炸药在大桥落成之初,
就跟着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寄来。
茅以升的53张设计图纸里,
有套与建桥无关的附图。
他在某个桥墩上,
画下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纸上的标题含着“装药”二字。
他凭着桥梁工程师的精准,
标识出大桥的每一个致命点。
上海战事爆发后,
每天有数万人等着渡江逃难。
大桥公路早已建成,
但一直没有开放,
怕的是敌人突然的袭击。
埋好炸药的第二天,
茅以升却突然接到,
开放大桥的命令。
此后每一天,
数以万计的人们,
踏在炸药包上逃难,
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
1937年12月23日,
炸桥的这一天终于来到。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
一整片浓重的黑烟,
在钱塘江上腾空而起。
耗资160多万美元,
修建了两年半的大桥,
瞬间断裂……
仅仅存活了89天。
日军占领钱塘江两岸后,
一直苦于修桥,
茅以升用两年半建的桥,
他们用了7年才修好。
为阻挡日寇南进,
抗日游击队想方设法地,
在1944年和1945年,
又两次炸毁了钱塘江大桥。
正是这座残桥拖住了日军,
避免了“大屠杀”的再次发生。
又等了九年,
茅以升复桥的夙愿,
终于在1946年得以实现。
被炸断多次,
伤痕累累的大桥,
终于重新在钱塘江上架起,
将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接,
钱塘江两岸,从此由天堑变通途。
在如今的技术面前,
江底的流沙和钱塘江大潮,
再也不成问题。
钱塘江上的桥,
也早就建到了第十座。
但浙江人民从未亏待它,
钱塘江大桥上,
常年有30多名养护工,
每个月都上上下下,
通桥跑一遍进行养护。
为了保护这条“脊梁”,
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禁行货车,
随后也不再通行火车。
81载的岁月,
让钱塘江大桥在铸就荣耀的同时,
也不可逆转地老去。
如今终于卸下重任的钱塘江大桥,
更适合被称为风景……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那一座城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