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生死簿(一):历史上最厚道开国皇帝,出生地竟引起极大的争议

他们身上发生的事迹更像是夜空中的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却在刹那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三国生死簿

 自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之后,大汉朝便开始推行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的新儒家思想。

至东汉末年至西晋初之间的三国时期,是一段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此时的中华大地上英雄辈出、豪杰并起,上演了一幕幕或纵横捭阖、或壮怀激烈、或奇谋百出、或算无遗策的精彩篇章。各地枭雄们把儒家思想中“兼容”与“发展”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道家、法家、阴阳家轮番上阵,昨天你“兼容”我,今天我“发展”你。明天他过五关斩六将,后天又免不了败走麦城,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

英雄豪杰有胜利后的顾盼生辉,自然也有失败后的寂寞落拓。他们既然在这个时代出生,也就会在这个时代亡故,他们存在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但他们身上发生的事迹更像是夜空中的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却在刹那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未知生,焉知死。只要充实了生,就能超越死。

这是就儒家对生与死的认知。

有趣的是,据说儒家的源头最初指的就是从事祭祀丧葬行业的司仪。

《三国生死簿》,就是以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生与死为线索,通过对他们出生地和亡故地的介绍,把该地的故事传说、地形物产、名人古迹、风土人情,老字号特产等方面的状况用历史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500

三国地图

汉朝自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苦战五载终一统天下,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史称西汉。

至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被绿林、赤眉所推翻,穿越者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在这个说混乱很混乱,说有序也很有序的时代,天降的位面之子横空出世,以一系列开挂的操作把所有对手都甩在了身后,最终取得了如画江山,他就是号称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刘秀

关于刘秀的传说有很多,最有趣的当属他的开挂人生,在他的战争生涯中,屡次出现以弱胜强、超级逆转的情形出现,动辄“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当然,这些大自然的现象都作用在敌对方身上了,使得刘秀一路疯狂并购,最终建立政权,开创光武中兴,史称东汉。

因为经历过于传奇,所以他也被后世好事者称为“位面之子”,也就是独立宇宙派过来强行介入并控制地球不稳定因素的星际执法官。

500

刘秀

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出生地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都存在极大的争议,据《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南阳郡蔡阳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市,以“千古帝乡”闻名于世,枣阳吴店镇的白水寺至今还有刘秀大殿, “天子真龙飞白水”说的就是白水寺。除此之外,当地也流传着很多与光武帝有关的传说。

不过,《后汉书》又记载:“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意思是说:光武皇帝的父亲南顿县令以前是济阳县令,建平元年十二月光武帝在该县出生。

班固等人所著的《东观汉记》记载:“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济阳县”。

东汉大学者蔡邕所著的《光武济阳宫碑文》也有记载:“曰世祖光武皇帝。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济阳有武帝行过宫,常封闭,帝将生,考以令舍下湿,开宫后殿居之。”济阳宫就在当年的陈留郡济阳县境内,是汉武帝的行宫,而济阳县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大意是:光武皇帝他父亲南顿县令以前是济阳县令,济阳有一座汉武帝的行宫,长年封闭。刘秀快要出生时,他父亲把家临时安顿在这座行宫里了。 

无论是范晔的《后汉书》,还是大学者蔡邕的《光武济阳宫碑文》,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可信的,如此说来,刘秀的出生地应该就在当年的济阳县、今天的兰考县,至于“南阳蔡阳人”,指的可能是刘秀的原籍,或者是他少年以后主要生活的地方。

500

后汉书

因为有文献记载,刘秀的祖上被分封在舂陵,但舂陵这地方潮热低湿,蚊虫肆虐,于是在他祖父一辈,便迁到南阳郡蔡阳县白水乡。虽然刘秀他们家属于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但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能担任陈留郡济阳县县令了,并在当地生了刘秀。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他就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所抚养,又回到了故乡。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出生地,所以就以兰考县为主了。


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济阳宫是当年汉武帝的行宫,早已荒废,平时大门紧锁,刘秀的母亲临产时,因为县衙的屋子潮湿,父亲刘钦将济阳宫打开居住,用做产房。

据说,刘秀出生时,整个房间红光四射,吓得外面的人都以为屋子失火了。刘秀出生的这些异常现象,使得他老爹刘钦也觉得自己的儿子与众不同,赶忙找来占卜者来算了一卦,占卜的结果是:大吉大利,贵不可言。

这一年,老刘家的地理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意思是小米抽穗开花了,也有特别清秀特别优秀特别俊秀的含义。

甚至,如果按照刘秀起兵前和起兵后的表现,他也相当符合现在流行的“秀”。

500

汉武帝

他的出生地兰考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设立户牖邑,秦朝时又置济阳县,南宋时期建兰阳、仪封两县,考城县城又迁入境内。1825年,仪封县与兰阳县,称“兰仪县”,再改兰仪县为兰封县,新中国成立后,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

相传,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今兰考县红庙镇青龙岗村。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处,当地学士邀请孔子逗留讲学,并竖“请见夫子处”碑。

刘秀的父亲虽然是县令,但家里的条件并不太好,否则也不会冒着被弹劾的危险把产房设在了汉武帝的行宫里。不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也不算太穷,起码还能有小米吃,而且那年的小米收成应该还不错,按照植物生物学的理论来说,有一颗禾苗长成了“一茎九穗”,那么其他的禾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估计刘秀小时候就是吃着小米饭长大的,俗话说小米饭最养人,红军吃,老刘家也吃,即便在西汉末年灾荒频发,民不聊生的时候,刘秀也活的有模有样,虽说不上丰姿俊朗,但也是清秀可人,小米饭的功劳可见一斑。即便长大以后,刘秀也一度以贩卖小米为生。

直到今天,兰考县的著名品牌乔庄小米仍然享誉全国,如果加上乔庄的另一个特产乡格里辣酱,那么刘秀这小日子过得应该还算滋润。

500

兰考县

不过,现在大部分人认为辣椒原产于美洲,明朝时才作为观赏物传入我国,清朝时期才开始食用。但是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我国很多地方远在明朝之前就有了“嗜辣”的习惯,这里的辣,并不是葱姜蒜的辛辣,而就是辣椒的味道,包括后来一些植物学家在云贵、西藏、湖广一带的深山老林发现了野生的辣椒。

所以,刘秀当年未必没有吃过辣椒酱。

兰考县除了小米和辣椒酱,还有很多名胜古迹,但大多都泛滥的黄河所吞没,只留下美丽动人的传说,例如二十四景、庄周故里、渡蚁桥,狮子固、秃尾张、虎杨寨等,另外还有历代名声古迹、现代景点供游人玩赏,例如汉代张良墓,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纪念园、孔夫子的请见书院、黄河四季百花园,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等。 

刘秀九岁时,父亲刘钦去世,他只好投奔了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在那里,他渡过了少年生涯,直至舂陵起兵。

刘秀定都洛阳后,开始收拾绿林和赤眉两大起义军,经过十二年的征伐,基本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扫平了西北和西南的军阀势力,最终完成了大一统。

再牛的人物也有其去世的那一天,经过了几十年的开挂历程,光武帝刘秀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所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刘秀虽然没有出生在苏杭,但去世后的确是葬在北邙山了。公元50年,刘秀45岁,开始着手修建陵墓。公元57年二月,刘秀于洛阳皇城南宫殿去世,享年62岁,同年三月葬于北邙山原陵。

原陵属于洛阳市孟津县,这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孟津最有名的事迹莫过于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通过这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从而一举消灭了荒淫无道的商纣。另外还有“龙马负图”、“伯夷叔齐扣马谏”等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500

《尚书·禹贡》


​自古帝王选择陵墓,也都是有讲究的,孟津县南倚邙山,北临黄河,地形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形如鱼脊,犹如龙脉,从风水上讲,正是大型的“环山抱水格”,按理说如果原陵修建在北邙山上,应该是陵墓的最佳场所。不过,光武帝陵却一反常态,将陵墓建在了邙山脚下、黄河岸边,面山背水,呈“枕河蹬山”之势,一反帝王选陵常规,可谓是千古之谜。

陵园内的一千四百五十八株古柏,象征着跟随光武帝征战天下的众位将士,而其中的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则是其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原陵中还有一个被称为孟津八景之一的奇观:“汉陵晓烟”。

据志书记载,清明节前后,当天气清朗,晨曝初见之时,陵园内陡起紫气弥漫,状若轻烟,飘若浮云,自西向东,姗姗移动整个陵园渐渐被飘渺的云烟所笼罩。云烟之中,翠柏红墙,古碑墓冢,野花芳草,若隐若现,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当地千百年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哪年有此景观,便预兆农作物丰收。

孟津县自古也是物产丰饶、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是我国唐代震古铄今,闻名中外的工艺唐三彩的发源地,于民国初年修建陇海铁路时被发掘而著称于世。被称为“中国唐三彩文化第一村”,其中“三彩文化长廊”已称为著观光名旅游区。

不仅如此,其现代艺术作品也不遑多让。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因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有一项著名的传统文化技艺:“平乐牡丹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洛阳观赏牡丹的游客越来越多,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当地农民画师便将创作主题集中在牡丹身上,他们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饰以醇厚色彩,展现国花牡丹之神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乐牡丹画已经驰名全国,远销海外。

500

汉明帝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孟津既然靠近黄河,那么少不了要提一下著名的黄河鲤鱼。

孟津以东黄河河道开始放宽,河床宽而浅,含沙量少,透明度高,水中富含鱼类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盐类,所以此处的鲤鱼味道非常鲜美。

传说,刘秀在孟津查看自己的陵园,路过黄河时,一条条金色的鲤鱼跃出水面,通体泛着红光,刘秀让扈从钓上来做成菜肴,吃过之后顿时感到浑身舒泰,疲劳之意一扫而空,于是就把这道菜命名为长寿鱼。

2009年,一部《大国医》让人们认识到了隐藏在民间二百余年的中医技法:郭氏正骨。始创人是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人称老八先儿,清乾隆、嘉庆年间人。

关于正骨医术传入孟津平乐的传说有很多,有的说是传自洛阳道士,有的说是传自武林高僧,但不管怎样,历经清朝末年以及民国世事混乱之后,平乐正骨因以疗效神奇、医德清廉而享誉河洛,并成为我国正骨医术的一大重要流派,多年来为普通百姓、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治病疗伤,形成了大量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医患佳话。与龙门石窟、洛阳水席、洛阳牡丹并称“洛阳四绝”,现在已经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所有,请勿抄袭)

@影史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历史、科技、影视内容,欢迎关注!

关注我的微博请点这里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