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老虎杨”对美国这一吼,憋了20年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刚刚过去的这天,在冰天雪地的美国阿拉斯加,上演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中美对话。面对美方一贯的霸道言行,这一次,我们的外交天团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杨洁篪一句“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不知道对面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听懂没有,我用四个字给他翻译一下:时代变了。

杨洁篪职业生涯曾三度外派,都去了美国,1983年就在我驻美使馆工作,前后在那里干了12年,是和美国人打交道的“老手”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还给杨洁篪取了个绰号,叫“Tiger Yang”(老虎杨)。

如今,杨洁篪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依然奋战在我国外交事业的一线。美国还是那个霸道的美国,但杨洁篪今天再和他们面对面,身后已是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本期《消化一下》,就给大家聊一聊,杨洁篪和美国人“过招”的高光时刻。

我先把这次的剧情给各位梳理一下。本月早些时候,外交部宣布:应美方邀请,中方将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和美方举行高层战略对话。这是美国总统拜登上任以来,中美双方高层首次面对面沟通。

安克雷奇位于阿拉斯加州,疫情相对没那么严重,而且与美国本土和中国距离差不多,算是个“中途点”,有研究人员解读说,选在这里会晤,可以向外界传出一个信号,即中美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听上去,感觉这安排还挺贴心,但美国政府哪儿能没什么坏心眼呢?这面还没见上呢,先是美国务卿布林肯跑到日本,狼狈为奸地发表“联合声明”,对台湾、涉港、涉疆等问题,一通指手画脚,随后美方变本加厉,就香港问题宣布“制裁”24位中方官员。

好家伙,你国家历史再短,也不至于一点待客之道都没学会吧?真以为我们大老远跑到冰天雪地的地方,是去妥协和让步的?我驻美大使崔天凯说了,丢掉这种幻想,不然“我会建议北京的同事们趁早取消这次旅行”。崔大使的这番措辞,可以说是不同寻常的,现在看来,等于是给我方代表团此行,打响了头一枪。

18号的首场会议,美方首先开场陈述,不但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指责、挑起争端,还严重超时。

随后,杨洁篪在发言时,强调了美国国内在人权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先管好自己的事,不要对我们说三道四。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则表示,目前中美关系面临的局面,损害了两国人民利益,损害了世界稳定与发展,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按理说,这第一轮交锋算是结束了,现场记者该离开了,美方官员立马使出了“小伎俩”,招手让记者留下,反咬中方讲话“超时”,说要“补充发言”。话也让你们说了,按照外交礼仪,中方也应该补充发言一下吧?可美式“双标”怎么会缺席呢?美方代表随即要求现场记者离开,并且起初只要求中方记者离开。

看对面这吃相,杨洁篪忍不了了,质问“你们的出发点是要说明,美国是从一个强有力的角度来说话,干嘛害怕记者在场?没有必要害怕记者在场啊!”

杨洁篪直言,“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 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刚才必须阐明我们的立场……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中美两国如此公开面对面交锋,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杨洁篪精彩的临场应变,不但给他的外交生涯添了浓重的一笔,还可能让中美这场对话载入史册。

杨洁篪这一路,都是怎么和美国人“过招”的?我们先讲一讲他的履历。

1972年尼克松访华,新中国又迎来一波建交潮。外交部这时突然发现,外交人才不够了。经过周总理批示,外交部开始召集原来外语学校的学生,重点培养翻译人才。1973年,又把他们送去伦敦政经深造,《是,首相》里吉姆·哈克念的那个,杨洁篪就是其中之一。这批人里,还出了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原港澳办主任王光亚等。两年后,这批学生学成归国,杨洁篪进入了外交部翻译室,开始了外交生涯。

1977年,中国邀请老布什访华,访问团还去了西藏,杨洁篪担任老布什的翻译,双方相处很愉快。因为杨洁篪属虎,老布什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老虎杨”。

1983年起,杨洁篪走马华盛顿。历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二秘、一秘、参赞北美大洋洲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1993年任驻美国使馆公使,1995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美大司司长。1998年2月,48岁的杨洁篪升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北美地区最活跃的中国外交官。

2001年,中国走进了新时代,但国际压力也开始加大。为了接替老将李肇星,中央任命杨洁篪为驻美国大使。当时他只有51岁,是中国历任驻美大使里最年轻的。结果他刚到美国,4月1日,就发生了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当时美国一架侦察机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侦查,中国派军机拦截,两机相撞,我飞行员王伟牺牲。然而事后美方态度蛮横,不肯道歉。这就让中国陷入两难。中国绝对不能像晚清一样,毫无尊严,只能任人宰割,但从现实角度看,当时中国实力还不完善,没有底气说硬话,而且那时候,中国刚刚加入WTO,想要依靠世界市场发展经济,就不能和美国敌对,这就考验驻美大使的智慧了。面对困局,杨洁篪一天之内,在美国国务院、国会,还有驻美使馆来回奔波,跑了四次,向议员表达中方立场,化解对华敌意。

为了争取美国民众支持,他还接受CNN专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解释中方立场。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说“有一个家庭,一所房子,一个前院,有一伙人总是在这家门前的街上开着车徘徊,不到你的前院,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开来开去,家里有人出来查看,结果家人的车子被毁,人也失踪了。家人有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吧?至少你应该说声“对不起”吧。可对方只是说,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一番讲话下来,效果相当好,当时的民调显示,杨洁篪讲话前,美国只有两成人支持政府对华道歉,讲话后提到了五成以上。

最后,美国国务卿致函“表示遗憾”,美国驻华大使也出来道了歉,这场危机最终化解。杨洁篪为事件来回奔走,也赢得了个人威望。有美国媒体评论说,“如果有谁能够妥善协调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人非杨洁篪莫属。”

因为历史残留问题,围绕着南海地区一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之间有一些争议。2009年以后,南海局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加上美国推进“重返亚太”战略,开始插手南海事务,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2010年7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越南不顾中国的反对,同美国一起,将南海问题列入会议议程,提出要解决南海问题。一起参会的十多个国家,也一个接一个地表达了关切。

而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趁机“搅屎”,声称美国将在“南中国海”的自由航行,视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大谈所谓“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对武力胁迫等等。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看似公正客观,没有表态支持哪一方。但实则借机抹黑中国,给人一种“中国企图使用武力,胁迫他国,造成了南海局势紧张”的印象。而美国,企图摇身一变,成为“维护航行自由,守护地区和平”的使者。

希拉里发言完,杨洁篪气愤填膺,要求休会一个小时,商讨怎么回应她。随后,杨洁篪做出了七点发言,驳斥希拉里的发言为“歪论”,义正言辞地阐明了中方的立场。杨外长的发言很精彩,他说“南海的航运自由和安全没有受到损害。一些国家不能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不是因为其航运自由受到了限制,而是由于其本国对高科技产品出口设立了高贸易壁垒。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自己的合理合法顾虑,表达自己的合法顾虑便是强制吗?”

会后,十多位亚洲国家的代表向中方表示祝贺,称赞杨洁篪的讲话长了亚洲人的志气,为此感到骄傲。杨洁篪用心的讲话,也使参与会谈的各国,在对南海问题和中国的政策上,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对比两次南海问题上中美的谈判,在撞机事件时,杨大使还需要四处奔波,“寻求美国人理解中方反应”。南海危机发生时,杨外长已经可以义正辞严地驳斥美方谬论。到了这次安克雷奇会晤,杨委员已经有底气和美方面对面硬刚。

杨洁篪的个人经历,反映的正是中国日新月异的软硬实力。20年前,中国GDP不过1.3万亿美元,到了2020年,已经有了14.7万亿,增长了十倍。20年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常态化巡航南海岛礁,而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在第一岛链内搞反介入作战。对比一下,美国的军费已经涨到头了。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奋斗在一线的外交官们点个赞!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一键三连,激励我们保持更新,也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号@real谷智轩,我会在那里与朋友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下期再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