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or镀金,杨幂这部新片到底为什么扑了

意料之外也意料之中地,《宝贝儿》扑了。 

500

10月19日,电影《宝贝儿》正式上映。

尽管观众对杨幂的出演有不少质疑声,但无论是豪华的主创阵容还是充满现实意义的题材,都让人们对这部关注“弃婴”这一特殊群体的片子抱有期待。 

我们先来看看豪华的主创团队。

监制侯孝贤,美术张叔平。

导演刘杰,拍过的作品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青春派》,功力不浅,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曾获得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大奖、这部片子曾在法国院线连续上片50周,创造了大陆影片在法国的公映纪录。

500

除了杨幂,剩下两个主演,一个是“一线实力二线演员”的郭京飞,一个是年纪轻轻就提名过金马奖最佳男配、最佳男主的李鸿其。

500

500

这样一个高质量的班底,加上关注社会边缘群体极富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不说票房口碑双丰收,怎么也该是一部及格线以上的片子

但正是应了刘杰导演的原话:“丑媳妇终究是要见公婆的”。

上映四天,《宝贝儿》豆瓣评分从6.1掉到5.7,猫眼评分5.4,淘票票评分6.6。

500

不止口碑扑街,作为首日排片七万多场、占比高达百分之二十的一部片子,预计两亿票房的《宝贝儿》也未免显得尴尬了。

500

虽然对于文艺片来说,票房并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邀请杨幂出演女主、吴青峰献唱主题曲的行动,也可以窥见到导演的野心,单从院线的高排片比就可以看出,主创团队在宣传上花费的一定不是小数。

所以这个结局,一定是主创团队没有想到的。

500

回到影片,《宝贝儿》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的就是因为严重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抛弃的弃儿江萌拯救另一个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缺陷婴儿的故事。

对于“弃婴”问题的探讨,无疑彰显了主创团队的人文关怀。

同时,《宝贝儿》以纪录片的手法还原了现实主义题材,冷静、克制地展现了多个发人深省的社会矛盾,以期实现对现实的真实映照。

所以这部电影理论上是杨幂的流量+深刻的题材,就算杨幂的表演再不尽如人意,也不至于是今天这个局面。

那么,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说不好看呢?

有人会想,是不是我们的观众,鉴赏能力不太行?

知著君认为,《宝贝儿》的失败,并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这本身就是一部失败的片子

因为从电影中,能看到满满的投机和傲慢

500

先说演员

很多人把电影的失败归咎于杨幂。

说实话,杨幂在这部电影中的进步和卖力,是能被看见的。

毕竟对于大多数女演员来说,扮丑确实是一个突破。

学手语、学南京话、在脸上涂鞋油……种种努力我们看得出来,杨幂确实挺认真的。

但仅此而已了。

不论是台词功底还是情绪的表达,杨幂都没有演活这个从小有身体缺陷且生长在农村的江萌。

500

穿旧衣服、在脸上涂鞋油、蓬头垢面的扮相给我们展现的,只是长得像江萌的杨幂而已

对比一下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我们就能知道看电影时强烈的违和感是什么了。

500

杨幂只演出了江萌的皮,没有演出江萌的骨。

刘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宝贝儿》杨幂前后拍了三次,补拍了两次。

第一次拍摄时从三月到五月,这段时间主要是为了让杨幂感受、找到人物。

之后杨幂去了《扶摇》,第一次补拍进行了17天,而整部电影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戏,是在这十七天完成的。

500

500


所以那在轧戏的这段时间,杨幂又怎么能维持之前江萌的状态,能让她回来的时候迅速进入人物呢?

500

刘杰导演主张不给演员剧本,他认为这样可以激发演员“更多本能的、意料之外”的东西,让演员从人物本身出发去思考、感受和表演。直到进组以后,杨幂才知道自己要学南京话,手语也都是现场学的。

导演这种做法本身合情合理,无可指摘。

但这种体验式的表演需要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当中,对角色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两个剧组间来回跑,仅靠几天一条的短信维持状态的杨幂,真的能符合导演的预期吗?

好的电影是导演和演员相互成全的,没有剧本、靠“临场发挥”的《宝贝儿》,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意料之外的潜能”。

而是“情理之中的失败”

把人物演活,是用心“熬”出来的,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

500

再说说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噱头,真实

有人说,《宝贝儿》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因为它足够真实。

电影的灵感源自于导演身边的真实故事,这在某个层面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经得起推敲的,人物行为的逻辑链也相对完整

导演为了真实,除了主演外的演员全部采用素人,还去多地调研考察。

这样“真实”的一部电影,观众看后理应或多或少有些共鸣,但从结果来看似乎并未如此。

为什么?

因为《宝贝儿》的真实,只有躯壳,没有灵魂

想要让观众感受到真实,不是靠用长镜头、真实的场景、素人演员、主演扮丑堆砌起来的。

500

而是靠细节

只有细节到位了,才能让观众共情,从而引发思考。

孩子得的病严重吗?有多严重?有机会治好吗?治好后后遗症严重吗?这个孩子的去留对这个家庭会产生什么影响?江萌选择去拯救这个孩子只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小军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残疾人的艰难生活现状吗?小军对江萌抱有的感情是不是有更多的可探讨的空间……

这些所有观众可能会产生的疑问,电影里都没有展现,导致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只会觉得有一个接一个的问号从脑海中蹦出来,没有交流,只有疑问

加上导演虽然声称保持中立,但对江萌的过度刻画显得这部电影的视角也是“歌颂式”的,这样难以让观众产生价值认同,杨幂过多的脸部特写和无意义的长镜头也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和摸不着头脑。

500

除此之外,《宝贝儿》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所有的东西都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展现,导演贪心地想做出一份满分答卷,匆匆写出答案,解题步骤反而忘了写。

这显得这份想要引人思考、关怀社会的努力,事倍功半、且不真诚

有趣的是,《宝贝儿》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100%,imdb上的评分也是8.4

500

按照刘杰导演的话来说,“属于影史前500强的水平”。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于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部片子可能充满了与中国式的新奇与思考。

但是对于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的我们来说。

这些,真的不够。

远远不够。

这是我们的故事,不是他们的。

当然,《宝贝儿》其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尤其是关于“弃婴”。

据2012年卫生部数据统计,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

这说明,每一百个孩子里,至少有五个孩子面临着被遗弃的危机;每一百个家庭,至少有五个家庭面临着这样痛苦的抉择。

在中国这样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换算成数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所以,有很多媒体人才呼吁,要“更关注这部影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这样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本身其实是值得鼓励和关注的

500

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

关照的现实话题引人思考,但是一个电影深刻的社会意义与这个电影本身的质量没什么关系,就像如此卖力的杨幂也没有贡献出出色的表演一样。

近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冒出了一些声音。

电影不好看是因为杨幂演的不好,电影评价低是因为观众看惯了商业片,电影打分低是因为大众对杨幂的偏见转移到电影上……

如果说这部电影不好,就是在拿“弱势群体”开刀,给社会良心泼冷水

制作团队也颇为理直气壮:“片子没有毛病,是你们没有看懂”。

这个让我想起电影里的那句台词

“你要是不救,我们要发动社会舆论谴责你”。

何其相似。

500

长久以来,文艺片一直在被神话。

“看不懂的就是好电影”、“深刻就等于好电影”、“好看就等于肤浅”、“商业片就是俗气”

这样的偏见一直存在。

就像文艺片不该成为演员的“镀金石”一样,文艺片也不该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皇帝的新衣,总归还是会被揭穿。

“九年磨一剑”的刘杰导演,您说对吗?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