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大学问和社交谈资| 中国父母的“国学”教育迷思

最近,孙楠和潘蔚夫妇为了孩子的教育,举家搬迁到徐州生活的新闻上了热搜。潘蔚或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原本想标榜为“内心富足”的“住在二线城市700元一套房子”里的“简单生活”会引起网络上如此大的讨论与非议。

500

(孙楠一家在徐州的房子)

最大的争议来源于,潘蔚让四个孩子放弃正规的义务教育,而进入民办的国学学堂——华夏学宫进行全日制学习。网友很快便开始对潘蔚进行“讨伐”,他们认为潘蔚让自己的大女儿出国留学,而让孙楠与前妻的孩子接受非正规的国学培训机构教育,简直是典型的“无良后妈”。

500

不过,也有一些细心的网友指出,如今在徐州华夏学宫学习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潘蔚的“亲生骨肉”,而且潘蔚本人也在该学堂担任女红教师。因此,他们认为,潘蔚或许是真的认可“国学教育”的方式与理念才做出此决定。

实际上,中国父母对于国学的追捧由来已久。从简单的一门传统技艺课外培训,到放弃基础教育转而进入没有资质的国学培训机构,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上国学课程呢?而孩子们接受这些国学教育又是否有意义呢?

没有规矩,不成家庭?

关于因何送孩子上“国学班”,或许可以在孙楠曾经的访谈中找到一丝线索。

2017年11月,在《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一篇名为《这里没有明星孙楠,有的只是一个国学初学者》的采访中,孙楠表示,孩子原先在国际学校上学时,身上缺乏一种“规矩”意识,后来大女儿参加了一所传统文化学校的夏令营,他感觉女儿发生了一些积极改变。因此他不久后便决定,举家搬迁到徐州,让孩子进入华夏学宫学习。

500

(孙楠与女儿在华夏学宫举办的“成人礼”上的合照)

大部分家长和孙楠的想法一样,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懂规矩”,应该“温顺听话”。他们希望通过国学的教育和熏陶,使孩子“遵守规矩”,同时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确实,正如潘蔚在采访中谈到的“教育成果”一样——孩子学了《弟子规》之后,在家里和弟弟妹妹发生争吵时,都会念“道人善,即是善”了。可是潘慧在“炫耀”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时刻谨记“忍让”和“规矩”的孩子,是否符合儿童的天性呢?

500

(集体朗诵《弟子规》)

实际上,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教材上所宣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等内容虽然教授了儿童一些行为处事方面的“规矩”,但这种“无底线顺从”的“规矩”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孩子们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样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讲规矩”的孩子,与现代社会的培养标准和发展需要是极度不吻合的。

500

另外,对于想要增强家庭和谐的家长来说,“树立规矩与权威”的做法更是吃力不讨好,效果可参见电影《狗十三》。孩子是在父母的规矩和权威下妥协了,但家庭关系却并不会因此得到改善,只会使亲子关系更加疏远。

500

(电影《狗十三》剧照)

中国的许多家长仍旧试图通过父母权威形象的塑造,来打压和规制孩子,以此获得看似“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可是,“听话的孩子”和“权威的家长”并不是和谐家庭的美好写照与基本前提,只有正确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保证亲子关系和持久稳定和幸福。

500

(某国学班在教授“跪拜礼”)

所以对这些家长来说,不应该通过国学教学,一味强调孩子的“守规矩”以及父母的“权威性”,而应该帮助子女学会“全面发展”以及与父母平等且良性地沟通。

无所不包的大学问?

当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家长已经打破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与桎梏,不再一味追求孩子“顺从”,而更加重视子女自身的发展。潘蔚对此亦有所感触,她在采访视频中数次谈到“内心的富足”,她认为通过学习女红、《弟子规》等传统技艺与国学知识,可以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修炼“内心的完满”。

500

(潘蔚在家中相夫教子)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抱着这种想法,让孩子接受国学教育。他们认为国学知识的掌握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国学,窥探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获得中国古代大圣先贤的“大智慧”。

在这里,知著君需要对国学的发展做个简单的梳理。学者邓实和黄节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真正的国学最早孕育于先秦的孔孟思想,而秦汉之后,伪儒当道,致力于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只能算作“官学”。而近代以来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对于“民权”的呼唤,可以看做对“国学”的复兴。

500

(部分网友评论)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弟子规》实际上不属于国学范畴,而是传统国学经过发展流变之后产生的对立面——“官学”的代表作之一。它诞生于对人性摧残最严重的清朝,强调的是“服从权威”的陈腐理念。所以,孩子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女诫》等内容,不仅没能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有可能因为接触了“封建陈腐思想的残余”,对日后独立人格的发展造成影响。

真正的国学,是教人明辨是非、尊重个性,而不是不分皂白地压抑自我、俯首顺从;真正的国学是那些被历史证明符合人类文明和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思想,而《弟子规》《女诫》等压抑人性的作品,只是披着传统外衣的“伪国学”。

500

此外,这些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国学获得“大智慧”的家长,还错把“国学”看成凌驾于诸如数学、地理、化学等学科之上的一种包罗万象的的“大学问”,这是毫无根据的“自我意淫与猜想”。

如果试图把国学看做一门涵盖了所有传统知识与文化,而抽象出的更高阶的“大学问”,并期待通过掌握它就能成为大圣贤或大学者,那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门学科或学问都有自己的边界,所以家长们无法为孩子找到一条学习的捷径。

可供炫耀的社交谈资?

本次事件曝光后,网友很快将华夏学宫的教育内容搜了出来。课程较为繁多,包括女红、古琴、书法、太极以及经典诵读等,每个项目看上去都对孩子有所裨益。

500

这些内容基本上也是各个国学培训机构的标配,所不同的是大多数国学班只是作为课外兴趣辅导而存在,并不像华夏学宫这般包含了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一贯制的教育体系。

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选择国学培训的原因,这些家长并不像孙楠夫妇这般“极端”,他们没有选择直接放弃正规的基础教育,而是将国学作为课外兴趣班来补充。可是令知著君不解的是,如果想要选择兴趣辅导课程,市场上有大量专业的乐器、棋类培训机构可供选择,而如华夏行宫这样的国学班,多的是教授女红的潘蔚之类无资质、非专业教师,为什么家长们却仍旧执迷于国学培训呢?

500

(部分网友对于“国学辅导班"的评论)

或许对于这些家长来说,真正看重的并不是孩子们学到多少传统文化与知识,而是子女在各个国学项目“走马观花”过程中形成的“社交谈资”。孩子们今天穿上汉服作作揖、写写毛笔字,明天学着向父母奉茶又或者举办一个成人礼……家长们便把这些珍贵画面记录下来,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成为一种“炫耀资本”以获得光荣感。

500

这个理由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实际上孩子们像是去旅游景点“打卡拍照”一般,可能并未学到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这类“社交需求”,促使许多空有形式的非正规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他们打着“国学”的名号招摇撞骗,通过多元的潜在收入机会赚取高额利润,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结语

教育,一直牵动着中国亿万父母与家庭的心。大部分家长们都铆足了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小学、中学、大学一系列正规教育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课外才艺或兴趣培训班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添砖加瓦”。

但国学培训课程与体系在国内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没有资质的教育机构层出不穷,多数授课内容也都是“伪国学”。

另外,一些父母对于国学教育的期待也存在问题。因此,家长们在选择国学作为课外兴趣班时,实际上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多积极影响,更不用谈用它替代基础教育而成为全日制学习的课程与方式了。

国学虽好,但不要过度上脑。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