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及创新
“用青春期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在BBS上写诗。”
“先把自己做成IP,然后去发掘IP,生产IP。”
这是我在网络小说上读到的句子,那里像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说实话如果不是边读边搜索,这样的句子我是读不懂的,感觉已经不是纯粹的汉语。
我知道自己也不是啥高尚的人,有些词语就容易想歪,像装逼、逼格、SB总感觉是不太雅,结果一搜索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只是词语的构成很复杂,有汉语拼音缩写、英语缩写翻译、中英结合缩写。
这些都说明汉语词汇在又一次经历深刻变化,只是比以前的变化更复杂,对汉语词汇的纯洁性冲击力更大,突破了词汇的汉字形式。
如果说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如果说夏商周三朝的主体民族都是华夏族,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并不完全都是华夏族,中山国不是、越国不是、楚国不是、秦国的王族是而秦国的国民不完全是。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像中山国、越国、楚国、秦国的语言都大量地融入华夏语当中,《越人歌》、《楚辞》大部分、《诗经·秦风》等,只不过最后都以汉字形式书写,和《刺勒歌》一样都成汉语。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量的中亚西亚语言和梵语词汇迻译成汉语词汇,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自然也加强了汉族的理解力,这些出自佛经的语言已成为汉语的重要促成部分,一般大众已不能区分。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大量的西方著作及观念、概念、名词被翻译成汉语词汇。一方面由中国人直接翻译,一方面由日本人翻译再传入中国。尤其是日本人是用汉语翻译的,当这部分词汇传入中国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是中国固有的,其实是翻译的,这部分词汇量相当大,深刻的影响到中国人的表达和理解力。
再一次就是本文开头举例的互联网普及以后这些年外国词汇以各种方式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以各种方式接受并进入大众口语及书面语言,冲击了词汇的汉子形式,虽加强了汉语的表达力,增强了汉语的理解力,但也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可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中国在能称为文化的东西里面,大多和文字一样,早已面目全非,纯洁性谈不上了。不论是思想、宗教、制度、法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学、军事、建筑、网络等所有领域都如此,如果说还在发展,几乎没有内生动力,绝大部分力量都是来自于外部传入和推动。
这也就是说中国固有文化创造力不足。
习惯上说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硕果仅存,姑且以为是真的,但仅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创新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包容性,他的包容性不是来自他的博大,而是来自于他活得长,他活得长不是因为他健康,而是因为他不追求极致,满足于平庸,实现了好死不如赖活着。
中国人不愿意创新,创新烧脑烧钱,而愿意学习跟进,愿意慢一拍,一切交给时间说话,比谁活得长,活的长最终胜出。
创新这玩意儿最需要精神自由,而中国人不爱追求精神自由也不爱探讨精神自由,谁探讨谁装逼,装逼一定是不得好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