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 - 独具特色的法国下一代航母
2020年12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将计划建造新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于2038年接替目前的“戴高乐”号。这将是西方海军进入21世纪后推出的第三型大型航母,前有“福特”级和“伊丽莎白女王”级为鉴,法国核航母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引起了各国海军和媒体的关注。

法国航母发展历程
据路透社报道,这艘新航母将是法国历史上的第11艘航空母舰。虽然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什么作为,但他们海军接触航母和舰载机的时间其实非常早。
【“贝亚恩”号 】
1920年法国海军代表团参观了英国新建的“百眼巨人”号航母之后就决定将一战期间开建的“诺曼底”级战列舰5号舰“贝亚恩”号改建为法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作为航母和舰载机技术的开发平台,此时它的舰体只完成了25%。
> 1918年涂有眩晕迷彩的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航母,背景是一艘“复仇”级
1920年10月20日,法国首次在“贝亚恩”号临时加装的木制跑道上完成了舰上起降试验。1928年“贝亚恩”号正式服役,满载排水量2.89万吨,载机40架,在当时海军列强已建成的航母中位居前列。
服役后该舰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演习,实际运作中显示出航速过慢(只有21节)和回收飞机流程不顺畅的缺点,尤其是飞行甲板过短无法操作新式舰载机。二战期间“贝亚恩”号只执行过将法国储备黄金运送到加拿大的任务,法国投降后一直停靠在法属西印度群岛,1943年加入自由法国海军作为运输舰使用,战后改为土伦港潜艇基地的兵营舰。直到1966年退役,“贝亚恩”号的舰载机从来没执行过任何作战任务,但它仍然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航母,平安渡过了两次世界大战。
> 1936年航拍的“贝亚恩”号,左侧是一战时期的“洛林”号战列舰
【“霞飞”级 】
在“贝亚恩”号之后,法国海军曾规划在30年代后期建造标准排水量2.5万吨级的正规舰队航母,但当时法国最大的假想敌德国正受到凡尔赛和约制裁,意大利没有航母计划,法国自身也财政困难,又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所以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 1937年的“海王”级规划,仍然使用双翼机
直到1939年得知德国海军开始建造“齐柏林伯爵”级航母后,法国海军才决定建造2艘“霞飞”级舰队航母,满载排水量2万吨,载机40架。首舰“霞飞”号于1938年11月开工,次年因二战爆发建造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到1940年法国投降时只完成了28%,1942年被德军拆毁。二号舰“潘勒韦”号为“阿尔萨斯”级战列舰让路工期推迟2年,最终未投入建造。
>“霞飞”级舰队航母
因为设计理念的偏差以及航母实际运用经验的不足,和同期美国的“约克城”级、英国的“光辉”级、日本的“翔鹤”级航母相比,“霞飞”级尺度偏小,配备众多火炮的舰桥尺寸过大,偏置在左舷的飞行甲板长度和面积不足,载机量不到约克城级的一半,和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即使建成也面临配套舰载机尚未投产的尴尬局面。
【 二手航母 】
二战末期法国海军接收过一艘美制“复仇者”级护航航母,命名为“迪克斯莫德”号,1966年归还美国海军。
> 1950年3月7日拍摄的“迪克斯莫德”号,“西北风”级3号舰继承了这个舰名
1946年英国将“巨人”号轻型航母租借给法国,为期5年,期满后法国买下该舰,更名为“阿罗芒什”号,先后参加过印支战争和苏伊士危机行动。1957-58年该舰改装4度斜角甲板,加装助降镜和反潜设备,支持“贸易风”反潜机的运作,60年代初转换为训练航母,1968年又改装为供海军陆战队使用的直升机航母,1974年退役。
>“阿罗芒什”号轻型航母
50年代初法国海军又从美国租借了2艘“独立”级轻型航母“贝劳·伍德”号和“兰利”号,加入法国海军后改名为法文的“贝劳森林”号和“拉斐特”号,参加过印支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60年代初归还美国。这也是世界上最后2艘仍在使用F4U活塞螺旋桨舰载战斗机的航母了。
> 1957年5月在地中海参加演习时给皇家海军“彗星”号驱逐舰加油的“贝劳森林”号,它是参加过菲律宾海、莱特湾、硫磺岛等恶战的二战著名战舰
> 1953年在越南水域活动的“拉斐特”号
【“克莱蒙梭”级 】
法国一向坚持自主国防政策,在获得足够的航母运作经验并且国力得到恢复后,于1955年和1957年分别开工建造2艘“克莱蒙梭”级中型航母,6年后相继服役。
> 1981年11月并驾齐驱的“克莱蒙梭”号(右)和“福熙”号(左)
“克莱蒙梭”级满载排水量3.28万吨,小于英国同期入役的4万吨级“皇家方舟”号,但是该舰在设计时就引入了英国制BS5型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和助降镜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母起降设备,配备“军旗”/“超军旗”攻击机和美制F-8战斗机,以适中的尺度和成本获得了比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小型航母强大很多的战斗力,成为中型航母的典范,也是整个冷战时期法国海军的核心力量。
> 从左到右分别为意大利“加里波的”号、法国“福熙”号和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摄于1992年“龙之锤”演习
“克莱蒙梭”级在服役生涯中经过多次改装,参加了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克莱蒙梭”号于1997年退役,“福煦”号在2000年退役后被出售给巴西海军,更名为“圣保罗”号继续服役到2018年底。
【“戴高乐”号 】
法国海军从70年代中期开始规划“克莱蒙梭”级的后继型号,很早就确定采用核动力。受当时正在建造中的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的影响,法国造舰部门在1975年提出PH-75小型核动力直升机航母方案,排水量仅有1.84万吨,功能类似于不带坞舱的两栖攻击舰。该方案遭到海军高层的强烈抵制,坚持建造正规大甲板航母。
> PH-75模型
1977年PH-75被更名为PA-75,改为采用垂直起降战斗机,之后经过多次修改,方案编号从PA-76、PA-78、PA-79、PA-82一直排到PA-88。


1980年入选的3个方案分别是1.8万吨的垂直起飞方案、2.5万吨的轻型航母方案和3.2万吨的中型航母方案,最终在九月份选择了排水量最大的第三方案,采用常规的弹射起飞阻拦降落方式,共计划建造两艘一对一替换“克莱蒙梭”级。
到1986年新舰计划才正式确认,首舰被密特朗总统命名为“黎塞留”号,继承自二战时期的同名战列舰。1987年5月时任总理希拉克将舰名更改为“戴高乐”号,因为他是一位狂热的戴高乐主义者。
造舰计划在1988年被推迟了一年,1989年4月才开工兴建,当时正值冷战结束而且法国陷入经济衰退军费紧张,在1990-1995年间“戴高乐”号4次停工,工期被推迟了3年半,直到1994年5月才下水。之后由于又陆续发现核反应堆强度不足必须补强,斜角甲板也因为长度不足无法安全降落E-2C空中预警机,2000年进行了甲板延长改造工程,长度增加4米。2001年5月18日“戴高乐”号正式服役,比原计划晚了5年,此时2艘“克莱蒙梭”级均已退役,法国航母出现尴尬的空窗期。2号舰续用了“黎塞留”号的舰名,原计划1992年开工2004年服役,后因预算削减无限期推迟。
“戴高乐”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国造的核动力航母,集法国国防科技之大成,除了美制C-13-3蒸汽弹射器外关键设备均为自主研发。2座反应堆由“凯旋”级战略核潜艇的Alsthom K-15型潜用反应堆放大改进而来,总输出功率只有7.6万轴马力,远不及“克莱蒙梭”级的12.6万轴马力,官方宣称最高航速27节,海试仅达到25节。但因为弹射器功率强劲且主要运作中型舰载机,较低的航速并不影响舰载机的运作。
“戴高乐”号搭载24架“阵风M”舰载战斗机、2架E-2C预警机和4架直升机,日均最大出动架次75架,对于这个吨位的中型航母来说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除此之外“戴高乐”号还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电子设备、作战系统和32枚“紫苑15”防空导弹,是西方海军第一型装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的航母。
首次设计、建造、运作核动力航母的法国海军在“戴高乐”号上交足了学费,该舰在服役初期问题丛生:2000年11月第一次远洋训练时甚至发生左侧螺旋桨桨叶断裂的事故(很多文章误传为螺旋桨断裂掉入海中);主轴存在设计缺陷不得不临时换上“克莱蒙梭”级的备用轴,随即又因频率不匹配产生巨大振动,舰体后部噪音高达100分贝;核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和电力系统也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在之后十几年的运作、维护、升级中逐步得以解决,“戴高乐”号参加了多次对阿富汗、索马里、利比亚的作战行动,基本实现了初始设计的作战能力。
> 图为在土伦入坞检修时拍到的左侧断裂螺旋桨叶
“戴高乐”号最大的缺点其实是它高昂的造价和后续改造、维护费用,全项目2001年总开支为28.3亿美元,到2018财年已经上升到53.3亿美元。美国“尼米兹”级最后一艘“布什”号2006年下水时的造价也只有62亿美元,其排水量和作战能力都超过“戴高乐”号一倍以上。
> 2001年5月16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和“戴高乐”号航行在地中海上,“戴高乐”号要在2天后才正式服役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