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争当“饺子之都”,日本也有饺子风俗?
据央视财经2月18日的报道称,近日,日本多地将饺子发展为城市名片,而“日本三城争夺饺子之都”的话题一度登上国内微博热搜,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
在国内,饺子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受到大众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总离不开吃饺子。而在邻国日本,饺子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美食。日本各地不但爱吃饺子,而且还会竞争哪里吃饺子最多,甚至有城市把饺子发展成了当地的名片。
日本人有多爱饺子
近年来,日本宇都宫市,滨松市和宫崎市,分别推动当地饺子文化,三座城市之间为争夺“日本饺子之都”的名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今年2月,日本总务省发布的2020年家庭收支调查显示,指定城市每户饺子购买金额中,浜松市为3766日元(约合人民币231.1元),宇都宫市为3693日元(约合人民币226.6元),宫崎市为3670日元(约合人民币225.2元)。
其中,距离日本东京两小时车程的宇都宫市,尽管人口只有50万人,但市内却有超过300家餐饮店销售饺子。同时为了让饺子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名片,2018年,市内命名一条长150多米的路为“饺子通”,此外,宇都宫市每年还专门举办“饺子祭”。日本宇都宫市饺子协会负责人铃木章弘表示,疫情前每年来吃饺子的游客达到860万人次,对旅游经济贡献非常大。
浜松市在2005年成立了“浜松饺子学会”的民间自由团体,该学会将每月带“3”的日子定为“饺子日”,立志将滨松饺子的魅力推广到日本全国。滨松市饺子猪肉比率较高,蔬菜则用洋葱跟高丽菜,不用白菜。浜松市长铃木康友表示“饺子是浜松的代表性美食。希望新冠疫情平息后,有更多游客前来品尝” 。
去过日本的朋友肯定对日本饺子不陌生。在大阪著名旅游商业区道顿堀,超级大的“王将”煎饺形象招牌,早已成为了游客“打卡”的地标。很多中国游客并不知道“王将”其实在1967年起源于京都,它是日本国内开设分店最多的饺子连锁店,全盛时期将近700 家。而更多中国游客不知道的是,“王将”曾于2005 年进军中国市场,打着“饺子王将凯旋回到饺子的母国”的口号,将分店开在大连。然而,最后却因为业绩不佳,低调结束了营业。
中日饺子的不同
那么,日本饺子和中国饺子有什么差别呢?在中国饺子是主食,而在日本饺子其实是一种配菜。中国人选择饺子,饺子就是这一餐的主角了,数量会比较多。而日本人经常把饺子,和米饭,炒饭或者拉面一起食用,作为主食的配菜。所以日本料理菜单中总能看到一份饺子的量非常少。
另外,与中国人常吃水饺不同的是,日本人更偏爱吃煎饺。日本几乎每家饺子店都会提供配米饭的饺子套餐。一份煎饺约6个,价格在250到3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5到18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饺子和日本饺子的食材选择和烹饪过程也不一样。首先看饺子皮,中国人一般都会选择手擀皮,而日本饺子绝大多数是由机器加工,比起一般的中国饺子皮,日式煎饺的面皮要更薄。内部馅料的话,也有一些差距,日本煎饺通常会用到猪肉馅、卷心菜、大蒜、韭菜。而在中国会用白菜,韭菜,猪肉,而且一般不会用到大蒜。
对于为什么日本饺子里会用大蒜,有这样一个说法。在饺子刚从中国传到日本时,因为赶上日本食品短缺,那时肉馅食材不是猪肉而是羊肉,大蒜是为了消除羊肉膻味。后来虽然改用猪肉馅,而这个习俗却一直延续。
那么中国的饺子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呢?日本的饺子文化的历史渊源就又是一个问题。
日本饺子的历史渊源
饺子是中国的本土食物,在中国,关于饺子的习俗很多。特别是北方地区,人们习惯在节日团聚时吃饺子,特别是过年。有一种大年三十吃饺子的说法是,饺子音谐交子,在除夕交子时分,人吃了饺子会通身添力,并在财神爷和灶王爷像前供奉上饺子,取意来年平安吉祥之意。
而说起饺子是什么时候飘扬过海的,据《舜水朱氏谈记》记载,日本最早吃到饺子的是日本国副将军(大将军德川家纲之叔父)水户侯德川光国。明末时期,德川光国聘请儒学家朱舜水去江户讲学,继而吃到了朱舜水带的土特产饺子。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本没有吃猪肉和脏器的习惯。而二战期间的粮食短缺, 战后因为饥荒的关系,日本食物很大一部分倚靠殖民地韩国和台湾供应,猪绞肉成为战后日本人很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二战之后,饺子店开始在日本普及。战争期间,伪满洲国作为日本的海外殖民地,生活在这里的日本侨民有很多,特别是来自宇都宫的军民,他们在中国接触了饺子这种食物。1945年日本战败,1948年大量日本人从中国撤离。这些曾经的日本战犯自谋生路,便想到了开饺子馆。二战时期的演员,古川绿波写过一本《绿波的悲惨食记》,也纪录了战后刚开始卖饺子的店家,提到东京涩谷饺子店开幕,都是从满州回来的相关人员所开。
“饺子馆”作为战后振兴重点扶持项目之一,得到了日本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从宇都宫市开始,一家家饺子馆陆续开张,继而走向了全日本。 1954年(昭和29)在东京只有40家的饺子店,其后每个月增加20家。日本知名饮食杂志《dancyu》做过饺子特集,刊登了185家老店,几乎都是战后开始营业的。从一些店家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和满州的关联,像是东京的“满州里”和久留米的“满州屋”。
日本和中国建交前,日本饺子店大部分是日本人自己开设的,中国人所开设饺子店很少。1972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当时的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很多留在日本的中国孤儿,回到家乡探亲之后,了解中国的饺子文化,再返日本后也开设了饺子店。在 东京的蒲田所开设的“金春”和“欢迎”都是留日的中国遗民所开设的饺子馆。
饺子全面进入普通日本家庭的餐桌,还要靠传媒的发展。二战后,日本广播电视台NHK 开设了一档烹饪教学节目《今日的料理》,节目也曾教日本家庭主妇们手工制作饺子的方法。《今日的料理》这档节目是日本人逐渐富裕起来,日产电视机大量进入日本家庭后播放的。该节目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特别是家庭料理。
除了传媒行业的推动之外,日本饺子的传播还跟冷冻设备发展有关。上世纪60 年代冷冻仓储的设备逐渐成熟,1961 年,日本的冰箱普及率达到50%,1966年达到了100%。大型的食品公司开始推出冷冻饺子,方便饺子在家中食用,也使得饺子更加普及。
现在的日本料理中,除了日式煎饺还有其他各种五花八门,吸引人眼球的新式饺子。比如油炸的饺子(揚げ餃子),做成条状的饺子(棒餃子),鸡翅作为皮的饺子(手羽先餃子),也有了借鉴中国传统的水饺(水餃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