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曝出的学术丑闻和国内学术撤稿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

       前哈佛的明星教授Piero Anversa从2001年开始围绕着心肌再生的故事进行学术造假,虽说2004年即有反对的声音,事实上到了2014年因为合作者发现数据被篡改后发表从而给相应杂志社写信才东窗事发,而真正到盖棺定论则是到了今年这两天的事情。从ResearchGate网站的统计来看,老头子发表了435篇论文,14章学术书籍,71篇会议论文,总引用超过5万3千次,也就是说平均一篇文章上百引用。2001年的明星造假论文单篇引用就超过4400篇(ResearchGate给出的数字是4413,但实际上肯定还会存在漏统的文章)。非学术界的普通人可能对这样的数字没多少概念,比起微信转发啥的,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就这单篇文章造成的影响,大家就能建立起一个直观的概念来。

      生物医学界的论文,就一般的生产周期来说,一篇文章耗费三五年的工作量很稀松平常,一篇生物医学的论文涉及作者超过五个人是常态,十个人以上也是很常见的。2001年单篇论文就影响了超过4千个研究工作,如果这当中绝大多数是从正面的角度引用他的研究(也就意味着研究结论都是错的),那么上万人合作共计上万年的工作量打了水漂!如果再算算为了支持大家的工作所消耗的工资,设备和材料费用,必然是个天文数字!这还只是讨论那单篇明星论文罢了。一般来说,造假者的造假习惯可能是长期养成的,Piero Anversa出于功利的原因误导学术界可能远早于被披露出来的。其危害性难以简单估量。他带出来的学生当中,又有多少人会照猫画虎,有样学样,也难以估量。他对学术界造成的危害,远不是即使发表出来也没有人会读的论文的作者可以比拟的。从客观上来说,在声誉不好的外文学术杂志上买版面,与杂志社互利共生的国内一些学界人士,对学术界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压根就没几个人会去读他们写了什么,更不用说把他们的结论当回事了。写中文综述的,更是不会有人看,因为在大家的心里就如同外行读的科普文章差不多,不少中文综述可能是刚入门还没入行(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研究生的读书笔记和写作练习。学者们都是直接看国际刊物里公开的最新进展,或者是像Piero Anversa这样的学术权威写的综述——在跟随者眼中,这是学术权威高屋建瓴地概况总结领域所获得的认识,并对领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那是学术研究的灯塔! 灯塔如果照错了方向,影响是整个学术领域,而这绝不局限于学术权威所处的科研单位和国家,他的影响是辐射整个世界的。

        迷信权威不可取。但是,学术讨论有学术讨论的规范。无论证实还是证伪一个研究,都应该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以实打实的数据说话,而不是在大众媒体中自说自话。哈佛此次学术丑闻真正正面的是体现了学术争论的规范性——无论表达正方还是反方观点,都要以严格依照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数据为依据,不靠在大众媒体上挖掘和传播难以被证实的当事人的背后的小故事,也不进行人身攻击,就事论事。韩春雨论文被撤稿事件,则映衬出国内舆论场的不成熟——当然背后也许是有人有意为之。在韩春雨的方法是否可重复,可重复性几何还不确定的时候,公共舆论场上就已经口诛笔伐地征讨他造假。时至今日,虽然经过调查取证证明了韩春雨的研究结果难以重复,但是要得出他主观存在造假故意的结论事实上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难以重复本身证明不了是故意造假,也完全有可能是因为生物系统恰好满足了某个条件呈现出特定现象,但是因为研究者尚未把握其规律性,无法严格控制条件使之再现。如果要证明是主观造假,除非有实锤发现他们篡改数据,否则只能得出无法确定是否存在主观故意的结论。现在官方的处理是收回其经费,撤回文章,事实上这都是合理的处理方式,无可厚非。至于之后网络各种关于他个人的传言更是远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畴。Piero Anversa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也没有见到USA的媒体铺天盖地地贬损他的人格。这是不必要的。没有了学术声誉,他的学术生涯也就到了尽头,贬损他也无助于已经造成的对学界的危害。

        即便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存在黑暗,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寻找光明。这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