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国会山的火与美利坚的撕裂(下)

全文共4969字 | 阅读需9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两百多年前,英国人一把火,烧了国会山。两百多年后,国会山的火再一次燃起,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英国人的参与——美国人自己放了这把火,美国人自己毁了这座“民主之山”。

前文链接:历史与现实:国会山的火与美利坚的撕裂(上)

燃烧的北美大陆与1812年战争

之所以英国迟迟没有向美国宣战,实在是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深陷拿破仑战争的泥潭,无暇顾及遥远的北美。因此,一直没有将英美之间的矛盾扩大化。1812年6月18日,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一度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只有驻守加拿大的英国部队与美军周旋。

当时,驻守加拿大的英军只有不到六千人。英国驻加拿大的最高指挥官接到的指示是,全力抵御美国的进犯,并尽量保持克制,以等待后续大部队的救援。这样一来,战争的早期,主要是美国对英国控制的加拿大边境地区展开进攻,而加拿大英军通过奇袭、坚守来化解美军的攻势。

战争早期,战场主要集中在伊利湖和安大湖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一线,以及圣劳伦斯河和尚普兰湖地区。如果美军直扑圣劳伦斯河防线,占领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那么英军的补给线就会被切断,加拿大西部地区就将无法坚守。因此,美军早期把战斗的重点摆在了西线战场,打算以此作为突破口来攻城略地。深知西线战场重要性的英军,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

500

图10 寒冬里美加军激战

1812年7月17日,英军对密歇根州的一个重要的贸易要塞发动突然袭击,这就是著名的底特律围城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行动,让美军来不及反应,美国守军被迫投降。战略意图被识破的美军恼羞成怒,他们从底特律倾巢而出,打算对英军予以回击。然而,兵员少但是准备充足的英军早有防备。此次入侵,美军并未讨到多少好果子吃。8月底,美国就被迫放弃他的要塞,撤回到美国境内。

1812年美国对加拿大的最后一次进攻发生在尚普兰湖地区。当时,由于参战的美国士兵拒绝离开美国本土作战,而加拿大一方的民兵是保卫自己家园的正义之战,热情高涨,再加上加拿大居民大多是流亡的保皇党,对英国皇室极度忠诚。因而,不论是道义还是作战积极性均占优势的加拿大民兵,挫败了美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战斗最后的胜利。

1812年深秋,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直捣俄国首都,却发现一切都只是个圈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拿破仑在这次与俄国的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在欧洲大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他的巨大帝国。1813年,拿破仑遭遇滑铁卢大败,法兰西帝国从此分崩离析,正式瓦解。于是,英国得以集中精力,来对抗焦躁的美国人。

500

图11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被寒冬击败

1813年,不再受制于拿破仑的英国海军,开始对美国海军发动有效的反击。在实力上本就偏弱的美国海军,疲于应付英军强大、集中的海上攻势,开始溃不成军,往美国领海撤退。就此,英国海军完成了对美国的海上封锁。英美之间的海战告一段落。

1813年初,美军在五大湖地区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首先,美国占领了安大略湖地区,其次,美国攻占了加拿大的首府约克(今多伦多)。那是1813年4月27日,美军成功进入约克,放火烧毁了议会和众多民房,导致很多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头。在指挥官的纵容下,美军士兵还抢劫了大量平民和公共的财物。这在英国军民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也为日后美国首都惨遭火劫埋下了伏笔。

500

图12 激战正酣的约克战场

1813年10月5日,美军在与印第安人角逐的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印第安人部落“伟大的先知”,当时作为英国将领参战的特库姆塞,在泰晤士河战役中被美军击毙。此役严重削弱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军事力量,打击了部落对抗白人殖民者的信心与士气,自此之后,印第安人再也难以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抵抗行动。

与此同时,在南部战场,安德鲁·杰克逊率领的民兵也取得巨大的军事成果。他在佛罗里达边境地区,大肆捕杀克里克人等印第安人部落。最终,在1814年3月27日的马蹄湾战役之中,彻底击败克里克人部落。此役中,残酷的美国殖民者连妇孺都不放过,杀害了大量无辜的印第安人平民百姓。在1814年11月7日,杰克逊占领了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首府彭萨科拉。南部战线取得完全的胜利。

500

图13 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战胜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并不等于战争最终的胜利,真正的敌人——英国正规军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美国的一举一动。1813年6月5日,英军主动出击,收复了尼亚加拉河的失地。1813年末,美军多次针对蒙特利尔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反而以失败告终。1814年年初,装备有102门炮的英国“圣劳伦斯号”战舰,凭借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安大略湖地区的控制权。

此次战争最著名、对美国打击最大的当属其萨比克战役。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8月19日,在英国指挥官罗伯特·罗斯的率领下,2500名英国部队在马里兰沿岸登陆。在到达华盛顿之前,他们只遭遇了一小股没有经验的、缺乏纪律的美国民兵的抵抗。简单的交火之后,民兵便溃不成军,四散奔逃。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民兵在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英军顺利挺进华盛顿。打败了几个小规模武装团伙的进攻之后,本来准备停战的罗斯将军脑海中,估计想起了当年美国人在约克放的大火,心中对美国人的仇恨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罗斯将军下令放火,以报当年美国的“一箭之仇”。英军最先烧毁了国会大厦,当时国会的主体建筑还在施工,两院大楼内部包括国会图书馆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接下来,英军沿宾夕法尼亚大道直奔总统府邸而去,美国政府官员闻风而逃,哭声、喊叫声不绝于耳。第一夫人多莉·麦迪逊逃走之时,还不忘从墙上摘下华盛顿肖像,并尽可能带走《独立宣言》原件和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

500

图14 烈火中的白宫

当晚,英军火烧总统府邸。为了保证大火能够烧到第二天,英军还特意添加了不少燃料。熊熊燃烧的大火,伴着滚滚浓烟,将整个黑夜映照得通亮,远在巴尔的摩地区,都可以清晰地瞧见华盛顿的火光。英国人们露出了得意的微笑,首都民众当夜都在惊惧之中瑟瑟发抖。然而,不知是天有不测风云,还是老天也看不下去这人间惨剧,突然天降大雨,将这燃烧的大火扑灭,而英军也被迫退回到舰船上。火烧华盛顿就此告终。它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美军最黑暗的时刻,也成为了美国人心中悲痛的集体记忆。

英军的好景也不长。本以为可以乘胜进一步进军的英军,在巴尔的摩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巴尔的摩的麦克亨利港有坚固的堡垒守卫。首都失陷之后,他们早有准备。为阻止英国舰队的逼近,卫戍部队沉没了几艘大船来阻塞港口的水道。强大的舰队尽管装备精良,配给充足,但是面对无法通行的水道,也无法发挥出他的威力,只能在远海对堡垒进行炮击。9月13日晚,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华盛顿律师,亲眼目睹了英军彻夜炮击城堡的场面。翌日清晨,本以为美军阵地会化为一片废墟的他,却惊喜地发现,美国的旗帜依旧在风中骄傲的飘扬,对这片土地、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他灵感大发,顺手写下一首诗。这首诗成为了后来的《星条旗之歌》,也就是美国的国歌。

500

图15 麦克亨利堡的炮台

此役之后,英美各有胜负,但是战斗的规模都比较小。同时,和谈也在开始进行。对于双方来说,这场战役进行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能让损失越来越大。1814年平安夜,双方在和约上草草签字,延续两年的英美大战正式告终。可以说,这场战争没有胜利的一方,双方都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但是又都基本上守护住了各自的既得利益。


历史与现实语境中的美利坚撕裂

其实,在这场战役之中,除了少数获胜的几场战役之外,美国的军事行动均以惨败告终。因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美国政府面临着持续高涨的反战呼声。特别是以联邦主义者为代表的群体之间,反战呼声特别强烈,他们甚至一度为英国的军事胜利欢呼雀跃。很难说,这些联邦主义者是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其中也不乏好战的狂热分子,这是可以肯定的。之所以他们选择拥抱和平、反对战争这一条路径,恰恰是共和国初期就开始的党派之争的深层次体现。民主共和党主政的政府在与英国战争中的失利,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批评政府,以表达自身政治观点,赢得主政权力的机会。因此,他们不失一切时机,想让政府难堪。

当时,联邦主义者在全国并不算多,但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却占多数。因而,有些人开始异想天开,妄图在新英格兰地区建立一个独立共和国,脱离美国政府的管制,以摆脱他们眼中那些荒谬的奴隶主和荒野村夫的统治。1814年12月15日,也就是停战的前夕,新英格兰各州的代表齐聚哈特福德,发泄各自的不满。虽然会议最终以微弱的优势否决了独立的主张,但是他们提出了七项宪法修正案,妄图以其来保证新英格兰的特殊地位和利益。打着如意算盘的新英格兰联邦主义者们以为政府会被迫通过他们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哪知会议刚休庭不久,战争就结束了,杰克逊大胜的消息也传播开来。相形之下,这些联邦主义者在国家危难之时力图自保的自利形象,显得十分的不合时宜,甚至有一些叛国的意味在里面。这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此后,两党延续多年的争斗,终于暂告一段落,进入了所谓的“和睦时期”。只是这个和睦期,并没有维持多久。

1812年的历史记忆,在现代美国人的心中多少已经有些模糊。但是,它带来的历史教训,仍然在当代回响。当年民族自豪感日益高涨,对扩张有着狂热迷恋的美国人,很像二战之后争当世界霸主的美国。对权力、资源及地位的狂热追求,让美国取得了很多成果,也付出了不少代价。毕竟,“世界警察”不是那么好当的。在中东种下的每一颗仇恨的种子,都为9·11事件的惊天灾难埋下了伏笔。

500

图16 “911”事件现场

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19世纪初期,争斗得不可开交的两个党派,像极了当今的民主和共和两党。两党在政治和社会领域造成的撕裂,已经开始侵犯两党带来的政治红利。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政治发展多年自然形成的一套权力制衡体系。一党当政之时,另一党在野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与运转。这是考虑较为周到的制度创设。然而,当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都开始以两党分野之时,国家层面的巨大分裂究竟由谁来弥补,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承认两党制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正是因为两党制,造成了美国政治秩序的巨大混乱,甚至引发了不可逆转的衰败。当两党势力势均力敌、难分胜负之时,究竟由谁来主政,由谁来在野,是一个非常难以抉择的问题。毕竟很难说51%的选票就一定优于49%的选票从而代表大多数人的民意。两党制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不论最终哪一派势力当政,国家政治生活都会以多数暴政告终。特朗普与拜登在选举上的难分难舍,实际上是美国政治社会分裂的表层反映。谁当选,对于另一边所代表的利益,都是沉重的打击,都不为他们所容许。

500

图17 抗议者正在攀爬国会围墙

两百多年前,英国人一把火,烧了国会山。两百多年后,国会山的火再一次燃起,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英国人的参与——美国人自己放了这把火,美国人自己毁了这座“民主之山”。曾经为了对抗所谓英国暴政的美利坚民众,为了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团结在星条旗之下,现如今,却还是以自由和民主的名义,将美利坚的名号撕得粉碎。对于他们来说,民主并不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而是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而不管自己做主的过程中,有没有损害别人做主的权利。当今的美国,以种族、阶级、性别等维度划分,分成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利益团体。每一项措施的颁布,有人受益,必然就有人受损。有人得权,就必然有人失势。美国一次很常规的权力移交,却演变成了人民内部的实体对抗,演变成了共同体内部的你争我斗。共同的利益何在?共同的目标何在?美国曾经号称“全世界最优”的民主制度、政治体系可能已经受到永久损害,横亘在美利坚民众面前的鸿沟与裂痕,究竟谁能弥补?

500

图18 在白宫前抗议的群众:撕裂的美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