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来,中国人“设计”了多少款地动仪
序
近日,关于张衡地动仪的争议再度升温:
复原工作再启动 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以“直立杆”为理论基础制作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实际上,近年来,王振铎所造的地动仪模型一直非议不断。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
目前,关于地动仪的探索复原工作一直在继续。
http://news.sina.com.cn/s/2018-10-09/doc-ihkvrhpt2406024.shtml
人教社回应张衡及地动仪教材被删:并未消失,系调整编排
据人教社的回应,张衡等人物都并未“消失”。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专门设置了“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介绍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张衡、祖冲之、毕昇、蔡伦等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其中,还专门讲述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指出其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教材中还设置相关栏目,介绍国际上用张衡、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环形山。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10_09_474769.shtml
虽然地动仪并未完全退出课本,但从历史书转进到德育课,从强调科技水平变成道德说教:“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似乎说明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并不顺利,很可能最新的设计图依然无法实现古书中传说的功能。
“复原”古代设备,为什么要设计呢?因为……我们常见的地动仪完全是19-20世纪的产物。
1张衡挖坑后人填
一提到张衡地动仪,大家脑中浮现的都是下面的模样:
其实,这是1951年设计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当时中央要求制作一系列能代表古代文明高度的器物复原,候风地动仪便是其中之一。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振铎接下了这个任务。1951年王振铎做出了张衡候风地动仪1:10木制模型,该模型一出,便成为宣传我国历史文明高度的经典标志之一:
1953年“伟大的祖国”系列部分邮票
王振铎敢接这个任务,倒也有点历史渊源——他从民国时期就曾钻研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1936年曾按悬垂摆原理做过一版地动仪设计,在连杆传动上犯了错误,实现不了,且与史书描述有出入。解放后,在任务压力下,王振铎选择了与史书描述接近的主流思路——立柱方案,他按照日本萩原尊礼在1937年复原地动仪的直立杆原理,参照服部三一在1875年绘制的外形,制作了今天众所周知的地动仪模型。
1936王振铎悬垂摆模型(左)与1963王振铎倒立摆模型(右)
王振铎1951版地动仪,甚至成为了我国地震学会的徽记:
中国地震学会徽记
然而,这版内外皆从日本学来的地动仪根本动不起来。尤其尴尬的是,在1988年我国将复原地动仪模型送到日本奈良展览时,解说员要用木棍捅“龙口”,才能让铜丸落下。用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的话说,“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输给一块肉也不要紧,因为别人不见得更强。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日本、英国很多学者都对历史记载的地动仪进行了复原讨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假想。仅在近几十年,就有若干远比王振铎1951年版更复杂的设计——虽然无非是一块肉和两块肉的区别。
近几十年中外有关地动仪的复原设计
史书上记载的简单,所以人民群众也低估了地动仪的门槛,几十年来也不断有民间高手公布自己的设想:
2011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黄佑军的地动仪设计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冯锐等人在多方协作下,提出了链式悬挂的新模型,并通过振动台进行了有效性模拟验证:
冯锐新版地动仪复原模型
- 下一页
地动仪更多是一个历史问题,而非科学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关键在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过“地动仪”,只要有过,哪怕没起过作用那也是存在过的历史,你可以说那是个没用的地动仪,但不能说没有,只要哪怕有效过一次,至少证明地动仪是能动的。既然有过,证明中国古人研究过地震,跟浑天仪放一起说明了中央政权对于地方自然灾害的重视,放进历史书里又有什么问题?
用今天的技术要求去看一千多年前的物品,那一大半古董都得扔了。用今天的法制精神去看汉谟拉比法典,直接把那根石柱砸了吧;用今天的医药科技看《本草纲目》,烧了吧;拿游击神器107火箭弹去对比飞火神鸦,《天工开物》什么的也都烧了吧。。。。
不过长期以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却被拔高为“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发明”,承担了不该其承担的东西,因而造成了现今的尴尬。
但如果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否认地动仪,那就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可悲的是,这正是一些人的思维方式,这件事给他们提供了契机
但我们就应该继续让地动仪承担着未经证实的荣誉吗?也不行
历史虚无主义是病,得治。治病得吃药,而不是用隔离这种方法做保守治疗,地动仪可以是让历史虚无主义者病发的诱因,还有别的也可以。即使我们最终复制了地动仪,其他的历史存疑问题,也能让他们走向极端
根治历史虚无主义才是关键,它的背后不仅折射出国人缺乏文化自信,也能看到一些别有居心的反华势力试图借力动摇中国的文化根基
但终究也只是借力而已,其根本问题还是我们缺乏文化自信
对地动仪的考究事实上是一个学术问题,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文化自信才会如此敏感
如果我们能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那么我们面对这么一个存疑的事实,是否更更加坦然呢?
当然,对于试图把真的说成假的,抹消中华民族历史的那一帮子反动分子,必须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因为到这里他们已经不是学术讨论,而是用污蔑的方式实质性的挑起了文化战和舆论战。对持有错误思想的自己人,我们以批评教育为主,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