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可能不知道,他面对的是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力量。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01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今天因为一条推特,成为了世界的笑柄。一个符合东方审美、长相英俊的外交官,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张中国艺术家绘制的画,配了一张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图片。

500

当然,图片的内容,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莫里森说这是一张“伪造的照片”——看完这句话,我就笑了。

因为这根本不是照片,这是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从风格来讲,是现实主义风格,从创作方式来讲,是使用全球都在使用的、在年轻艺术家当中比较流行的计算机绘图技术绘制。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使这张现实主义的画作,看起来像一张莫里森嘴里说的“伪造的照片”……也不知道是莫里森真的不懂,还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创作这幅作品的作者,网名叫@乌合麒麟 ,是个中国文艺圈领域很普通的一个画手。像他一样的画手,中国还有近两百万之多。不同的是:这些画手并不一定都是以这个为专业,而更多的都是有着自己本职工作的兼职画手。毕竟,人要吃饭,以目前中国并不缺乏资本的影子,却又并不是那么太发达的文化市场而言,专职画手并不一定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

@乌合麒麟 也不例外。这幅作品,只是他看见新闻之后的激愤之作。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看见全副武装的军人屠戮无辜的人,都会愤怒。这与其他任何利害关系都无关,这只是单纯人性最基本的良知所在。

事实上,中国的这么多画手当中,更多的时候,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周围,关注的是中国国内的事务。如果没有澳大利亚这么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中国的各种“挑衅”,这些艺术家们,可能并没有关注到另外一个半球的国家。

不过,现在莫里森应该可以体会到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力量了。

500

02

中国新文艺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发展至今必然发生的一个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文艺,总是会跟着一个国家的国情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产生不同的文艺作品。当下正在发生的、中国新文艺运动,实际上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先来说说外因:

不必避讳的说,曾经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如外国的。所以,那个时代,产生了许多仰视外国的文艺作品,外国人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都是高大上的,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

那个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艺领域的一些作家、艺术家们,对于自身的文化、对于自身的制度、对于自己的国家,认知是不够全面的。当时产生了很多反思甚至解构中国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依旧影响着那一代人。那个时候,出国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哪怕只是在美国的中餐馆后堂打黑工、洗盘子,都可以高人一等。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在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场和文艺圈里看见那一代人的身影。虽然他们和她们已经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不过并不妨碍他们和她们依旧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当下的中国是包容的、自信的、开放的,足够容下每一种声音,即便是错误的声音,只要没有真正意义的危害到现实秩序和其他人,也是允许存在的。

500

而于国家发展同时代成长起来的文艺领域年轻人,却会展现出与曾经那些老人家们不同的文艺素养和需求。事实上,中国文艺圈的年轻人们一直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既不会仰视外国,也不会是鄙视自己。他们可以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可以接受不同的产品,只要价格合适、质量过硬,或者,只是他们喜欢。

我曾对一个老先生说过:不必指望他们会成为官方可以引导或者圈养的“御用文人”。——事实上,在很多管理部门眼中,这些年轻人本身就是“问题”。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他们往往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如果外界没有打扰到他们,他们往往更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那些宏大的叙事。

让中国文艺领域年轻人“觉醒”的不是别人,而是某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和对华态度。当这些年轻人怀着美好的愿望,走向世界的时候,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美好体验——恰恰相反,这些年,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国家,强加于中国年轻人身上各种各样不合理的事情太多了,当留学、旅游,都会成为可能遭受牢狱之灾的事情时,换成任何国家的年轻人,都会去思考:我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这到底是为什么?

500

而当越来越多不公强加于中国之上时,这些不公总会让中国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感受到。那些好听的口号,可以在年轻人不懂的领域欺骗年轻人,但是一旦到了他们熟悉的领域还用虚假的内容造谣、攻击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更加迅速的做出反应,给予简单直接的反击。

所以,从这些年的现实角度来讲,中国新文艺运动发生的外因:实际上是由那些对于中国并不友好的国家、机构和组织,通过互联网和现实,激活的——我相信那些不友好的外国人,起初的目标是为了引导中国年轻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有所不满、甚至反对,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有些年轻人迷失了自己——然而,更多的时候:效果刚好相反。

500

03

然而,@乌合麒麟 并不是这场中国新文艺运动中的唯一。仅仅以绘画艺术而言,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流传过一组图片,这组作品的名字是《中国2098》科幻系列,他的作者用了一个与我曾有过的一个称呼一样的笔名“老七”。

在讲到这个作品之前,事实上中国的科幻发展,可以讲的故事很多,如果归纳到一个词来说:那就是“步履维艰”。好在,我们有了刘慈欣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家。

500

我跟朋友聊科幻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对于真正的科幻作品读者而言,除去老刘,其他作者的作品可能还稍显稚嫩。我刚想打断他,没想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未来可期

再后来,我们有了《流浪地球》,甚至还衍生出互联网上的一个“吴京PTSD”现象。一些对于现实和中国不满的账号一看见吴京的照片,就会冷嘲热讽、讽刺挖苦,似乎吴京代表的形象让他们原本的不满变得更多了——然而,对于影迷而言,似乎对于这类账号发布的内容并不感冒。在影迷中流传的一句话是:在面对“吴京PTSD”网友时,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改变他们,而是让他们“犯病”。

不过,不管怎么说,《流浪地球》,总算是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科幻电影了。虽然现在我们只有一部,而且只是刚刚开始,还是那句话:不过,未来可期

看,中国新文艺运动,事实上早就有苗头了,在酝酿了四十年之后,终于以新的方式、新的姿态与世界见面了。单纯就个人的视角来看,我事实上是对于一些现实因素颇有微词的,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事情,总应该由组织来引导或者发起,却没有想过,这些萌芽,却是由民间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不过,扭过头又一想,这些自然生长出来的现象,其实才是符合我们理论最好的证明。我们的理论是这么说的: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看,我们的理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那未来是否真的可期?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怀疑过。一直到看见“老七”的《中国2098》系列作品时,我就不怀疑了。不如给大家看看: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与@乌合麒麟 的绘画一样,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并没有出现过的一类新的作品。这个署名“老七”的作者叫@铁憨憨nangesfg ,据说,年龄比@乌合麒麟 还要年轻一些。他们的作品,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有着近似的内核:人类视角,工业文明,劳动者身份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必然会产生的、正常的现象。毕竟,时代不同了。

 

04

如果仅仅是几幅画、几本书、一部电影,就说是中国新文艺运动,未免太不自量力。我之所以说这是一场中国新文艺运动,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几幅画、几本书、一部电影的事情。主要是这一切发生的太自然而然,发生的太正常,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新文艺运动到来——而这种没有察觉到,是因为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太多太快太大,所有人都习惯了中国发生变化;而且,中国一直都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所有人也都习惯了,中国一定会解决问题,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现实,这两点加在一起,就是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内因。

那么,中国新文艺运动,还包括哪些呢?空口无凭,举例说明:

例如,音乐领域。在音乐领域,现在我们有了国风音乐为代表的,中国特有的一些音乐类型,这些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国风音乐借鉴了许多传统戏曲和音乐的特点,但是又发展出了新的模式和演绎方式。在国风音乐作品内容中,有卿卿我我这样的儿女情长,也有横刀立马的家国情怀。

随着内容的丰富,各种题材在展现层出不穷,经过数年发展,现在已经逐渐完善成为了一个成体系的音乐形式。很多优秀的作品脍炙人口,人人传唱,甚至流行到东亚其他的国家。

500

那是不是说,单纯有了自己的音乐,搞搞文艺复兴,就能称之为中国新文艺运动了呢?并不是。中国新文艺运动,必然包括了接纳世界的博大胸怀。

同样以音乐领域为例,当外国的音乐形式进入中国时,我们是否可以将不同的音乐形式吸纳,并且进行中国化的发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实际上是不行的。然而,近些年,我们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例如:说唱音乐。

关于说唱音乐,我已经写过一些内容了。我看见过一些作品,单纯论作品而言,勉强算是好作品,基本上具备了说唱音乐的原生态状态;然而,这种原生态状态的作品,充其量,只是模仿,其作品内核依旧是“舶来品”,依旧是别人的精神世界,别人的文化,别人的国家,终归不是我们自己的内核,并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说过:说唱音乐完成了中国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后来,终于让我等到了那个歌手。我倒不是说他就是最优秀的,我只是说,他在很多先行者的基础上,完成了这块拼图的最后一块。当把说唱精神与我们的文化相结合的时候,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500

而这个过程,最终完成中国化的这个现象,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意味着一件事:我们不仅有自创的能力,我们同样有消化吸收的能力。

别小看这个能力,能把一些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进行吸纳并且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那才是文艺水平的体现。上一次我们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还得追溯到那个湖南籍图书馆管理员的时代……

500

05

前面在讲创新,在讲吸纳转化。这些就是中国新文艺运动了么?并不全是。一场新文艺运动,是包含各个方面的:音乐、美术、文学、建筑、服饰、电影、综艺、电视剧、广播等等等等,所有可以承载文化符号的载体,都迸发出生命力,不仅仅是在国内发展,而是到国际依旧传播的时候,才能被称之为“中国新文艺运动”。

现在的中国,拥有这些吗?刚刚讲国风音乐,继承了传统戏曲和音乐——而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些年来,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拿得出手的。

例如:相声,这个传统的语言艺术,重新复活并且火爆起来。

500

例如:华服日的服饰。

500

例如建筑领域:既有便民宜居的杭州农村的回迁房,又有集商业旅游一体的西安大唐不夜城。

500

500

别觉得建筑就只有复古或者中国传统风格创新……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设计,我们也从来都不缺乏……随便举例,例如:武汉,随便选几个地铁站,选个交通枢纽,选个技术发展区域。

500

500

500

500

500

06

所以,中国新文艺运动,事实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这么开始了。至于说什么时候达到巅峰状态,或者说这场新文艺运动到底要持续多久,到底能新到什么程度,我是真的很难评估。

以我个人的预估,这场新文艺运动,至少要持续二十到三十年,直至下一次工业革命彻底结束,人类文明再踏上一个新的文明阶梯,才会有个平稳的时期。

为什么中国新文艺运动会产生?内因讲了这么多,归纳起来,不过四点:

其一,国内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稳定,对于外部世界有需求,所以吸纳和散发并举;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在逐步完善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形成,所以保持了自己的特点和特色;

其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改变了世界,所有的新技术使用,在近些年来,我们并没有太大的落后,所以技术革新让我们赶上了;

其四,人民群众对于文艺活动有了需求,好的文艺活动或者作品,群众会用真金白银买单;而好的传播和发展,则是必然的结果。

有了这些,发生新的文艺运动,其实倒是挺正常的。

回到最初的话题:莫里森看见的,只是@乌合麒麟 的一幅作品;而莫里森不知道的是,他面对的,事实上是中国新文艺运动所有的参与者的力量。

再往后的内容,就只能靠基本时间来讲了。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