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建成,未来15年要达到什么目标?

25日,上海第十一届市委召开第10次全体会议。

会议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

一个是学习浦东30周年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

另一个是为上海未来5年和15年制定目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当天发布的会议《决议》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

那么上海的“十三五”规划包括哪些目标呢?主要是3条。

1、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3、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其实早在8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几经反复。

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上海一身而兼负六大中心。

500

500

(1986年上海市中心城总体规划及卫星城规划)

到1992年又调整为三个中心(十四大报告: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500

3年后又增加了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1996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正式宣布,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至此,四个中心提法全部确立。

在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并同意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提出:“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500

2003年9月,时任上海市长韩正在会见记者时表示,为实现“四个中心”目标,上海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打好基础;第二步到2010年基本形成框架;第三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

而后,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趋势,中央又赋予上海“科创中心”的新定位。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次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

其中提到了建设中的几个时间节点:

“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用10年时间,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

2016年4月,《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其中重申了这三个时间节点。

2020年要形成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包括哪些要求呢?在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创新人才和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进入国际高科技园区先进行列

“十三五”期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三部曲”,从法规、政策层面保障科技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三五”期间,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沪成立: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上海期智研究院……

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初具规模。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4个,数量和投资总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张江已经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共有217家相关企业,其中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国芯片设计10强中有4家总部位于张江。

今年10月,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20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上海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五,较2016年上升3位。

2020年目标已经达成,之后又有什么新任务?

全会《决议》提出了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

简而言之,就是1+2+2,一个“全面升级”,两个“基本建成”,两个“成为”。

其实部分目标在2017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经提及。

500

规划明确了上海的城市性质:

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也对2035年的前景做了展望: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五个中心”完成阶段性任务,理应全面升级。但如何升级,有什么细化指标,可能要看《规划建议》原文以及之后的“规划纲要”。

“文化大都市”则是2007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中提出的(“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在上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也是秉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介绍,这是规划编制过程中全体市民的期盼,这个也是反映出上海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责任。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时光辉介绍,“具有世界影响力”这个定语是这次总规里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人民城市”,则是贯彻总书记考察上海讲话精神而确定的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此前上海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就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规划中提及的“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来自于国务院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而多出来的“引领”一词,则来自于总书记在今年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要将浦东打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一个对外一个对内,以此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