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健委公号真生猛,又出爆款10万+,网友评论“堪比小黄文”

政务号一定要一本正经吗?

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用实际行动证明,正经是什么?不需要的。

今天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又搞出一篇10万+爆款,标题又很“黄”:《有个医生男朋友,是什么体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酸了》。

内容就更不用说了。先来看评论:

500

毫不掩饰“我就是不正经”。

500

熟悉的卫健委风格。

粉丝们的喜欢也是发自内心滴。。

500

评论之后,我们来看看正文,到底发了什么,让粉丝惊叹车速,又如此迷恋体验。

500

500

于是,你只能眼见它起高楼,又见它楼塌了。。

500

500

这尺度是不是“堪比小黄文”?

可人家并不是第一天这么玩,“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半年涨粉百万,炮制了多篇类似的爽文,被称为医卫界顶流“段子手”。

南方都市报曾经对“深圳卫健委”公号团队有一个采访,摘几段如下:

南都:你们是深圳卫健委的官微,为什么呈现出了与其他政务号完全不同的风貌?

深小卫:很多粉丝把我们称为政务宣传的一股“清流”,不少人怀疑我们真的是官方号吗?真的是卫健委吗?毕竟我们这么活泼,有时候还有点“污”。可以说,过去的政务宣传是“60后”的风格,到我们团队想要呈现出一个“90后”的风格。我们的团队也是“90后”为主,“前浪”和“后浪”相结合,以“后浪”为主。另外,我们的团队成员基本都有媒体的工作背景,或者是医院系统中搞宣传的好苗子。

想要改变,最大的利器是“市场化”,我们本身是一个自主运营的市场化团队,对标的是市场上新媒体领域的精品、大V,市场上的受欢迎的东西都摆在那里,我们学两招回来,就已经能够在传统铁板一块的政务宣传中让人眼前一亮。

南都:具体有哪些“招”?

深小卫:我们做“官宣”,从来不会把红头文件直接堆上去,而是面向深圳市民。深圳市民的平均年龄不到34岁。我们的思路就是,写每一篇推文前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面有没有用户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找到他们需要的点,这个点要么是有价值,要么是有趣,要么是有共鸣。

日常运营中,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个是“懂人心”:要知道站在你对面、拿着手机看的这个人需要什么东西;第二要“说人话”,医疗这个行业很专业,特别是临床上的术语,每一个字都能看得懂,但是连起来就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们要充当翻译,把术语翻译成大白话。第三要“做潮人”,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更多的新玩法,比如条漫、新媒体视频、封面图,比如怎样把政务宣传文章写得好看。

另外,我们后来慢慢觉得,只是有趣或者搞笑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点温度,只有能抚慰人心的文章才能成为经典,尤其是在医疗领域,是事关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间世”,,很多病人以及家属都是焦虑、痛苦的,需要有一些人文关怀的东西。

同时,政务新媒体想要保持接地气,必须顶住发“官宣体”的压力,如果一些政务类信息对市民来说没有价值,仅仅是展风采、秀成绩,那就不能发布。这类题材必须转化成市民需要的干货,才能够发布。这里要特别感谢我们委领导,务实、包容、不好大喜功,给予我们足够的创作和发布空间。

南都:你们与读者的评论互动也很多,有针对读者互动做出相应的内容调整吗?

深小卫:我们这个平台能呈现出现在的样子,很多都是用户的功劳。我们有300万粉丝,疫情前很多孕妇关注我们的号,所以妇产类的文章比较多,后来因为疫情人群变杂了,需求就跟原来不太一样了,有关心政策的,关心疫情的,这时候内容就需要调整。

比如我们的封面图,是根据用户的反馈日积月累慢慢去调整的。还有,一到周末我们就会发点“污”科普,不发的话就会有用户在评论里“催更”:今天怎么不“开车”啊?

500

懂人心、说人话,做潮人。政务内容想要接地气,深入人心,就要摒弃传统的“官宣体”,用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他们打交道,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

但这样的魄力,不是每个政务号都有的,需要有开放与包容的心态,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你们觉得呢?喜欢这样的风格吗?

500

#卫健委# #科普#

推荐阅读:

30岁,我从媒体辞职,漂泊澳洲当农民

一套解读孔子、老子、庄子的书,风靡日本几十年,都说了啥?

他们从故宫里考据出384种传统色:中国审美太惊艳

晴巢公寓套路诈骗系列之一:上海睛巢跑路了,我是怎么被套路的?

长租公寓再爆雷,上海睛巢、深圳乐居纷纷跑路,公司总部在成都

上海晴巢公寓套路诈骗系列之三:跑路去了海南

————

关注20万+媒体人社群@记者论坛,

每天给你不一样的内容和观点,

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传播创造价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