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疑似大数据杀熟,双十一你还敢买么?
引言:数据会告诉你真相但有时它也会说谎,所以京东也亟需揭开数据背后的真相。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有两套思维系统,第一套偏直觉,第二套偏逻辑。只用某一套思维系统,试图解决所有事情,总会出问题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并非都是理性的。
人类从依靠自身判断切换成依靠数据而做决定的转变,也是大数据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但是预测与分析不因所做而为之将做,使其数据量变引发其质变,最终逆了商业准则成为企业逐取利润的手段罢了。
近日,双十一大战在即,某知名电商平台就因疑似“大数据杀熟”一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也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和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
事件始末
11月4日,央视财经爆出一起知名电商平台疑似大数据杀熟事件。
报道显示,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发现在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
当找客服核实情况,得到的回复竟然是“ 系统会跟进(据)账号信息发送优惠券哦,不是没(每)一个账号都有”。
面对客服的回应,众多消费者表示并不买单。更多的消费者感觉平台客服的回应有明显的“敷衍”之嫌,摆出了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态度。
如果按照客服的说法,平台为了拉新,给新用户优惠券消费这倒也无可厚非,相信广大网友也是能理解的。但问题的关键点却出现在那个便宜了25元的账号却是一个注册至今5年多,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因此,网友们认为,该电商平台还是有大数据“杀熟”的嫌疑。
那么涉嫌杀熟的电商平台到底是哪家呢?从央视新闻的播出镜头来看,有多个直指京东买家后台的画面,而从上图中所显示的广告语:宠汪汪,5亿京豆兑不停“也坐实了这一猜测。
作为年度促销大戏,今年各大电商的“双11”购物热潮比往年来得早一些。在”尾款人“自嘲中广大消费者已经历经了来自商家与平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本就苦不堪言。而京东这一波骚操作更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在摩根频道看来,电商平台在优惠条件上设置规则,符合商业逻辑。而原本平台的百亿补贴、消费券、现金补贴、现金红包、优惠券、折扣、满减……各种优惠让利初心也是好的。
但对于京东来说,原本促销活动繁琐复杂,口惠而实不至,势必让消费者失望。加之大数据杀熟,就让人望而却步,明显是把自己的用户对友商拱手相让。毁了商誉,失了人心,何必?
当然,对于背后的真实情况,我们也不会去妄加猜测。不过截止发稿前,京东仍未回对此事件进行再次回复。
缘起何故
所谓“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早在数年前就引起风波,京东也并非处在“大数据杀熟”舆论漩涡的第一家企业。早在2018年的5月份,携程就因“酒店同房不同价”闹得满城风雨。此次事件致使携程深陷“大数据杀熟”舆论长达一年之久。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顾名思义 “大数据杀熟”是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最后根据画像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定价。
其实,互联网公司试图对用户差别定价的行径,早在大数据之前就出现了。价格歧视符合商业公司的最终目标。同样的服务和产品,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用户,在经济学上这叫做价格歧视。
本质上,它也迎合了商业公司的最终目标:利润的最大化。
完全的价格歧视,即像淘宝的千人千面一样,如果要实现千人千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商家有能力了解每个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从而针对每个人单独定价。
消费者之间彼此是区隔的,它们在购买前无从得知或很难得知标准定价。
互联网使得完全的价格歧视成为了可能,互联网恰恰有能力做到这两点。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互联网巨头面前,每一个网上消费者都是一丝不挂的“裸奔者”。你在电脑和手机前拼命比价、翻找各种优惠券、试图薅一把羊毛的时候,巨头们正在屏幕后面咧嘴大笑。
规避反制
由此看来大数据杀熟,属于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经之坎。
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近八成网民不能接受大数据“杀熟”,更有四成网民会因为大数据“杀熟”更换应用。
摩根频道注意到,“大数据杀熟”实际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仍然处于混乱状态。
商家追逐利益,本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企业社会道德责任,造成用户的消费视角狭窄,辜负了用户信任,则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要想实现科技向善,如果不能发现新的商业/盈利模式,企业就需要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杀熟”短期内能获取暂时的利润,但对于平台长期而言,则会透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由于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杀熟”现象的规避还要依靠企业的自觉,只有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因此想要杜绝类似情况发生,需要社会营造诚信的氛围、互联网企业的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管。
结语:面对“大数据杀熟”的真相,是人们渴望知道的。但很多时候,又是无力、无法去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