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研究生残暴虐狗:大学能过滤学渣,但不能过滤人渣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人!”
最近,厦门的谢女士在微博控诉:
她养的博美,被借宿在家的男人虐待致重伤,甚至差点死亡。
这个男人,是谢女士婆婆朋友的儿子,也是一名准研究生。
暑假期间,他出来打工,借宿在谢女士家里。
可他的入住,却像引狼入室。
一开始,谢女士的小狗被打过几次,身上有伤。
谢女士曾质问他,但对方矢口否认,她也不好说什么。
后来一次回家,她看到小狗奄奄一息,瞬间崩溃。
好在,这次她装了监控,视频里:
男人用金属棍棒抽打,又猛踹小狗,整个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
看完视频,谢女士心痛得要死,她怎么也想不明白:
一个成年人会这样虐狗,且次次都下重手,居然如此残暴!
更令人气愤的是,谢女士拿着监控视频质问他。
结果,这个准研究生说了句“我会赔偿医药费”,就跑回自己家了。
而谢女士的小狗,不仅在医院抢救,还被诊断为:
坐骨断裂,肝脏受伤,眼鼻发肿……
看到这个新闻,我既心痛又气愤。
心痛的是,小狗作为谢女士的“家人”,作为人类的朋友,
被虐待到进医院,换谁都不忍心看到这一幕。
气愤的是,男子的“认错态度”令人寒心。
他在道歉时还说:
虽然我打了你的狗,但你的狗叫起来很烦!
谢女士曾想过报警,可到了警局后,又担心会对其学业造成影响,于是没再深究。
可男子面对谢女士善意的宽恕,不仅不愧疚和感谢,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我会付医药费的,大不了,赔一条新狗……
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准研究生犯错后的态度。
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
大学可以过滤学渣,却过滤不了人渣。
学会控制情绪,是成年人最大的教养。
一个人学历高,不一定就代表他的道德素质高。
无独有偶,前阵子某大学生虐猫事件,还历历在目。
范某是一名大四学生,他经常抓学校里的流浪猫,
通过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残忍方式对其进行虐待,十分血腥。
他在两个月内就虐杀了80只猫。
不仅如此,他还拍摄视频,在网上进行贩卖。
仅仅是为了钱,就可以用残暴的方式虐待动物?
两个月虐杀80只猫,他心里还有一点点良知吗?
我不敢揣测他的企图,但我止不住愤怒。
这件事经过网络的发酵,网友的声讨,学校马上展开了调查。
核实过后,学校对他进行了教育批评,并退学处理。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范某竟然在网上叫嚣:
我要看看,是你们牛逼,还是我花钱搞定学校领导牛逼?
如果海洋大学没录取我,我会给你们准备1000只猫来补偿我……
甚至还通过小号,继续贩卖虐猫视频。
被退学后,有知情人告诉记者:范某依然存在虐猫行为。
为什么他会这么肆无忌惮?
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知道虐待动物的法律还不完善。
因此,就算警察介入他也不会怎么样……
细思极恐,这不就是“完美犯罪”吗?
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发现,虐狗的准研究生和虐猫的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暴力倾向
虐狗者因为“被狗吵”,就对其下狠手,猛踹、抽打。
不仅有强烈的暴力倾向,还完全没有考虑到,“打狗也要看主人”,更何况自己是借宿在别人家;
而虐猫者,为了钱,可以用各种残忍的方式虐待80只活猫。
在被网友指责时,还威胁要杀死1000只猫做补偿,内心阴暗,令人恐惧。
试问,这样的人,如果是你的室友、同学或朋友,他会如何对待你?
没有共情能力
虐狗者和虐猫者,在虐待动物时,没有任何恻隐之心。
就算是犯了错被指责,他们也没有任何愧疚和后悔。
可以说,道德已经束缚不了他们的“恶”。
而这两点,恰好符合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两个特征:
高度攻击性;
无羞愧感。
那么,这种人的“病”是什么呢?
哈佛精神科讲师,斯托特曾在《善与恶的斗争》中写到:
只有人类可以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人,
只有人类拥有这令人发指的能力,
邪恶二字的定义无非如此。动物做不到这一点。
邪恶、没有良知,即是人格障碍者的“病”。
高学历还存在人格障碍的人,其实很多。
不知道你记不记得一个新闻:
研究生(谢某)被高中同学(周某)刺中7刀,当场丧命。
事情发生在2018年,当时谢某正在读硕士二年级。
而周某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
当时,周某以来北京旅行为由,约了谢某出来吃饭。
两人见面后,谢某还为周某拍了照片,发到同学群里:
“周某到北京了。”
可没想到,这句话成了谢某在群里的最后一句话。
餐厅监控视频显示:
菜还没上桌,周某突然掏出匕首,对准谢某胸口刺去。
谢某捂住胸口想逃,却被周某连刺了好几刀,当场去世。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周某离开时还高举手臂,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胜利……
后面向警方供述时,他表示两年前的同学聚会上,谢某的一些话,让他心里一直不舒服。
可经调查,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周某从小成绩优异,高考后考入本硕连读的学校。
然而,因为网瘾,他接连挂科,没能攻读硕士。
毕业后工作也不顺利,考公务员也没过。
而相比之下,谢某不仅考入了好学校,还正在读硕。
相比之下,谢某的人生比周某“顺利多了”。
谢某的父亲表示,这些是导致周某心态扭曲的原因之一。
至于两年前的聚会,谢某不仅没有“嘲讽”周某,还试图安慰他。
两人只是在玩狼人杀时,起了争执,吵了一下。
但他们的同学表示,不是什么大事,都忘记吵架理由了。
还有同学表示,案发前几天,周某曾给聚会的同学发信息:
还记得两年前的聚会吗?我要和他把账算清楚。
从这些事实来看,周某嫉妒心强,好强好胜,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
为了“赢”,为了比过谢某,他不惜做出了杀害人的恶性举动。
正如英国著名诗人道格·霍顿所说:
良知是我们的灵魂之窗,邪恶则是窗帘。
谢某内心的邪恶,遮挡住了他的灵魂之窗。
谢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则关于“邮票男”的影片:
邮票男喜欢在夜里闯进邮局,偷邮票。
然后找一个不远的地方等着,观察隔天员工惊慌失措的样子,以及警察紧急抵达的场面。
邮票男智商不高,偷邮票的计划也很粗糙,所以易被识破。
正是如此,他无数次入狱,可总是乐此不疲。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在他看来,取得游戏成果——
看到人们惊慌失措,警察紧急到来。
就是最大的胜利,他满足了自己的企图,这就已经够了。
看到这样的故事,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谢某和邮票男一样,与人之间没有太多情感联系。
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目标”,那就是不择手段地“赢”。
这让他们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而良知,它看似虚无,却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意义。
就像一句话说的:
良知真实而有力,如果我们破坏邻居的生活,它就会让我们如坐针毡。
“没有良知”的人格障碍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装可怜。
斯托特曾在书中讲过一个案例:
西妮,45岁,长相不怎么样,但智商超群。
她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大学上班。
30岁时,就晋升为流行病学副教授。
她的心结,是自己的前夫,洛克。
认识洛克时,他35岁,是纽约大学刚毕业的一名研究生。
当时,他正在做一个大学好友介绍的项目,每天西装革履。
可就是这样的人,竟然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公寓里。
当时的西妮,并没有觉察到不对。
她只觉得洛克懂浪漫,会说话,两人爱好又契合。
西妮就这样稀里糊涂,和洛克走到了一起。
随后,两人发展迅速,6周同居,8个月结婚。
婚后两个月,西妮怀孕了,但洛克却没有表现出兴奋。
又过了几个月,洛克突然告诉西妮,他辞职了。
他似乎在经济上“吃定了”西妮。
面对外人疑问,他谎称自己得了抑郁症,没法上班。
可西妮知道,他一遇到感兴趣的事,就会变得很兴奋。
更可疑的是,当西妮建议就病看医时,洛克竟强烈反对。
儿子出生后,西妮休产假在家,洛克也不出去工作。
不仅如此,他还丝毫不关心孩子,甚至厌恶孩子。
每天不是在游泳池看杂志,就是出去鬼混。
休完产假,西妮继续上班,而洛克依旧无所事事。
家里的保姆也曾吐槽:
洛克对孩子一眼都不瞧,是不是有毛病?
西妮尴尬,只好找了借口搪塞。
后来,洛克和西妮的婚姻,发展得越来越离谱。
起初,洛克不理西妮,就像是家里的借宿者。
后来,他甚至不让西妮和他同睡一张床……
尽管洛克吃西妮的软饭,对他人没有义务感,只追求自己利益。
但西妮还没察觉出,他是个反社会型人格者。
真相被揭穿,还是因为洛克的一个举动。
离婚后,洛克找了一个很破旧的房子,晚上睡在那儿,白天就来西妮的房子。
他主动关心起儿子,陪他上幼儿园,教他学游泳……
这一切,都是为了靠近西妮的房子。
后来,他对房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西妮赶他走,他却像没听到一样;或者离开一会,又马上回来……
又或者,一家三口在游泳池的时候,洛克就开始哭,可实际上是在博取儿子的同情。
噢,可怜的爸爸,我们非得赶他走吗?
随后,洛克又用冷得可怕的眼神盯着西妮,等待她的回应。
西妮终于意识到,这是洛克的控制游戏。
在他的游戏里,西妮输得很惨……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她不得不带着儿子,搬到了2400公里之外的波士顿,重新开始生活……
看完这样的案例,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西妮摆脱了洛克,可洛克的行为,不知道会给她留下多少心理阴影?
洛克这样的人,其实和正常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就像美国教育家洛伦·艾斯利说的:
上帝的声音和魔鬼的声音几乎无法分辨。
但好在,反社会性人格者的“演技”,就是他们的缺陷。
斯托特说:
只要他们想要,随时都可以滴下鳄鱼的眼泪,这就是反社会人格者的特色标志。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一直作恶,却总在你面前装可怜,那你就要注意了:
他,可能就是那个没有良知的人。
关于良知,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一个懂得如何分裂原子,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便成了一只恐怖的怪物。
为了辨认这类没有良知的人,可以参考我上文写到的三种特征:
第一,有暴力倾向,没有共情力。
他们大多脾气暴躁,对人或动物没有共情力,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攻击性。
第二,拥有强烈的控制欲。
他们好胜心强,对挫折或失败很敏感,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第三,演技派,爱装可怜博取同情。
他们善用假象欺骗他人,迫不得已时会装可怜博取同情心。
除了用演技制造假象,他们还善于利用头衔、学历来掩盖自己。
单单只靠收入、相貌、学历等标签来评判一个人,往往会误入陷阱。
事实上,坏人真的很善于“演戏”。
那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害,和陌生人相处最好不要发展得太快。
留一个心眼,也是对自己安全的保障。
其次,学会用具体特征辨认他们。
不仅要看他如何对待你,还要仔细观察他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小动物、服务员,甚至是陌生人。
不仅要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
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经常动用暴力,或者他态度、行为极度恶劣,却总在你面前装可怜……
那么你就要注意,他很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
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尽快远离,避免联系和往来。
再者,就是要敢于发声。
如果你遭遇了伤害,或看到身边有人正在遭受伤害,请一定要勇于发声。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危险,并不是因为恶人的存在,
而是因为人们对恶行熟视无睹、袖手旁观。
我们绝不能把大好的世界,拱手让给那些邪恶的、没有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