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研究生残暴虐狗:大学能过滤学渣,但不能过滤人渣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人!”

  最近,厦门的谢女士在微博控诉:

  她养的博美,被借宿在家的男人虐待致重伤,甚至差点死亡。

500

  这个男人,是谢女士婆婆朋友的儿子,也是一名准研究生。

  暑假期间,他出来打工,借宿在谢女士家里。

  可他的入住,却像引狼入室。

  一开始,谢女士的小狗被打过几次,身上有伤。

  谢女士曾质问他,但对方矢口否认,她也不好说什么。

  后来一次回家,她看到小狗奄奄一息,瞬间崩溃。

  好在,这次她装了监控,视频里:

  男人用金属棍棒抽打,又猛踹小狗,整个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

500

  看完视频,谢女士心痛得要死,她怎么也想不明白:

  一个成年人会这样虐狗,且次次都下重手,居然如此残暴!

  更令人气愤的是,谢女士拿着监控视频质问他。

  结果,这个准研究生说了句“我会赔偿医药费”,就跑回自己家了。

  而谢女士的小狗,不仅在医院抢救,还被诊断为:

  坐骨断裂,肝脏受伤,眼鼻发肿……

500

  看到这个新闻,我既心痛又气愤。

  心痛的是,小狗作为谢女士的“家人”,作为人类的朋友,

  被虐待到进医院,换谁都不忍心看到这一幕。

  气愤的是,男子的“认错态度”令人寒心。

  他在道歉时还说:

  虽然我打了你的狗,但你的狗叫起来很烦!

  谢女士曾想过报警,可到了警局后,又担心会对其学业造成影响,于是没再深究。

500

  可男子面对谢女士善意的宽恕,不仅不愧疚和感谢,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我会付医药费的,大不了,赔一条新狗……

  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准研究生犯错后的态度。

  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

  大学可以过滤学渣,却过滤不了人渣。

  学会控制情绪,是成年人最大的教养。

  一个人学历高,不一定就代表他的道德素质高。

  

500

  无独有偶,前阵子某大学生虐猫事件,还历历在目。

  范某是一名大四学生,他经常抓学校里的流浪猫,

  通过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残忍方式对其进行虐待,十分血腥。

500

  他在两个月内就虐杀了80只猫。

  不仅如此,他还拍摄视频,在网上进行贩卖。

  仅仅是为了钱,就可以用残暴的方式虐待动物?

  两个月虐杀80只猫,他心里还有一点点良知吗?

  我不敢揣测他的企图,但我止不住愤怒。

  这件事经过网络的发酵,网友的声讨,学校马上展开了调查。

  核实过后,学校对他进行了教育批评,并退学处理。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范某竟然在网上叫嚣:

  我要看看,是你们牛逼,还是我花钱搞定学校领导牛逼?

  如果海洋大学没录取我,我会给你们准备1000只猫来补偿我……

  甚至还通过小号,继续贩卖虐猫视频。

500

  被退学后,有知情人告诉记者:范某依然存在虐猫行为。

  为什么他会这么肆无忌惮?

  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知道虐待动物的法律还不完善。

  因此,就算警察介入他也不会怎么样……

  细思极恐,这不就是“完美犯罪”吗?

  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500

  我发现,虐狗的准研究生和虐猫的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暴力倾向

  虐狗者因为“被狗吵”,就对其下狠手,猛踹、抽打。

  不仅有强烈的暴力倾向,还完全没有考虑到,“打狗也要看主人”,更何况自己是借宿在别人家;

  而虐猫者,为了钱,可以用各种残忍的方式虐待80只活猫。

  在被网友指责时,还威胁要杀死1000只猫做补偿,内心阴暗,令人恐惧。

  试问,这样的人,如果是你的室友、同学或朋友,他会如何对待你?


   没有共情能力

  虐狗者和虐猫者,在虐待动物时,没有任何恻隐之心。

  就算是犯了错被指责,他们也没有任何愧疚和后悔。

  可以说,道德已经束缚不了他们的“恶”。

  而这两点,恰好符合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两个特征:

  高度攻击性;

  无羞愧感。

500

  那么,这种人的“病”是什么呢?

  哈佛精神科讲师,斯托特曾在《善与恶的斗争》中写到:

  只有人类可以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人,

  只有人类拥有这令人发指的能力,

  邪恶二字的定义无非如此。动物做不到这一点。

  邪恶、没有良知,即是人格障碍者的“病”。

  

500

  高学历还存在人格障碍的人,其实很多。

  不知道你记不记得一个新闻:

  研究生(谢某)被高中同学(周某)刺中7刀,当场丧命。

  事情发生在2018年,当时谢某正在读硕士二年级。

  而周某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

  当时,周某以来北京旅行为由,约了谢某出来吃饭。

500

  两人见面后,谢某还为周某拍了照片,发到同学群里:

  “周某到北京了。”

  可没想到,这句话成了谢某在群里的最后一句话。

  餐厅监控视频显示:

  菜还没上桌,周某突然掏出匕首,对准谢某胸口刺去。

  谢某捂住胸口想逃,却被周某连刺了好几刀,当场去世。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周某离开时还高举手臂,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胜利……

500

  后面向警方供述时,他表示两年前的同学聚会上,谢某的一些话,让他心里一直不舒服。

  可经调查,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周某从小成绩优异,高考后考入本硕连读的学校。

  然而,因为网瘾,他接连挂科,没能攻读硕士。

  毕业后工作也不顺利,考公务员也没过。

  而相比之下,谢某不仅考入了好学校,还正在读硕。

  相比之下,谢某的人生比周某“顺利多了”。

500

  谢某的父亲表示,这些是导致周某心态扭曲的原因之一。

  至于两年前的聚会,谢某不仅没有“嘲讽”周某,还试图安慰他。

  两人只是在玩狼人杀时,起了争执,吵了一下。

  但他们的同学表示,不是什么大事,都忘记吵架理由了。

  还有同学表示,案发前几天,周某曾给聚会的同学发信息:

  还记得两年前的聚会吗?我要和他把账算清楚。

  从这些事实来看,周某嫉妒心强,好强好胜,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

  为了“赢”,为了比过谢某,他不惜做出了杀害人的恶性举动。

  正如英国著名诗人道格·霍顿所说:

  良知是我们的灵魂之窗,邪恶则是窗帘。

  谢某内心的邪恶,遮挡住了他的灵魂之窗。

500

  谢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则关于“邮票男”的影片:

  邮票男喜欢在夜里闯进邮局,偷邮票。

  然后找一个不远的地方等着,观察隔天员工惊慌失措的样子,以及警察紧急抵达的场面。

  邮票男智商不高,偷邮票的计划也很粗糙,所以易被识破。

  正是如此,他无数次入狱,可总是乐此不疲。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在他看来,取得游戏成果——

  看到人们惊慌失措,警察紧急到来。

  就是最大的胜利,他满足了自己的企图,这就已经够了。

  看到这样的故事,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谢某和邮票男一样,与人之间没有太多情感联系。

  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目标”,那就是不择手段地“赢”。

  这让他们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而良知,它看似虚无,却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意义。

  就像一句话说的:

  良知真实而有力,如果我们破坏邻居的生活,它就会让我们如坐针毡。

500

  

500

  “没有良知”的人格障碍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装可怜。

  斯托特曾在书中讲过一个案例:

  西妮,45岁,长相不怎么样,但智商超群。

  她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大学上班。

  30岁时,就晋升为流行病学副教授。

  她的心结,是自己的前夫,洛克。

  认识洛克时,他35岁,是纽约大学刚毕业的一名研究生。

500

  当时,他正在做一个大学好友介绍的项目,每天西装革履。


  可就是这样的人,竟然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公寓里。

  当时的西妮,并没有觉察到不对。

  她只觉得洛克懂浪漫,会说话,两人爱好又契合。

  西妮就这样稀里糊涂,和洛克走到了一起。

  随后,两人发展迅速,6周同居,8个月结婚。

500

  婚后两个月,西妮怀孕了,但洛克却没有表现出兴奋。

  又过了几个月,洛克突然告诉西妮,他辞职了。

  他似乎在经济上“吃定了”西妮。

  面对外人疑问,他谎称自己得了抑郁症,没法上班。

  可西妮知道,他一遇到感兴趣的事,就会变得很兴奋。

  更可疑的是,当西妮建议就病看医时,洛克竟强烈反对。

  儿子出生后,西妮休产假在家,洛克也不出去工作。

  不仅如此,他还丝毫不关心孩子,甚至厌恶孩子。

  每天不是在游泳池看杂志,就是出去鬼混。

500

  休完产假,西妮继续上班,而洛克依旧无所事事。

  家里的保姆也曾吐槽:

  洛克对孩子一眼都不瞧,是不是有毛病?

  西妮尴尬,只好找了借口搪塞。

  后来,洛克和西妮的婚姻,发展得越来越离谱。

  起初,洛克不理西妮,就像是家里的借宿者。

  后来,他甚至不让西妮和他同睡一张床……

  尽管洛克吃西妮的软饭,对他人没有义务感,只追求自己利益。

  但西妮还没察觉出,他是个反社会型人格者。

500

  真相被揭穿,还是因为洛克的一个举动。

  离婚后,洛克找了一个很破旧的房子,晚上睡在那儿,白天就来西妮的房子。

  他主动关心起儿子,陪他上幼儿园,教他学游泳……

  这一切,都是为了靠近西妮的房子。

  后来,他对房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西妮赶他走,他却像没听到一样;或者离开一会,又马上回来……

  又或者,一家三口在游泳池的时候,洛克就开始哭,可实际上是在博取儿子的同情。

  噢,可怜的爸爸,我们非得赶他走吗?

500

  随后,洛克又用冷得可怕的眼神盯着西妮,等待她的回应。

  西妮终于意识到,这是洛克的控制游戏。

  在他的游戏里,西妮输得很惨……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她不得不带着儿子,搬到了2400公里之外的波士顿,重新开始生活……

500

  看完这样的案例,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西妮摆脱了洛克,可洛克的行为,不知道会给她留下多少心理阴影?

  洛克这样的人,其实和正常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就像美国教育家洛伦·艾斯利说的:

  上帝的声音和魔鬼的声音几乎无法分辨。

  但好在,反社会性人格者的“演技”,就是他们的缺陷。

500

  斯托特说:

  只要他们想要,随时都可以滴下鳄鱼的眼泪,这就是反社会人格者的特色标志。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一直作恶,却总在你面前装可怜,那你就要注意了:

  他,可能就是那个没有良知的人。


  

500

  关于良知,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一个懂得如何分裂原子,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便成了一只恐怖的怪物。

  为了辨认这类没有良知的人,可以参考我上文写到的三种特征:

  第一,有暴力倾向,没有共情力。

  他们大多脾气暴躁,对人或动物没有共情力,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攻击性。

  第二,拥有强烈的控制欲。

  他们好胜心强,对挫折或失败很敏感,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第三,演技派,爱装可怜博取同情。

  他们善用假象欺骗他人,迫不得已时会装可怜博取同情心。

  除了用演技制造假象,他们还善于利用头衔、学历来掩盖自己。

  单单只靠收入、相貌、学历等标签来评判一个人,往往会误入陷阱。

  事实上,坏人真的很善于“演戏”。

500

  那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害,和陌生人相处最好不要发展得太快。

  留一个心眼,也是对自己安全的保障。

  其次,学会用具体特征辨认他们。

  不仅要看他如何对待你,还要仔细观察他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小动物、服务员,甚至是陌生人。

  不仅要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

  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经常动用暴力,或者他态度、行为极度恶劣,却总在你面前装可怜……

  那么你就要注意,他很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

  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尽快远离,避免联系和往来。

  再者,就是要敢于发声。

  如果你遭遇了伤害,或看到身边有人正在遭受伤害,请一定要勇于发声。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危险,并不是因为恶人的存在,

  而是因为人们对恶行熟视无睹、袖手旁观。

  我们绝不能把大好的世界,拱手让给那些邪恶的、没有良知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