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毒老奸、民粹先生:李登辉!(上)
大家好我是龙凯,来自台湾省的热血青年。
按照我原本的写作计划,其实并没有准备要写到他,不过他在7月30日去世後,台岛内部舆论跟政党上的表现,让我非常恼火,所以决定改变计划,来写一下吧!
要客观地评价这个人物,对于我而言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这个人,我有太多的个人敌视情绪在里面,我承认我是统派,还是个中华民族主体思想者,但是为了能够达到科普的概念,我还是坚持自己,尽量努力去保持客观,压抑个人情绪,来展开叙说下,这个对岛内绝对争议、对民族绝对罪人、对国党绝对罪恶的--李登辉!
关于他的出生背景,日本人的认同身份,岩里政男的这个名字,很多相关讯息都能查的到,我就不加以赘述了,主要想要谈的是他如何从无背景资历的人,是怎样击败国党各派大老,压制少壮派,扶植台毒势力,一步步爬上岛内权力核心的。
说到这,就离不开一个人,小蒋---「蒋经国」
1972年小蒋在经过了37年的历练之後,老蒋终於正式启动接班布局,让他走向行政前台,担任「行政院长」。小蒋上台後,先後推动了「公务员廉政」、「十大建设」等重大政策计划,其中一项计划也被视为重点--「摧台青计划」。
这个政策主旨在于启用及延揽台籍青年精英,担任政府要职及加入国党,培养持续经营台岛的人才库,当然这对于长治久安的角度来看,绝对是正确的布局。而对于国党内部,也是需要新血来起到新陈代谢的作用。
虽然老蒋带过去的权贵,老的老、死的死,但还是把持了相当多的重要位置,对于小蒋来说,培养自己的人马,也是格外重要。
放眼周边,除了权贵後代跟军系子弟,也只有台青能够培养,没啥更多选择了。这一批「摧台青」培养出来的人马,在小蒋死後的1990年至2010年,他们占据岛内及国党内绝对的领导地位。
而这一批代表人物有:林洋港、丘创焕、高育仁、许水德、连战、吴敦义、吴伯雄、萧万长及李登辉。这其中还有个人物--许信良,拿着国党奖学金出国留学,回来当上议员,然后退党加入绿营,这也是个经典人物。
李登辉的留美康奈尔大学博士学历、台大教授的履历,农业经济学者的身份,经历过「农复会」组长及顾问的历练,「调查局」的身家调查干净,因「摧台青政策」被推举到了小蒋面前。
小蒋为了「十大建设」正缺人才之际,很欣赏李的学经历,延揽入国党,并於1972年任命李为「“行政院”政务委员」,主管农业发展,参与制定了许多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农产精致化。
因此,台湾中南部农业县市,李的支持率一直不低,这段经历也有加成作用。
随後在工作上表现良好,对小蒋态度恭敬,对党内不拉帮结派,立场上表现得非常中国心,因此获得小蒋更高的关注,获得了重点的栽培,从「中国台北市长」、「台湾省长」、「副领导人」一步步走向权力核心,在小蒋病逝後转正,占据领导地位,扫除党内传统派系,一统「党、政、军」,获得了最高权力巅峰。
说真的,如果不考虑其他背景因素,单单看这样的经历,简直就是网路爽文男主角呀!
上述这些从政经历,很多资料都能看的到,我就也不再赘述了,想讲的是几个关键的节点跟布局,是如何影响到如今台湾岛内民粹横行的生态,还有台毒高涨的现象。
第一个节点:1982年--「过渡人选」
小蒋第一任任期将在1984年结束,准备进入「领导人」第二任期布局,原「副领导人」谢东闵年事以高,需要退休,鉴於省籍平衡策略,所以选择相对年轻,资历跟能力较高的人选培养,这时眼光投向了「摧台青政策」中政绩良好的人选,浮上台面的两个人物,林洋港及李登辉。
图片人物:林洋港
他们两人可谓一时瑜亮,都当过「中国台北市长」、「台湾省长」、「内阁阁员」等重要职务历练,又都是本土出生,能力及资历都有了,两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林洋港性格外放,爱拉帮交友,时任国民党副主席时,隐隐的开始培养派系,家乡南投更是扶植家族派系,这些都让小蒋看在眼里,认为其野心太大,所以在1982年让其明升暗降的转任「内政部长」。
反观李登辉,党内孤家寡人,出生单纯,唯一的儿子还在1982年病逝,平时对小蒋态度又非常尊敬卑微,日本人那套对上级崇拜的姿态,李登辉每次都在小蒋面前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任「中国台北市长」、「台湾省长」时期,都发表过中国心谈话!
这些种种表现都麻痹了小蒋,将其提拔成党内中常委,并选定为「省籍平衡政策」下过渡的「副领导人」。
第二个节点:1984年--「接班人重病」
这年的2月份发生了,改变历史轨迹的事件,根据小蒋日记解密及郝柏村的回忆,原本选定任内「行政院长」孙运璿接班,打算再让他担任一届职务,小蒋退下交接给孙运璿,但在同年2月,孙运璿突发脑溢血,一度病危,虽抢救回来,但是身体失去部分语言能力及行动能力,不得不离职,离开了政治圈。
不得不说个题外话,聊一下孙运璿。
孙运璿,山东蓬莱人,毕业于哈工大,电力工程技术长才,历任「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交通部部长」、「经济部部长」、「行政院长」等等重要职务。
任职「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时期,推动建设各大水库、火力发电站,推动「乡村电气化」架设电网,让岛内通电率达到99%。
1967年以技术官僚身份被延揽进入「内阁」担任「交通部部长」,执行规划「十大建设」中的六项重要交通运输建设。(北回铁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货物港、苏澳港、铁路电气化、南北高速公路等)
1969年後转任「经济部长」,随後碰上中东石油危机,率领代表团前往沙特谈判,用「经济合作换稳定原油」,度过危机,并于1974年建议小蒋,效仿韩国推动产业升级,规划并设立「工研院」吸引人才,并设定「半导体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1978年升任「行政院长」後,与李国鼎大力推动「新竹科学园区」建设,如今岛内知名的「积体电路产业」公司,如:联发科、联电、台积电等,都是他任内辅导并协助成立。
尤其是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就是孙运璿与李国鼎三顾茅庐从「美国德州仪器」请回台,先担任了「工研院」院长,後创办了台积电。
回顾过往,如果说小蒋是「台湾经济奇蹟」的引领者,那孙运璿就是带领团队的执行者,任内6年的时间,将人民所得1182元提升到3134元(美元),更是获得到「亚洲四小龙」称号,到如今岛内支柱产业,依旧还是依赖着他当初的规划。
没有他的执行跟远见,如今的台湾早就啥也不算了!
到如今,他依旧是岛内民调最高、最多人怀念的「行政首长」,超越蓝绿都认同他的贡献跟能力,很多人都感叹如果是他接班,那台湾如今绝对会不一样....包括我。
再然後到了1984年.....就没有然後了....
而孙运璿的重病,彻底打乱了小蒋原本的设想,目光不得不转向只是安排过渡的李登辉。
第二个节点:1988年--「派系争权中扶正」
小蒋在这一年1月13日去世,回顾他在岛内推动的政绩:「中横公路」、「十大建设」、「新竹科学园区」、「十八项政务革新」、「重视本土人才」、「开放两岸探亲」、「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改革民意机构」、「打击台毒势力」....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到现在他都是岛内民调最高的「领导人」。
图片:小蒋最後一次公开场合露面,19天后於台北去世
可惜,最终错看一人。
当时李登辉在党内的地位并不高,小蒋的去世让党内各个派系开始蠢蠢欲动,宋美龄、蒋纬国为首的「夫人官邸派」、郝柏村为首的「军系派」、林洋港为首的「本土政务派」、李换为首的「亲信党务派」、赵少康为首的「少壮革新派」等,都打着各自小算盘。
李登辉连小蒋最後一面都没见到,被通知到场时,俞国华、郝柏村、蒋孝勇等党内大老都在场,宋楚瑜、王家华等近臣已经在前後打点。
而李登辉在美国佬认为的法统支持下,顺利的扶正,但是重要的国党主席位置,一直悬而未决。
从布局来看,小蒋也是有意防备李登辉一人独大,也担心着後妈会来夺权,可惜人心难测,防住了後妈,却没防住内贼,最後的布局只是昙花一现。
此时,李登辉就是光杆司令,「党」掌握在「国党秘书长」李焕手上、「政」掌握在「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俞国华手上,「军」掌握在「参谋总长」郝柏村手上,「特」掌握在「国安会秘书长」蒋纬国手上,俗称「接班四人派」各方面都互相制约着。
图片左起:李焕、俞国华、郝柏村、蒋纬国
同年1月27日,暗潮汹涌的中常会拉开斗争序幕。
「官邸派」的俞国华时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国党副主席」,参加国党中常会议之前,因收到宋美龄延议「主席」的指示,要拖延到7月全大会在确定新主席人选,期间由各中常委轮流主持会议,所以俞国华认为这就是一般的例行会议而已。
「亲信派」的李焕此时私下已经联署到了27份「代理主席联署书」,眼看会议快要搅和结束,只有列席资格的宋楚瑜突然发难,慷慨陈词後愤而离席,场面一度尴尬,让俞国华不得不去正视,李焕随後提出动议「代理主席」提案,当面提问俞国华是否同意,眼看各方势力虎视眈眈,俞国华当下无奈同意,李登辉这样才当上国党代理主席。
而李登辉本人,根本就没在现场,还是会後收到通知,当上代理主席的。
图片:当年小蒋的小秘书,野心膨胀成为「大内高手」
至於宋楚瑜因为敢公然叫板「孔宋家族」,被岛内媒体视为改革派,瞬间成为了政坛及党内明日之星,被李登辉重视收入麾下,成为党内斗争最大的棋子,之後被媒体称为「大内高手」。
此一事件被视为国党内部「非主流派」大联合对「官邸派」的第一次进攻号角,後续「官邸派」被持续打压,一直到同年7月举行的十三全大会李焕、宋楚瑜联手全面主导会议,才将李登辉正式推上国党主席。
而宋美龄虽在会上提出「创新需要赖老根老干」,蒋纬国也角逐「副主席」职务,却未获提名,还被逐出中常委,「国安会」还被降格,自此全军覆没,在党内开始全面失势。
图片:宋美龄最後一次出现在岛内的公开呼吁,如今只剩一声叹息
而後俞国华於1989年6月被逼辞职,「官邸派」彻底的被打出国党权力中心而告终。
梳理後发现,其实李登辉的上位,只是党内派系斗争下的棋子,他表现出来的无争,也麻痹了众人,让各派系人马都觉得他只是害怕被牺牲,那就更好可以利用。殊不知,不是他不争,不是他没野心,而是还没有条件跟实力,所以那句猥琐发育别浪,的确是至理名言!
此时小蒋生前的布局平衡开始倾乱。
第三节点:1990年--「二月政争 开启连任路」
俞国华,这个被老蒋带大,一起经历「西安事变」,栽培留美读书,回台历任「央行总裁」、「内阁委员」、「财政部部长」、「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可谓两朝元老、一世家臣、「官邸派」元老,最终在1989年6月黯然退场,标志着「蒋家王朝」正式彻底终结。
随即接任者,却是「国党秘书长」李焕!
李换意气风发的上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走向了他岛内最高的权力巅峰,留下接任「秘书长」职务的则是一直在身边的小老弟宋楚瑜,自觉「党、政」权力一把抓,但殊不知小老弟早已投靠李登辉。
「官邸派」彻底失势後,党内如今剩下的「亲信派」李焕独大,开始围绕李登辉,拉拢「本土派」、「少壮派」整合所谓「当权主流派」,行政及党内都是最高声望,而当初被小蒋打压的林洋港派系整合後,被称为「非主流派」,但李登辉虽然挂着「领导人」及「党主席」头衔,却也不得不向李焕低头,每周三固定的中常会,都是李焕在实际主持。
一直到了1990年,李登辉的过渡任期将要结束,党内再次风起云涌。
原本期望被提名为「副领导人」的李焕发现,被提名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在党内无声音的边缘人李元簇,这时才惊觉上当,随即转向「非主流派」靠拢,企图提出新组合,来跟李登辉抗衡。
图片:毫无存在感的李元簇,我都是查资料才想起来有这个人
到了1990年2月临时中全会招开,着名的二月政争拉开序幕,「非主流派系」推出林洋港来对抗李登辉,会中争锋相对,就提名产生方式开始激烈争吵,「非主流派」坚持要用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提名人,这时宋楚瑜露出决杀,发表了威胁性讲话,并代表「主流派」支持起立式记名投票,宋楚瑜的发言将平衡完全打破,最终李登辉得以胜出。
受到挫败的「非主流派」想起来当初被打压的「官邸派」,开始拉拢仅存的大老蒋纬国,企图在3月份的「国大会议」上联署,再次推出新组合「林洋港+蒋纬国」,当时的「领导人」产生办法,不是现在一人一票,还是按照「国大代表」选举产生,而「非主流派」+「官邸派」的代表人数是有优势的,因此扭转局势不是不可能。
而外场上,绿营开始给李登辉助攻,发动了「野百合活动」,详细我就不多介绍,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下,场上主要大骂这是「万年国会」,里面所有的「外省代表」都是老贼,这造成了第一次岛内公开的省籍冲突,所谓的「外省人欺负本省人」开始上演,岛内民粹化的萌芽,开始起到作用,民间挺李的声浪开始高涨。
图片:当时现场一张角落照片
「林蒋配」沦为强弩之末,碍於民间反弹声浪太大,引发AIT的关注,林洋港的本土学历及蒋纬国的出生,跟李登辉留美学术经历比较,促成AIT更加关注李登辉,最后由「八大老」出面协调化解,劝退「林、蒋」,李登辉才顺利当选。
(注:八大老分别为 黄少谷、谢东闵、倪文亚、李国鼎、蒋彦士、袁首谦、辜振甫、陈立夫都对林、蒋两人有恩)
而后绿营持续这样的民粹化操作,每次的选举,都开始一次族群伤害,不断的扩大,直到阿扁上台演变成「外省人欺负台湾人」这样的民粹操作,延续到今天,都还可以看到有人指着外省後代骂滚回大陆。
我本人因为是外省第三代,祖籍是湖北,记得2000年读中学那时候,也被很要好的同班同学,指着鼻子骂过!从那以後,我就害怕的不敢多谈自己的出生。我举自身这个小案例,你就可想像当时的社会是多麽样的暴戾!
回头来看,李登辉彻底的笱了两年时间,乖乖的跟李焕合作,一起将俞国华逼退,让「官邸派」失势,并且在李焕眼皮子底下,收拢人马建立地位,尤其是宋楚瑜的投靠,更是让李登辉完全掌握住国党杀伐权力,等到他认为羽翼丰满,立刻露出獠牙,狠狠的咬了李焕一口。
言归正传。
至此李焕被彻底的架空,宋楚瑜的叛变已然让他失去党内控制,除了名义上的「行政院长」,以无任何可跟李登辉抗衡的筹码。
1990年5月20日李登辉意气风发的当选「领导人」
确立了正式任期後,李登辉已掌握住「党、政、特」,仅仅剩下老蒋唯一的嫡系「军」--郝柏村。
李登辉的背刺绝招,将再次展现在他身上。
请期待下篇--台毒教父的刺杀术
--------我是三分一言堂的赤色龍凱
文章首发於公众号:三分一言堂
https://mp.weixin.qq.com/s/Hh0v_kU90Cqrt6IFKvB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