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胜利与苦涩的失利——正反两面浅说解放军的迂回穿插战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迂回穿插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常用的战术。通过在敌方战线上打开缺口或从敌方未予控制的空档插入一支或数支部队,进入敌军后方抢占要点;与正面进攻相结合,从整体上动摇并摧毁敌军防御体系。
当正确运用了迂回穿插战术时,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比如在中国军迷中脍炙人口的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38军113师迂回三所里,卡断美军老牌劲旅,二战期间阿登战役北肩角的顽强守卫者——第2步兵师主力(该师其实已完全机械化)撤退路线的战例就把迂回穿插的作用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第二次战役中38军的迂回
这一步棋动摇了西线美军的整个战场:美9军右翼的南朝鲜第2军在德川遭38军、42军打击后已经不复存在。在土耳其旅拦截失败之后,38军、42军的双层迂回行动已经直接威胁美军第8集团军的深远后方,二线美军只有一个骑1师作为预备队可以灭火,其中的骑8团刚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遭遇志愿军39军沉重打击,并不适合作战,骑1师只有骑5团、骑7团有较强战斗力。志愿军113师远程迂回后控制住三所里、龙源里两个要点使得步2师主力(含师部、9团、38团以及第2战斗工程营等配属单位)不能顺利后撤。在步2师的多轮疯狂突围攻势以及南面骑1师的解围攻势均被挫败之后,面对志愿军全面压上来的38、39、40军,步2师主力最终只能抛弃所有重装备翻山逃走,一个下午就减员3000人。断后的第2战斗工程营基本全灭:编制900人,损失700余人。至今该营都有一个年度焚烧营旗的纪念仪式。美军撤至平壤后宣布步2师丧失战斗力,不过从另一条路撤走的23团比较完整,损失不大。但该师作为师一级单位确实已经没有进攻能力了。
第2战斗工程营在焚烧营旗,背景是朝鲜的群山
焚烧营旗仪式
但是要看到,这一战术是在美军很不了解志愿军作战特点的情况下取得辉煌战果的。美军当时在仁川胜利后从上到下狂妄自大,自恃火力强、机动性好,不愿意离开供应方便的公路,对朝鲜北部山区中制高点的控制不很上心。这都便于志愿军穿插迂回。而美军吃了苦头,撤到平原较多的三八线以南后迅速改变战术:一线多摆南朝鲜军,美军主力在二线待机且部队之间驻扎紧凑,就抬高了志愿军穿插迂回的代价。待美军在砥平里等战斗中认识到志愿军攻坚能力差之后,一旦被穿插迂回也不再急忙撤退,而是固守待援至次日白昼,待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后(主要是美军空炮火力得以施展)再突围。在第五次战役中就出现过美三师两个团被围之后又迅速突围的情况。所以,这一战术的运用效果也和对手对于我军的熟悉程度直接相关。
而且执行这一战术对于部队的素质要求很高:因为是深入敌后,基本是无后援作战,不怕牺牲、不惧伤亡是执行此类任务最基本的要求。同样是二次战役,42军担任外层迂回,遭遇美骑1师拦截后便犹豫不敢前进。后来志愿军领导层对38军和42军此战中不同表现的评价就是:关键时刻还是老部队靠得住,顶得上。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迂回穿插的风险,再举一个损失严重的反面例子: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东线的41军121师计划全师在莫隆突破后,徒步沿通农、宗梅、黄得、班黄、天丰岭向班庄、扣屯、董赛、809、841高地穿插,距离约80余公里,要在战斗打响后穿插到位,阻止高平之敌西逃与原平、太原之敌增援。
41军坦克团大致进军路线
但是途经之地,多为险峻的石山隘口(喀斯特地形地貌),部分为丘陵地带,山路崎岖难行,星布稻田河沟,地形十分复杂。越军在这一带分段设口,据险拦路,设置多层火力网。周围民军众多,擅长游击袭扰,还有越军特工队出没,实际上并不适合该师快速穿插。但作战计划制定者严重低估了高平地区地形复杂以及当地越军地方武装的袭扰能力,不切实际地要求121师各部在12小时内完成穿插。
结果2月17日凌晨4点半战斗打响后,主力团361团原定路径被越军封锁,重新找路盘桓3个小时才出境。362团在师炮兵火力支援下在莫隆打开突破口,363团从突破口内进入向班庄穿插。因路途艰难,进展缓慢,11小时后才拿下通农。由于时间要求紧,363团穿插后根本无暇肃清残敌,导致团后勤受阻。此时越军已经大致判断出121师动向。362团于下午集结后也开始穿插。跟随的师预备指挥所和师后勤在夜间穿插中迷路,不得不折返,给了越军充足时间判断局势和布防设伏,所以当晚22点左右362团3营、师预指、师后勤支队于魁剥西北山垭口突遭越军伏击。师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副部长阵亡,121师官兵及民工伤亡396人,所携大部分弹药、给养、药品丢弃,直接造成后来的全师断粮。惊悸之下,师预备指挥所甚至将电台密码全部烧毁……
在越方境内
363团2营一路突破,于2月18日下午2点半攻占目标之一841高地,距离出发时间已经过去28小时。待全团形成对内对外正面时,已经是2月19日上午,时间已经过了50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各穿插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执行命令,抢时间,不与拦路越军硬打,多用绕道、隐蔽通过,乃至强行通过,没有消灭越军有生力量,以致穿插部队经常被截断、打散,后勤梯队及民工损失严重,穿插部队连续行军,饥疲劳累,粮弹无法补充,伤员无人运送,只好自己带着伤员坚持前进,又要经常与越军特工斗智斗勇,甚至发生误杀战友的事情。一路上困难重重,穿插部队体力消耗过大,前进速度难以加快。
361团后勤于18日夜间通过宗梅吊桥时遭越军伏击,副政委郑赞正阵亡。该团忍饥挨饿,抬着伤员和战友遗体且战且走,终于在出发3天2夜后占领809高地。362团基本同时到达班庄南侧无名高地。121师终于完成穿插任务,随即断粮。而班庄地区越军主力852团早已撤走。121师在这一地区之后继续遭敌伏击,阵亡361团长时光银,363团副参谋长王尚华等团级指挥员,可谓伤亡惨重。
堵在山路中的后勤车辆
此战由于我军的战役企图贪大求快,兵力上捉襟见肘,时间上缺乏弹性,而越军对我军的迂回穿插战术比较了解,高平地区的地形又很复杂,便于组织伏击;越方民军袭扰伏击战术得当,导致121师的穿插损失巨大而主要目的落空,总体上得不偿失。
可见,穿插迂回不是万能的,需要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在朝鲜,由于朝鲜北部山区地形并不是十分复杂;且美军在战区并无像样的民军组织支撑,既得不到我军迂回的情报也不能调集民军袭扰,因此38军能够顺利地迂回到位。而在越南,本身热带山岳从林地就难以穿越,越军在战场又经营多年,群众基础好,能够动员大量民军打探消息、袭扰伏击我军。如此一来,41军在高平地区的迂回费时费力而所得甚少就不奇怪了。总之,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迂回穿插战术一定要对战场条件做具体的分析,否则不但不能收到奇效,还有可能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