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的看法
从起源上来说,医学是人类面对疾病时互相帮助和支持发展起来的,医学的本质是对其他人在患病时的支持,只是在古代,人们还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才有机会深入去了解疾病,因此划分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从根本上来说取决现代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程度。
古代医学中肯定存在着一些有用的部分。比如说在某些疾病,安慰剂甚至能发挥30%的改善作用。也就是说,面对这样的病人,给一点药或者治疗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其次,古代的医学家们即使仅仅从经验主义的角度,也是有可能总结出一些有意义的方法和药物的,只是由于方法学上的限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检验效率很低。但仍然是那句话,有医学的存在,比什么都不做会好的多。哪怕仅仅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悉心照料伤员和病人,最后患者还是死去了,也比抛下病人孤独死去要好的多。
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来看,中国古人还是遵从了朴素唯物主义论的。朴素唯物论者受限于对世界了解不足,只能从他们当时认识的极限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依然是尽可能在现实的层面设法解决问题。在包括外科学(尤其是外伤学)、传染病学、内科学、法医学等方面已经走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极限。中国人对解剖的认识在当时是十分领先的。假如说中国率先发展出来现代科学,我想中国的医学也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近代以来的中国传统医学所面临的困境是比较独特的。由于国家面临沦亡的威胁,有些人想救国,有些人则想保国。在文化领域这种危机感更为强烈。包括“国学”一词也是那个时候的热门。以恽铁樵为首的传统医学者在面对西来的现代医学冲击下,没有继续前人的唯物主义传统,而是退了回去。恽铁樵一方面说:“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他也认为需要吸收进步之处。但另一方面,他把古人的医学思想作了大规模的改动,他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这就把古人通过解剖认识到的物理意义上的五脏完全变成了不可捉摸的非物质性的东西。在这种思想下,近代以来的中医就非常难以坚持唯物主义的方法,丧失了自我进步的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拜经典、拜古人的思想,经典是不能改的,可对疾病的认识会发生变化,那么只能继续扭曲、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
中医院校能不能承认千年前的古人所著的书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呢?对这些古籍可以作为中医史来学习,而不应该作为临床教材来学习,可今天谁敢这么做?可以这样说,怎么看待中医,都不影响大家现在的医疗水平。因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了,基本上也是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看病。但是中医人如何看待中医,却是决定中医这个专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我建议还是要走到唯物主义的路上来,切实检验古典理论和药物的有效性,发掘出真正可靠的方法和药物,摒弃无效的内容。中医典籍也许可以作为文化书来看看,但作为临床教材,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