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者论——从人类迁离非洲说起
【前置假说】
[假说1: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连续迁徙]
[假说2:人类从动物中胜出比起智慧更依赖的是耐力、生存能力]
以上假说未被完全证实,虽然有大量的证据,但也不排除有其他更合理、简洁的解释。
插一句,我认为科学追求的就是合理且简洁,能让人从简单的事物认识到复杂的事物,事物包括“物质”和“物质的现象”。
【我的观点】
假说1有基因研究为证,个人认为可信度高,不多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于假说2
生物、生物,比的是生存能力,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除了生存能力,第二就是改造自然的能力。
1.活下去(个体)☞延续下去(种群)——传承
2.改造自然——创新个人认为[智力]在缺乏经验的时候就是个“奢侈品”或者说根本没有“智慧”这种能力!就像时间一样,是出于认识的需要、计算的需要假定出来的(口出狂言,挖坑不填,有点民科的味道了,捂脸)。
智慧,或许是经验累积,探索尝试成功之后,体现出来的“马后炮”的追评——因为在同样的人为操作时候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实事求是原则上,知识只有借鉴参考意义——智慧只是认可你之前的对的,不能认为你以后也能做的更对更好。
【进入正题】
现代人类迁离的原因无非三种:
1.天灾 2.人祸 3.好奇(吃饱了撑得)
具体情况可能是天灾加剧导致人祸战争,离开故土的肯定是失败者☞在一个领域不行才会换领域,人在没有[未来视野]的情况下不可能抛弃成功事业地盘乱跑,特别是原始人类。获得肯定很多的是进行“深耕”。
现代人之所以有许多迷惑行为是因为“知道太多了,却做不了什么”——比如宇宙尺度的认识。
【败者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难道都死了吗?未必。
现实不是小说动漫:败者就该死,龙套、路人、杂鱼就可以随便冒犯、随便死。
适者生存之外的败者,会被迫专业迁移。
这里的专业迁移
通俗一点,是换工作、换行业
原始一点,换狩猎目标、狩猎场地、迁徙
高端一点,换思路、求创新等。
胜者在赢得一定的优势之后改革创新的动力不是迫切的,而且胜者在数量上是少于败者的(除非胜败即刻决生死)。
败者有迁移改革的动力,或者说迁移迁徙等本身就是在改革创新。
当然改革创新是有风险的,但败者数量多。
达尔文的演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许只发现了真相的一半。
生命演化过程:少数适者(原地)生存,多数败者(原地)消失——败者中:一部分直接死亡、灭绝一部分在迁徙探索中死亡、灭绝只有迁移中再次出现的“适者”生存了下来。
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所谓方向只是角度不同!
前面说到的“适者”会获得生存优势,败者迁移走之后会给他们发展资源、空间和时间。再一次检测适不适合时,如果没有发展到足够强大,也会变成最终的败者。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了:“谁”在检测?
个人理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检测”,是“小过滤器”;而大自然、地球、宇宙里的各种挑战,都可以具象化为“大过滤器”。
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大部分被动的迁徙、探索(逃避恶劣气候天灾)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特质被一步步激发出来:
>在一方面是败者的人中,也许会涌现出另一方面的胜者!<
把“也许”抹除掉的方法是让“人类”这个集体更强大:不但要多,也要知识和经验充分流通。
这也能佐证信息时代为什么让人类社会能爆发增长
——降低了探索的风险,提高了有效性:第一个探索者失败的经验通过互联网传播会让许多人警觉。
这里不说所有人,不是互联网做不到,而是目前人类信息分类有问题,处理不来。
过多的重复信息和虚假等,低价值信息占用了人脑的处理时间。
回到败者理论,本来希望通过失败让人“移情别恋”“另寻新欢”,却让人虚假的自我满足打败
——拒绝失败、否认失败。
当然我不是否认“坚持就是胜利”。
我要说的是消极的自我麻痹、以及泛滥的奶头乐产业会把“败者”锁在原地,打断演化过程。
适者再适合,也无法逃脱“更大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考验的不是个人,或许是一个国家、一个种族——人类!(别说种族是肤色区分的这些傻话)
【演化论:高级】
之前说的演化过程大多是被动的,人类能主动演化吗?
单刀直入,我认为的高阶演化:
A领域的“适者”帮助、选择出B领域的“适者”☞然后B选C以此类推,而全人类是监督者。
乍一听是不是有点幼稚?人们都担心或见证过屠龙者变成恶龙的戏码。也许道德约束不了,但让既得利益者认识到作梗者死、创新者生
——或许就能为新“适者”的诞生披荆斩棘。
——人类不但要为旧英雄歌功颂德,也要为新英雄劈波斩浪!
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
传承&创新
既要生儿育女、迁徙屯垦☞物质的传承创新;
也要表演对话、思考记录☞精神的传承创新。
二者并重,因时而异。在变动的大环境下,传承稳定更重要。
大冰川期活着就有希望;天下大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表面上一片祥和,阶级固化内卷内耗,上层固守利益范围,下层需求无法传达时,变革就会被动发生。但,主动求变并不是越多越快越好,创新带来的变动太大可能让传承的基石崩塌,让整个社会滑落到更原始的阶段,即有破有立。个人认为人类传承过于厚重,毕竟承载万年。在创新之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必要的,最后再试点推广。
人类很渺小,或许改变不了宇宙;
个人很渺小,或许改变不了社会;
但,那又怎样?人至少可以改变自己、利用社会利用宇宙资源,这就是个起点,也许会无数次回到原点,也改变不了你啊!对,无论你在“1”、“2”之间徘徊多久,走到“3”是多么的艰难,终有一人可以成功,那时曾经多少次的失败轮回都是过去式,因为未来的所有人都可以走到“3”。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创新的结果。
很显然,这份力量需要社会的组织。
宇宙诞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物理均衡是有序到无序的过程,而人类行为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顺天而逆势!
【总结】
人类从适者生存中累积经验,败者迁徙中探索新领域,是被动的传承与创新。在人类文明这个传承与创新的主线中顺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方向或许就能找到发展之路。
而智慧,正是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回到最开始的那张图里,人类从非洲到亚欧大陆再到美洲大洋洲,那里的“原住民”都是生存下来的“适者”。
但从结果来看:
最初的“强者”非洲人类,身体天赋最强,但缺少一路失败累积的经验,发展最慢。
最远的“旅者”美洲人类,走的最远,却进入了一个断绝与其他人类来往的绝境,起步慢了,发展也慢。
当前最强的欧洲人类,没走多远就进入了一个大陆死角,地方不坏也不太好,也曾被反复揉拧摩擦
——但都活了下来,活着就有希望。
——通过亲身经历或者交流沟通让经验丰富,且存活,就有复兴强大的未来。
【题外话】(或许才是想说的私货?)
比较意识流,想到什么说什么,很多因果关系没展开讲,太多了:D。算是一种世界观的展现吧。
后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有需求也有质疑,就像无数人重复1☞2的过程,如果有人达到了1☞2☞3或者1☞3或者2☞1就会有进一波“网红”动作出现。
以前的人类发展:传承与创新,脉络或许更清晰,像[树状图];而现在,信息爆炸、冗余,无数信息轰炸包围着每一个人,以每一个人为中心,这会让每一个人都产生自己是中心错觉。
而我最担心的是:陈旧的信息知识多到让人“繁忙”“快乐”一生时,人还会去追求新的东西吗?
当二次创作三次创作能玩一辈子时……
也许是年纪大了,看到的新东西少了,但真的担心。
以前有人说“物理大厦已成,只剩修补工作了”结果被狠狠打脸。我现在也想说“物理理论已经五十年没有进展了”,[对称性破缺]算是最近一次对常识的颠覆吧?(如果有其他的,望指出,感激不尽)
发出来大家批判批判,总比扔在便签里烂了好吧(手动捂脸)
最后,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