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天道”,中国人是否长期忽视了“地之道”?

【编者按】:一天,薛英俊老师转发了自己对孔子《说卦传》的阐释。其中有段论述“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原文,引出了大家关于较少听到古人谈论“地之道”的话题,并进而聚焦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上。现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500

   创作图\力米 

句读原文:“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风行九天薛老师的阐释:……由于“天”、“地”、“人”每一基元范畴,都具有“自轭”的阴阳构形属性;所以,每一卦式都由“六爻”组合而成。既清楚事物本质之间的有机联系,又掌握事物性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再经过对六爻全形结构组合形式的本征变化全部可能性,进行穷根究底的研究进而得出结论——这就是整生罗缉的自然存在状态。

 

刨根问:有个问题:三才是天、地、人之说,大家都知道。这里也讲“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可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人总在天人之际、或天道与人道的视域里打转转,少有好好正视“地之道”的?

中国近代,没能像西方一样,成功地拥抱工业革命及伴生的科技革命,是不是跟这后来走偏的重“天之道”、轻“地之道”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呢?

 

爱爱:“地之道”长期以来被忽视,这是个很好提醒。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生产实践,这是否就是对“地之道”重视不够的一个补足呢?

 

风行九天:这是西式话语对中国事情的典型发问通式,即:在问题提出的同时,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把事情的原由都推给“中国”自身或中国古代文化。

事实上,中国古人并非不重视“地之道”,而是重在天、地、人“三合一”之道的把握。且,由于正史的“统传”性,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时空的上层建筑论述而已。因为,这是培养人、改造人、铸造高尚灵魂,每时每刻都不可或缺的教育。

 

其实,不从我们传统上溯源,就从现代西方学者李约瑟、罗伯特•坦普尔等人的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著作,都可以证明,中国步入物质世界的“地之道”,不但时间很早、且成就辉煌。

至于为什么没有发生西方式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根本上与使用“文字”与“指号语言”有关。因为,二者决定着使用者的思维式法、行为方式、生活状态。

 

刨根问:我也感到后来的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可能受了这种文明教化的不断影响,多在强调“天人合一”,而渐渐隐匿了“地之道”。至少没放在三者并立的同一层级上好好对待吧。

 

风行九天:《国语》曾记载,上古时期颛顼大帝做了一件事,就是“绝天地通”。通过统一颁布历法,改变了各氏族部落各行其是、胡乱记日的行为,并设立礼法制度和专门人员负责祭祀天地神灵。

这使得对“天道”的解释权,统一掌握在了王权朝廷的手中,所谓的“大一统”。加之民间的发明创造很少列入国史记载,因此,才出现史实记录很少提到“地之道”的现象。

 

另外,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因为中华民族社会的双层结构式,朝廷以道德伦理统治全社会,民间社会区域性自然生态发展等。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充足性和形成的所谓“自给自足”局面,民间社会确实缺乏对物质性“科技创造”的充分动力。而朝廷又只有在涉及“国防”和民生的大型工程上才参与制作,没有形成方术、器物层面的系统性。

但至少,有五大系统是成体系存在的:(按:《周易》“卦历”是“天之道”;《尚书》、《周礼》为“人之道”)一是医学,以《黄帝内经》为标志;二是陶器制造,以彩陶为标志;三是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为标志;四是农学,以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为标志;五是水利工程,以都江堰为标志。

 

再一方面,在驯化夷狄的同时又遭受着夷狄风俗的不间断骚扰、破坏,以及朝代更替等等,也是迟滞“科技”发展的种种因素。

 

刨根问:古代科技,只是“地之道”的实现,是科技成就的本身。这方面,我们自身的成就其实一点儿也不差。但李约瑟也注意到,咱们古代的科技,主要是集中在“适用科技”上,跟西方后来的科学技术路子不一样。

 

风行九天:什么叫“适用科技”?产生“适用(实用)科技”的整生罗缉思维式法(类比于西学指号语言知识体系中讲的理念形式逻辑),不就是“地之道”吗?如果走西方物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路子,就不是“地之道”,而是失道之后的“理念逻辑”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动者,正因为发现了这个问题所在,才会出现一批狂热批判汉字、主张“废汉字”的知识分子。但因其目光只是聚焦在了物质科技、“救亡图存”上,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培养、教育、改造和人类社会生存、健康、和平、长久发展的世界建设上,以偏概全,所以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

 

看一下爱因斯坦怎么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圣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什么意思?就是:爱因斯坦也没有搞懂中国的“地之道”:不仅是物质的创造,还关系着生态文明。所以,当玻尔意识到中国的“地之道”的神奇之后,就虔诚地将阴阳太极图作为家族的族徽。并在量子物理世界带领一干科技巨匠与爱因斯坦论战了二十多年,弄得爱因斯坦晚年好不孤独、凄凉。

 

刨根问:“适用科技”,是现代发展理论中受到相当认同的一种提法,有人据此提出各发展中国家不需全套引进西方的科学体系,只需根据自身实际搞自己一套“适用科技”就行了。鉴于许多历史学家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称作“实用科技”,个人感到不如这个“适用科技”更为恰当,所以借用了这个提法。

    您的意思是说,西方近现代工业科技,都不属于“地之道”的范畴、行的不是“地之道”喽?

 

风行九天:不然,应当属于“地之道”的一部分。只是在私欲理性的操控下,出现了畸形。你提出的“适用科技”,确实比“实用科技”更能体现中华思维的灵魂。

 

    刨根问:您的意思是说,西方科学技术,走的虽然也是“地之道”,但属于“地之道”的斜路?如此说来,中国近代一开始没有走那条路,反倒是正确的了?

 

风行九天:中华大道,寻求的是与天地生生之道并行不悖的人之道式法、地之道方术,本身就在世界之中。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文明无私藏的“长生久视”生态建设。

西方科学技术所属的“地之道”,由于其与“天之道”的割裂,也没有“地之道”的管束,因而就会误入歧途,走上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邪路,甚至搞出种种的科技“怪兽”、科技“恶魔”来。地球环境与现实人类社会出现的自毁系统及毁灭征兆,也证明着这一点。

中国人行的“地之道”,是符合“天人地三合一”的整生罗缉内禀的生态文明基本要求的。中华民族,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而强调物质生活的节俭,这也就必然节制“地之道”及其应用限制。所谓礼仪之邦、仁民爱物、四海升平。这才是中华文明万年不绝的缘由。

 

    平安:资本、科技,本身并无好坏,就象一把刀,可救人、可杀人,工具之一。

 

爱爱:中国的天地人三合一,现实上是一个局部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受到了一个更强系统否定力量的冲击。并由此过渡为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这个新系统内,能否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呢?并进一步结束这个新系统的旧阶段,推动它走向新阶段。

 

风行九天:说得好。这需要几个必要条件: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普及世界;二是前者的参与度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现行“新系统”内部的解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组织规模超过“新系统”;四是世界统一文字——文明系统的建立并得到通用;

 

    刨根问:我觉得,对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科技,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看。虽然,它会导致凡尔纳预言的“弗兰肯斯坦”-----科学怪物的出现;但,更应看到,它为人类开辟了一个“人工造物”的新境,让人类除了过去面对天地自然之外,又多了一种被视作“第二自然”的人造万物世界。

    我们恐怕应在“地之道”的问题上,将整个西方的唯物论哲学、特别是工商科技体系,看作都是在帮助中国补这方面的短板吧。

   

王岩林:这个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近代到今天之前,说西方近现代科技帮助中国补足短板,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但今天以后的未来,反倒将会是中华天地人合一、尤其是敬畏天道与人本立场,为全球未来扎起扼制科学怪物恶魔的“防火墙”,给人类不走向歧途找准文明正道的“定盘星”。

 

    我虽是个相当乐观的人,但现在越来越有一种深深的担忧,即:当我们这个已经很大程度上蜕化成为了民族主权国家的中国全面崛起之际,还非常有能量且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的西方私资垄断力量,在不能利用军事手段强行打断我发展进程的情况下,极大概率会退到他们仍有优势的高科技领域,大玩特玩各种“阴招”。这样一来,风行九天薛老师所讲的资本与科技极度异化,变为“怪兽”、甚至“恶魔”的风险,就会几何级数地上升。

    近几个月的新冠肺炎全球范围大流行,很可能就是这潘多拉魔盒打开的一个明确信号!当西方这种基本不受天道与人本文明统系管束的、分离独立且有着“为科学而科学”偏执理念根基的科技体系,被这股更强大的私欲物欲利益强权驾驭了以后,那将不只是中国与美国决战不决战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本文明与异化文化的“生死战”了。此战的乐观与否,除了寄希望于其宗教熏陶下的“良心”“公德”和党派互殴外,恐怕更主要的还要看中国。毕竟,他们的上帝与宗教传统,远没有中华文明的天道观、人之道道德伦理更为周正与厚重,甚至他们的人之道本身都是矮化、薄弱与根性不足的。

    中国未来,若是能尽快地从国家思维和民族复兴的层级,升华到大道文明的道路与带领人类开创新文明世界上来,不仅会大大降低双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进行一番惨烈恶斗的概率,使一拨拨新的科技“怪兽”、“恶魔”难以被制造出来害人;而且也能在未来自然人类与“人造异人”的角力、整合中,给世界新文明贡献一套更为成熟高超的智慧方案。

 

    爱爱:中国是可以发挥统合之道,真正实现天、地、人、神的统合的。

 

    王岩林:必须当仁不让地说,只有行具有上下五千年成功整合统合出一套建构机制与实践经验历史的中华文明体,才能做到这一点!

 

平安:“天人合一”的“天”,应该包括“地”,这个“天”指万事万物,人融入万物之中,万物没有区别了,全部融合在一起。

500

 

    刨根问:融合是好事。不过,秦汉以后到近现代,“地之道”在主流文化中重视不够、地位不高,甚至连“地之道”这个词都很少被提起。

   

风行九天:春秋战国时期,“道为天下裂”。“天之道”与“地之道”分开讨论的形式凸显。所以,才有了实质上“地之道”的喷博而出,诸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面。墨子、名家的“地之道”从而独立出来。

    吕不韦集作《吕氏春秋》,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都是“地之道”的“科学”表现形式。

    再后来,汉承秦制,文化全面复兴。遂有了现在所继承的“天之道”、“人之道”、“地之道”的经典隆昌。典型如《黄帝内经》。都抬高到以黄帝压人的地步了,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据需要重视和不重视。

须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并非只是秦朝的特色。伏羲、黄帝、两汉、北宋、新中国都做过。

   

问题在于,人们的思维掉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怪圈之后,才会有这种古代科技不如人、以及反过头来问责古人的问题。这,也是文化与道路不自信所产生的结果。

 

刨根问:诸子百家,更多是在探究天之道、特别是人之道吧?另外,该如何区分天、地、人这三道呢?

 

风行九天:对“卦历”所据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属,“天之道”;根据天之道“大一统”式法研究人类社会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成长教育等属“人之道”;在前二者所建立起的思维式法基础上,对形而下的、局部的、片面的事物进行研究,为“地之道”。

“百家”,除“玄而又玄”的道家,哪家都离不开“地之道”。

 

天、地、人“三合一”之道,是为中庸之道。也就是说,“中庸”乃天道、地道、人道的重叠交合,当然会投入更大的经历,并且是日常性的。否则,不讲“重合”,就犯了二元、三元“割裂”的错误。

 

刨根问:不割裂,但也要明确区分。虽说,可以在更高层级上讲“天人合一”,但也应该在天、地、人三者并立且贯通的层级上,清清楚楚、名正言顺地讲“地之道”以及“人地”的通、合。

平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天,又是另一个意思,是地的辩证的对象。就是把天劈开分成了二下(天与地)。中国人常常同一个文字,含义却大不一样,很容易把人搞糊涂。

庄子的“无无”。两个“无”,意思也不同。你去看佛经,更加难懂,一个词饶得你云里雾里。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真不知道,你被文字转,还是你能转文字。

 

风行九天:嗯,这是中华文明或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首先,由于“道”的形而上本质,“玄之又玄”,“原象”或“本体”是无法直接示人的,因此需要间质递送中介——文字。

其次,文字,一旦成为“中介”,就成为“道”的根体,并蕴涵着“本体”。

再次,当“根体”直接指向本征事物,为具象,我们称其为“形而下”;当“根体”指向“本体”时,为抽象,我们称其为“形而中”;当“本体”指向“道”时,为“玄”,我们称其为“形而上”;形而上之“上”的“中和”式法,为“玄之又玄”,我们称其为“整生罗缉”。能够集这些功能于一身的文字,叫生象文字,或元文字。元文字系统,才是人类思维时空中真正的文明系统。

 

最后,以此类文字进行区分,体现在“六书”分项的思想内涵中,并与六爻卦式的爻位相对应。这样,大道——整生罗缉和天道、人道、地道的形式及内容就都系统而详尽地区分开了。包括“天地合一”、“天人合一”、“人地合一”及天、人、地“三合一”问题,随之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里,既有思维辨识,亦有事物研判,更有历史追溯证验。

此处,与“辩证”的根本不同在于:辩证,源于“辩证法”。而辩证法是基于指号语言体系而建立的思维辨识方法。

 

    王岩林:@平安  这很好地印证了,我关于中华国行的是合之道的认定。

    但合、大合,太过用力、走向极致极端了,也就会出现强力抑制分、模糊该有之分的问题。该合天地时,是必须要合的;但该分“天之道”与“地之道”时,也是应该分清的。

未来人类,最终应该走智能分合之道……现在往后几百年,则主行大合统合之道。

 

    平安:王老师,这上面可能与您有一点点默契,期待进一步的论述。

 

郑凌涛:你们把天、地、人分开论述,没有这个必要吧?圆而神的传统文化,这样会被你们西化了。昨天,有人批“阴阳”,今天,玩“地道”,这是要玩个遍吗?

   《资本论》只认可物化劳动,而对服务业、企业家才能、创新、垄断、信息、知识的计量,没有做深入解读,这是很片面的经济学理论。远low于凯恩斯的经济学。更不用说现在的经济学发展了。

当然,我也对现在的经济学提了很多质疑。西方经济学,本来就不适合用来解读我们传统经济、传统生态农村系统。西方没有松土地农村,都是黏土农庄。重犁,农奴,是其标配。与我们小农户不一样。我们可以单干,男耕女织。西方做不到。这是土地的黏性决定的。

 

    爱爱: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慢慢地形成整全的视野、聚焦,这也是必要的。先杂,后整合。

 

    郑凌涛:那是打铁铺子干的活。

 

    爱爱:铁不打,又怎么能成型。

 

    刨根问: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一个分点,就是一个通往大道的入口。只要根通、神通、终究通合着,并不妨碍分头抵进、修路渡众。要不然,总不能整天只讲“圆和神”吧?

    传播大道之公众号的受众,是千差万别的,多给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入道角度罢了。

 

    风行九天:“语境规范”之日,也就是本群成功之时。前、后的事,与之相比,就不算事儿了。

 

刨根问:说到这,我就想问了,中国落到近代这一步,中国一代代的传统文化学人们,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古代的文化学人,在观念上出现以天之道代替地之道的问题,这恐怕才是根本所在,而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官僚统治阶层的身上或外部入侵上吧。比如火药发明出来以后,既然已经有了此物,若能按照物尽其用、光大地道物用的路子,继续扩大使用和进行探索,也许多少代后发明出坚船利炮的就不是西方,而是我们中国自己了。

古代常见传统文化人,以天意不可违、道法自然等的偏狭理解,阻挠、打压各种创新发明甚至此类奇特迥异想法与尝试的例子。每朝每代都举不胜举。没发展出近现代科学技术这一路,难道不是跟当时自以为正确的天道、大道有违,而被抛弃、被封堵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风行九天:嗯,如此追究下去,至少从字面上将会追到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和隐者们所批判的“机心”观念上。只是这一理路恰恰,是西方哲科思维“螺旋上升”理念的产物。既然是败落,当然哪一层次的人都有责任,何况“文化人”?更是要首当其冲。

而大道思维最基本的时空观,是生、长、成、藏之循环往复、层次嵌套。其寻求的是,向最小波幅振荡的“归藏”(由易龙图展现)历经,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并非是改变这一自然秩序,也无非“逆天改命”。

 

郑和七下西洋的环球航行,标志着明朝上半段中国的创新发明要超前于西方几代。只是这一历史,百年来一直被掩藏、篡改,不为人们所知而已。后来情况的发生,有混沌暗能量的作祟,也有地球环境自身变化的必然性。

应哀而不怨,悲而不伤,振作奋起,才是正道。

500

        摄影\陈宗海

 

    刨根问:不管怎么说,以“天之道”代替、消隐“地之道”或令“人之道”忽视“地之道”的开发利用,总是一个问题吧?

 

风行九天:这样的问题,须归属于对道运行层次的认识。

人道,既由天地所生,是文字发明后的创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推动能源,也是人类健康、和平、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包括,思维的圣境,生象——元文字道学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及状态等等。

天道、地道与人道,既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是并行不悖的。“地之道”对物质“开发”“利用”过度,环境消耗超量,就会殃及子孙及万物的生命、生存。

 

刨根问:还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或许我们长期有个高度集权的皇族统治力量,这就使得传统文人学士们,只有向上以求,借助统治者们对上天、神灵的恐惧和敬畏,来约束和贯彻他们自己的天下人之道观念;而如此一来,反倒把“天道”的“经”给“念歪了”,甚至以地与物作为“天意”、“天象”、“天之异象”反应的“观测对象”了,从而偏离、失去了对真正“地之道”的关注和探索了?

 

    风行九天:这一问,挖的是人身欲望的病根。所谓“自作聪明”、“惘念作狂”,讲的就是你所说。当“道为天下裂”,“天道”摇身一变,就成了“上帝”、“天意”、“天志”、“理念”、“神”及“真主”、“佛祖”等等。

故,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得而后仁”。所批判和提醒的就是:即使讲仁义,也不能离开“天道”,否则,就成了“恶之花”。又何况其它乎?

 

爱爱:思想文化的探讨,应将视野扩大,将其置于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任何事都没有先验的善恶,只与对历史实践的适宜性有关,适宜的即是善,不适宜的即为恶。而适宜性又会随实践的变动而变动。

同样,一个事物的必要性,如科学技术的必要性,也植根于历史实践的强制性。当历史实践没有提出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就不会产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重视。情的趣向由境所指引。

情感先于理性知识,情感指引知识探讨的方向。而情感又由人类历史实践整个处境所决定。

 

    刨根问:恐怕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天、天道是什么?其是在上位的,是更有主导力的;而地、地之道呢?则在古人观念里,是被人踩在脚下的,是属于不太被看得起的器物或细枝末节之类的。如此一来,被忽视、轻视,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王岩林:按照分合论与合之道、分之道的观点。分、合,本就是两种取向、趋向不同的运动。当中华文明体国家行了合之道,并且越是升华自身,将此一理路达到极致追求后,也就越是会排斥、甚至压制分之道的努力。相反,西方分之道大行于世的今天,不也有意无意地阻碍、压制着咱们的合之道吗?

    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既要让他们在合之道铸就无与伦比的辉煌,又要让他们及时发现分之道的崛起动向,迅速调转船头迎头赶上。如果真能这样,也就没有“尾大不掉”、“路径依赖”之类的说法与理论,站出来振振有词的机会了。

    好在,没有被近现代分之道所打到、所瓜分的中国,等来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于分合两道上做更大综合统合的前所未有历史大机遇!

过去中国做不到的,今后的我们,却必定会在吸纳、大合了西方分之道的成就与理路后,将自己和人类带入一个天地人及“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有机整合智能统合的新天地的。

 

    平安:“天之道”、“地之道”,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人,才是天地之道的那个统帅、那个核心、那个坐标原点、那个主体。人类社会中,主体是人,不是虚无的神。

 

    风行九天:这就是了。通向道的路口,琳瑯满目,繁花迷人眼,又有几人能抗得住心欲的诱惑,而不误入歧途。共戒之!

 

    王岩林:平安老师的话,启发我的从人、“人之道”入手。

请教各位,是不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早已将许多“天之道”、“地之道”的主要法则与症候,统统兼合、内化到“人之道”中去了?比如天子,需对接天,需行“天之道”;比如“地之道”的厚德载物之德,已被中国社会吸纳、化变为伦理道德了。这么说来,“地之道”在中华大社会这一块,也许反倒是说得少、行得多了?

 

    风行九天:没错。还有中国艺术、修身功夫。包括诗词、道医、气功、武术等等。

 

徐怀清:天道、地道、人道,应该说是一体不二,只是各自的功能不同罢了!没有地道之说。天地人是三才之用!

 

风行九天:天、地、人是“三才”格范区分,万物为之用。地道,地雷,都可以有。请观孔子《说卦传》。

拿有形比无形,是“比”之无方。所谓“眉毛胡子一把抓”、“顺汤”即是。头脑里的东西,与五藏六腑里的东西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类比”。所以,《黄帝内经》方把脑,称之为“奇恒之府”,而与五脏六腑分开讨论。

 

张宸铭:《黄帝内经》还讲了,五藏分藏:魂,神,意,魄,志,这些怎可与人体割裂啊。我们传承的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中华民族。这两者怎么能割裂啊。

 

    风行九天:研道,请先放下“原子”器物,而瞄准信息“道体”。二者,不同伦。

 

平安:事物的发展有阶段性,有级别性。小级别潜在影响大级别,大级别控制了小级别的张扬。大小级别中都存在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主旨。

我认为现在很多人没有级别的概念,对一件事没有立体的影像,脑子里只有一张平面图。拿股票说事,某一支股票的曲线,有年线、月线、周线、日线、60分线、5分钟线,形态各异,却发生在同一过程里,大级别线滤掉了局部变化,小级别线反映了更细节的东西。

分与合,都在过程里,他们是同一的。在绘画里,没有全局意识,画着画着比例就失调了,没有细节章法,画出的作品也不成样子。

 

风行九天:嗯。在认识论层次,要从头(总)向脚(分)捋顺,而不要从从脚往头上摸。生生关系,是不能用拆零、拼装的理论去解说的。

 

大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包,无处不容。是“天下”之“父母”。而作为“子女”的万事万物,虽继承着“大道”的遗传式法,但又有各自的生活样态。

大道,讲的是“根本”、“基础”、“底层”、潜在,又是普天下共同拥有。任何形而下,局部,片面,孤立的领域,均不能与之比况。不可“同台竞技”。人类只有认识她,顺应她,在其呵护下,方能找到文明发展和幸福生活之路。

   《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讲地就很到位。关键是,人们是否能读懂她、欣赏她。而不要总想着把“大道”当成美人、珍珠宝贝,可揽之入怀。

白圭富国,计然强兵,吕不韦经营天下,是道路,而非科学。

 

刨根问:“天道、地道与人(万物)道,既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是并行不悖的。”这个比喻好!孩子该走自己的路,但也不违逆,不害天地和自己。

 

许叙瑜: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道还原态,天道原生态,地道仿生态,人道变化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