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的镜头之美:最会“放毒”的艺术?
----------
最近小印一到半夜就忍不住
一边舔屏一边追剧
那看到叫一个热泪盈眶,口水直流
到底是什么热剧?
其实是吃货必追的
《风味人间》第2季!
深夜放毒,一个字,爽!
然鹅,只是美食么?
能让小印同时献上哈喇子和膝盖的
那叫艺术~
风味史诗:舌尖和眼球的盛宴
《风味人间》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企鹅影视联合制作。
目前,已经播至第2季第六集,每周日21:20更新一集,由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浙江卫视同步播出。
第1季豆瓣9.1,第2季豆瓣9.3。
第六集《颗粒苍穹传》,再一次诱人,馋哭。
腌、煮、煎,每一寸蛋白质,都透着灵魂的香气……
啊!~~
肉埋在蛋里,蛋躲在肉中,在半熟与熟之间转化,娇嫩欲滴。
卵与蛋,蛋与肉,卵与盐,蛋与蛋……世界各地对蛋类和鱼卵的不同演绎。
用显微摄影、超微观摄影等方式呈现食物本身细微的质感与纹理,以及发生在食物中的变化,让人在细微之处,体会到食材之美。
如果说,鲱鱼的子白如银,那么鲑鱼子就黄如金。
瑞典卡利克斯的咸淡水群岛,养育出了举世闻名的欧白鲑鱼子,晶莹剔透,饱含游离氨基酸。
喔~那是大海的味道哦~
迷恋鱼子的橙红色,也逃不过蛋黄漾出的黄油。
一枚小小的普通蛋黄,加上普通的盐,但是经过时间的魔法,便雕琢出黄油的晶莹欲滴,沙沙的颗粒感,在唇齿之间摩擦出蛋黄的浓郁。
蛋,咸有咸吃法,淡有淡吃法。
福建顺昌,经典做法叫灌蛋。取当天新鲜麻鸭蛋,在保持蛋黄薄膜不破的情况下灌入肉馅,煮熟形成“灌蛋”。
蛋清包裹的蛋黄,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小孔眼。
导入肉馅的过程,叫做灌蛋。一枚合格的灌蛋,必须馅料够足而蛋黄不破。
开文火悉心调教。蛋白质液体拉扯凝聚,形成柔嫩质地;水温缓慢升高,蛋黄与肉馅逐渐熟透。
《孟子》有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自古以来是可以媲美熊掌的食物。
乌鱼子,作为台湾地区的特色美食,享誉中外。
新鲜的乌鱼子晶莹如玛瑙。
腌渍脱水后的乌鱼子,饱满充实,颗粒分明
乌鱼子的美味需要时间加成,但向北一千公里,一种淡水至鲜却稍纵即逝。那就是虾。用虾仁、虾脑、虾子做出来的“三虾面”,是为苏州名产。
不同的人们,演绎出了不同的饮食风格,对同一食材的处理虽然变化万千,但是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精致艺术:微观苍穹,大开大合
假如这只是吃货必看的纪录片,可能轮不到小印来推荐。
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的艺术性。
让小印佩服的是,正是此前提到的,片子中呈现出的那种宏观和微观的快速切换。
《风味人间》团队使用创新性的拍摄手法和角度,用食物里的微观世界解构了宏观世界。
从“更小”的角度,撕开了另一片关于美的宇宙。
色彩、构图、线条、形状…这些在艺术家眼中,最唯美的精巧极致组合,在这部片中,是落在人间最普通的炊烟中。
微观下被“炮烙”的乌鱼子表面变化
豆浆、花椒、松花蛋、霉干菜……都是朴素寻常的食物,可能也正是因为太寻常,以至于在生活中忽视了它们的美。
在这些最易获得的食材中,却有着最神秘的“艺术感”所在。
《风味人间》第2季与专业科学团队合作,用超微观摄影和显微摄影来呈现食物味道的奇妙变化,解开艺术感基因密码。
针对不同的食材,采用超微、显微、微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拍摄。由于要拍摄出微观下食物的不同形态,对光的要求非常高,为此,团队专门采购了一台光纤灯。
有了技术的支撑,内容得到更大限度的展示,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给大家带来了更大的视觉享受。
蓝纹奶酪菌丝形态,奶酪独特的味道正是“它”的杰作
微观下的马肉结构,好似艾略特笔下的《荒原》
世界上颗粒最小的谷物——苔麸,通过微观摄影,我们可以一窥其全貌
低温环境下肉之结霜,小小的冰晶仿佛有生命似的拔地而起
穿越物种,跨越文化,从宏观到微观的变换,背后是艺术之美焕发出的无限生命力。
这些微观层面的诸多形态是抽象的,抽象得如同一幅幅油画。
万千景象,惊鸿一瞥,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发着我们已知的记忆,给我们带来似曾相识的愉悦。
强烈的色差对撞,浓郁的色彩对比,赋予强烈的视觉冲击,把风味之美书写得淋漓尽至。令人大开眼界,就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在这里隐藏了艺术珍宝。
在此基础上,极微观的景观,又与航拍镜头一气呵成、意味更加深远,镜头的景别变化流畅而自然,整体结构和节奏有序而合理。
从颗粒到苍穹,大开大合。
艺术的表现形式+纵横世界观,构成了纪录片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追求完美的艺术品。
每一帧都跳动着艺术因子,每一秒都尽显艺术气场。
生活哲学:在咫尺间,在天地间
总导演陈晓卿曾说:“美食,就像一次一次的探险,通过对美食的研究,我越来越认清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越来越了解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
整个《风味人间》第2季,如同第6集的片名。
刻画了颗粒,与苍穹。
高度与厚度,在咫尺间,在天地间。
美食的背后,是文化与民族的积淀,蕴藏着丰饶的价值观。以食进补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顺时而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巧用调料与食材体现了“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
中华美食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
但中国并不是美食的孤岛,国外美食文化与中国饮食遥相呼应。
从历史过往到今时今日,食物经历了时间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流转。对美食的爱,是全球共同认知。
- 上海糟猪蹄 -
- 法国布雷斯鸡 -
- 小鸡炖蘑菇 -
- 台湾乌鱼子 -
- 瑞典鱼子酱 -
- 江油肥肠 -
- 鮟鱇鱼肝 -
- 四川豆瓣酱 -
- 墨西哥魔力酱 -
陈晓卿导演带领团队跨越5个大洲20多个国家,收录了许多国外美食,探索中国与世界美食的奇妙缘分。
从寒域阿拉斯加到温暖的台湾,从福建乡村的鸭蛋到瑞典卡里克斯的鱼卵,从新疆库尔特的羊肉到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的火腿……
镜头转换之间,便是地理和人文的纵深感。
整个世界观下,各种奇异的味道在唇齿之间,缠绵与碰撞,合成了观照世界的方式,成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用细微的味觉,丈量整个世界。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我们也能够透过那些精美的画面和台词,感受到人间风味的世界性与艺术性。
每一个镜头的背后,都是而错综复杂的人文地理内涵。
每一句解说的背后,都是底蕴悠长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每一道人间风味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个生动的人间故事。
滑动查看更多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还制作了一套趣味组图,“颗粒苍穹,漫游太空”,每一个小颗粒都是一个无穷的宇宙。
而解构每一个镜头、语言和人间风味,都最终积淀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文历史。
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无论我们离开多远,离开多久,我们的味蕾总能从万千美食中,品出五湖四海的风味,亦或是辨认出熟悉的味道。
各种味道的缠绵与碰撞,似乎成为观照世界的方式,成为我们与这个世界彼此留下的最深印象,抑或是琐碎庸常生活中的出口。
用微观丈量美食的细节种种,又诠释和认识了世界的生活哲学。
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交错中,在微观摄影的镜头与在广角拍摄的视野下,细致勾勒出人、食物、自然三者的辩证关系。
让我们在欣赏美好食物的同时,能够感恩生活,敬畏自然,对外界保持一份宽容之心,更好地生活在这个美丽又脆弱的蓝色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