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睡前消息,社会矛盾观点的个人看法
从2019年7月11日,在《观视频工作室》发布了第一个视频的《【预告】今年下半年,这个新节目人猫合拍,每周两开工……》开始,《睡前消息》与“马督工”任冲昊便从这个平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前。
截止目前的5月31日,也就是20年后第一个儿童节的前一天,一共是更新了121期。就更新频率来说,与同行业对比可谓是高产母猪一般。
而《睡前消息》的讨论范围上到国际大势,下到鸡毛蒜皮,虽说我觉得这便是他们能够保持高频更新的主要原因,但是广泛的议题也会带来专业性的不足。
《睡前消息》在相近半年的运营期间,带来了种种非议,经过收集和总结归纳:
《【睡前消息79】重奖医护人员,但“子女择校权”是最好的方式吗?》中“马督工”提到,要通过征收房产税和学位买卖合法化的政策,让富人多交钱来缓解目前教育与地产捆绑导致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睡前消息77】为什么会出现“散装江苏”?还是太有钱了》中“马督工”提到,武汉软件工程学校的学生,因为就读该校的学费中有大量的国家资金补贴,所以学生没资格对学校遗弃学生财物搭建临时医院的行为异议。
《【睡前消息104】别放过鲍毓明,更别忘了还会有更多“鲍毓明”》中“马督工”提到,部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法承担社会责任,社会抚养也许是个出路。
以下以我个人的主观观点,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问题。
在77期,得出学生没有资格指责学校前,任冲昊在76期中已经对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和搞形式提出了批评。但是对于学生的深究不放,甚至是扩大矛盾持反对意见,至少学校在历来的宿舍规定中就有说明,在学校的假期要求学生自行处理学校的遗留物品,更因为就读该校的学费中有大量的国家资金补贴,所以学生没资格对学校遗弃学生财物搭建临时医院的行为异议。
在后面的观点中我持不同的意见:
我在该校有关的学生那里了解到,首先学生们被丢弃的物品,除了“马前卒”提到的杂物,更多还包括潮牌的衣服、鞋子等或其他较为昂贵的饰物,至少这说明学生本身确实是有相当的经济损失,仅凭一张自媒体的配图就认定损失轻微未免有些不负责任。
当然,就这次事件本身,如果排除了地方政府不作为的问题。学生和学校双方其实也都有责任。
就学生而言,既然学校已经有了相应遗留物品责任规定,就不应该抱着侥幸心理,为了省点麻烦来进行“赌博”,这样的赌博输了损失是妥妥的,赢了也没啥么利益。
于学校而言,对于遗留品相关处理方法,没有做到良好的宣传。每次都是等着出了事再拿出来免责,可是在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学校这种规律下,只会重蹈覆辙影响学校口碑。
并且对于受损失的学生,在他们看来比起补偿经济上的损失,更是认为校方在遗弃物品是没有明确告知,于是在学生眼变成是赤裸裸的侵犯人权,是对学生群体的极大不尊重,所以将心比心,加强沟通,让规定能够让大家都了解到,不要把它当作保险丝仅仅维护自己的利益。
79期中,首先提到了房产税征从二手房收钱来建设学校并让学区房生态圈活血的方法,我认为意义不大。
首先房产税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那再让我们看看它解决了哪些问题?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如果真的可行,我相信也不用我们今天继续在互联网纠结,国家早就实施了。
首先怎么征收,标准怎么设定这块就没有办法走下去。面积?地价?拥有房产的数量?
打个比方,A某在深圳拥有一套300平米房产,附近楼盘每平均价四万左右。但是因为A某这套房是早期购买或者祖辈留下来的,自己平时在附近写字楼上班每个月实际拿到七千左右的工资。
B某身居三线城市,在当地拥有30处投资房产,每月收入在五十万以上。
那么是不是只要看拥有的房产制定标准就行了?
同时还存在情况不同的C某,在A某所处的地方拥有大量房产,那么与B某同标准进行纳税是否公平?
那有人要说了,为什么不按地方为单位来制定不同的标准呢?
那试问即便城市中心和郊区等边缘地带的经济差异还有地价差,各位心里是否有数?
要画到多细?越是复杂就越难以执行,导致的结果要么向美国那样流浪汉满街,要么就变成个空壳政策导致更多的遗留问题。
中国的各项政策在制定上重来不是根本问题,而是落实到地方和有关部门后的执行问题,而地产相关的浑水在国内本来就是极其的浑浊不堪。
再说到学位金钱交易的合法化,任冲昊以美国为例,认为富人用来购买学位的钱,可以用来补贴普通人的教育发展,而且类似的交易本来就在“地下”存在,只是将本来消除不掉的潜规则正当化而已,符合市场规律。
之所以目前学位交易还只能属于潜规则,正是因为各方面对其“合法化”的阻力。
如果学位交易合法化,不排除各个学校会为了短期利益,直接扩大量化可出售的学位数量,结果对于普通收入家庭的教育难问题依然很难解决。
但归根于现实,如果能够监管到位,可以让普遍的民众受益,也未尝不是个的方法。
104社会抚养的问题,其实更多表现在传统伦理上。
华夏自周礼开始,变异家庭和睦和团圆作为美好的向往。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那是根据农业社会的生产需求。
不论怎么说,对于我国的文化而言,社会抚养确实很难被人接受。
但是又回到现实,现代社会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多少是生了孩子交给自己的长辈抚养,一年到头忙着上班和工作,很少有时间见面。
再有就是中国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底层贫困和上层中产以上。
底层家庭大多缺乏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条件,家长更是本身就没有具备受教育的基础。
上层富裕家庭,奢侈的生活环境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健康成长,部分家庭(不分阶级)甚至秉持着自私放纵的价值观教育孩子,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人道社会主义的长期目标遗害深远。
以最近PAPI酱网络事件为例,我们可以观察到现代社会,部分女性将“传宗接代”看作是对女性的剥削,暂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不可忽视的是女性对“育儿”的看法越来越多的持负面观点。
我国目前新增人口持续走低,除了底层人民对于经济压力的难于重负外,女性对于“生育”的解放需求,在中产阶级中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意识。
支持社会抚养,对于祖国的未来,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接班人是重中之重。
正如《是,首相》中讽刺的现实,大多数学生为了就业要花小半辈子学习知识,可是做父母却什么都不需要掌握。
然而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事实上国家同样可以担起抚养的责任,那么如同以上提到的买卖学位等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更好的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说了这么些,我们之所以会对《睡前消息》提出质疑,正是因为我们抱着一种过于完美的要求来对待他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他人;己之所欲,勿施他人。”
要么是我们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强加于人,要么就是我们把它当成了“自己”所以才觉得难以接受。
中国人相信权威,这本不是坏事,但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真正的权威。正如我们无法画出真正的圆,我们无法将“真理”掌握。
所以保持独立思考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