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礼崩乐坏(一)
一 、周平王 宗室东迁
公元前775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上演烽火戏诸侯戏码。
宠幸 褒姒为王后,并立太子褒姒之子伯服。废掉申国辛苦联姻的王后及太子宜臼并驱逐回申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缯和犬戎等势力,欲南北夹击周王室,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台,但勤王的诸侯大军 反应冷淡,未能及时来援。叛军 直抵国都镐京,幽王奔逃死于骊山。
犬戎劫掠镐京王宫后满载而去,申侯杀死太子伯服,将宜臼扶立为王,是为周平王。
由于幽王暴政,加上严重的天灾,关中地区经济破坏,人口减少,戎族的入侵,使繁荣的镐京被劫掠一空,西周的军队已经完全垮台,关中地区出现了空前的荒凉和萧条的情况,同时面临着戎族随时侵犯的威胁。
周平王在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等诸侯的保护下,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从关中的镐京东迁到雒邑(洛邑,今洛阳)。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历史上称为东周。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伯爵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中的第三等),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如下为当时天下诸国图。
二、 郑国霸道
郑国的建国历史其实并不比春秋时期要早多久。初代国君是郑桓公 姬友,他是周宣王的异母弟,周幽王的族叔。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华县。周幽王时封郑桓公为司徒,掌握王畿教化。
郑国初为周王朝的畿内诸侯,周室衰微,郑桓公积极谋寻全身之策,不与周王室共存亡。
在发现周幽王乱政之后,郑桓公就开始为族人考虑后路,准备迁国。下图为郑国跟随周王室徙国图。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
郑国由畿内诸侯成为畿外诸侯:
东迁的周王室已经没有了当年孟津会师的勇气,而且刚刚东迁,人生地不熟,所以就必须要依仗诸侯国,而当时选择的是晋国和郑国,但是此时晋国已经陷入了曲沃代翼的动乱之中。
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元年,周平王因为郑武公有功,让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续担任天子的卿士。
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 ,灭亡郐国。
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郑武公八年(前763年),郑武公想攻打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说:“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郑武公大怒把关其思杀死 ,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此事后,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武公就趁机偷袭并攻占胡国。
郑武公十年,郑武公取申国国君之女为妻,史称:武姜。
郑武公十四年,郑庄公出生,郑武公十七年,共叔段出生。
郑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病重去世,同年,太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
郑武公在东迁之后,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他利用自己作为周朝卿士的优势为自己开拓提供方便,化用一句英国名相的话:“在他即位之时,郑国还只是一个十邑的小国;在他离世之时,郑国已经渐露霸主之姿了”。在他的熏陶之下,他的儿子郑庄公继续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
1、郑卫互伐与周郑交质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段叛乱失败后,郑国公孙 滑 逃到卫国。卫桓公为他攻打郑国,占领了廪延。于是,郑庄公便联合周天子和虢国,共同出兵攻打卫国南部边境,又请求邾国出兵相助,与未经国君鲁隐公同意即到来的公子豫、邾国国君在邾国的翼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会盟。 次年(前721年),郑庄公即攻打卫国(郑卫结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郑庄公怒气冲冲地 质问周桓王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而周王的回复也显得十分软弱(王曰:“无之”)并且还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挽留郑庄公辅政,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质。周郑二国交换人质以后,郑庄公继续留在朝廷辅政。 当时王纲已堕,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与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天子权威扫地。
郑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郑庄公终于解决了自己的弟弟共叔段和老妈,开始着力对外扩张。是年十二月,齐国与郑国在石门(在今山东长清区西南约七十里)结盟(郑庄公时为天子司徒,齐国乃姜太公后裔兼东方大国),重续当年在卢邑(当在今山东长清区西南二十五里)结盟的友好关系。大概同月,郑庄公所乘的车子翻在济水中。
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事件发生不久后,周平王逝世,周平王的儿子狐准备回到东周继位,但因一路哀伤过度,回朝后即病死。故由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郑庄公的儿子忽自然也离开东周回到郑国。
2、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他的孙子桓王继位。周桓王为了打击郑国的嚣张气焰,重新起用虢公,任命其为卿士,以达到削弱郑庄公权力的目的。郑庄公极为恼火,同王室的斗争进而转向公开化。郑庄公派人强行收割了即将成熟的周王畿内地温(今河南温县)和洛邑附近的庄稼。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亲自到洛邑朝拜天子,想借机缓和一下同王室的矛盾,但受到周桓王的冷落。
当朝辅政周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与郑国。好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诸侯还怕来不及,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周桓王不予理会。
接着又发生了鲁与郑换田事件。郑国在没有得到周王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同鲁、许等国交换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恼怒,周、郑由“交质”发展到“交恶”的地步。
宋国国君继承问题:
宋宣公十九年,公病危,欲传君位给自己的弟弟宋穆公,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但宣公有世子 与夷。
这种行为有点让人摸不清头脑,尤其是这句: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更是奇怪。怎么会出现两种即位方法呢?其实这是和宋国的习惯有关,宋国是殷商的后代,而殷商的继承方式则和周朝不同,商人讲的是儿子和兄弟都可以即位,这就带点早期原始部落的习惯,但是,宋宣公死了,却给他的弟弟留下了一个大难题:宋穆公九年,宋穆公也要死了,而此时,宋穆公有两个选择,自己的儿子冯和侄子 与夷。而宋穆公的选择则比较痛快。
宋穆公九年,即郑庄公二十四年,病,召大司马 孔父 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 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 原立 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於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
宋穆公直接把自己的儿子给送走了。看似解决了问题,但是,实际上呢?这就给宋国埋下了一个隐患,毕竟他的儿子是在郑国,郑庄公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呢?这时候卫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3、 卫国串联宋国 挑衅郑国(史称东门恩怨):
郑庄公二十五年(前719年)三月十六日,卫国公子州吁杀害了兄长卫桓公而自立为君。
为报上代君主结下的仇(郑庄公二十二年郑卫结怨之事),以及使君民关系和协,卫国国君州吁联合宋国国君宋殇公、陈国国君陈桓公和蔡国国君,共同出兵攻打郑国,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才撤兵。秋季,几国军队再次攻打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国的谷子后才收兵。
郑庄公二十六年(前718年)四月,郑庄公派兵入侵卫国的郊外来报复东门战役中与卫国的怨仇,卫国人于是带领南燕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庄公派祭仲、原繁、泄驾带领三军驻扎在南燕军前,派公子曼伯与子元偷偷领兵驻扎在南燕军后面。六月,因为燕国军队没有提防绕后的军队,被郑国公子曼伯、子元带领的军队在北制(在今河南荥阳市)打败。九月,宋国军队掠取了邾国的土地,于是邾国国君邾克派遣使者出使郑国,对郑庄公说:“请郑国国君替邾国向宋国报复,邾国愿做向导。”郑庄公带领周天子的军队与邾国军队会合,攻打宋国,进入了宋国国都的外城,报复东门战役中与宋国的怨仇。十二月,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郑国的长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以报复郑军攻入都城外城的战役。
郑庄公二十七年(前717年)春季,郑庄公派遣使者与鲁国弃怨修好。五月十一日,郑庄公入侵陈国,俘获很多。此前,郑庄公请求与陈国结好,但陈桓公不同意。秋季,宋国军队攻下了郑国的长葛。冬季,郑庄公开始到成周 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因为郑庄公派军队收割了成周的稻谷,所以没有按照礼仪接待郑庄公。
郑庄公二十八年(前716年)秋季,宋国与郑国修好。七月十七日,两国在宿邑(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约二十里)结盟。冬季,陈国与郑国修好。十二月二日,陈国的陈佗到郑国参加盟会,并与郑庄公盟誓。之后,郑国的良佐到陈国去参加盟会,于十一日与陈桓公盟誓。同年,陈桓公请求把女儿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庄公同意了,于是二人就举行订婚仪式。
郑庄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郑庄公请求舍弃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当在今费县东约三十七里)与鲁国换许田(在今河南许昌市南)。三月,郑庄公派宛来鲁国划归祊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夏季,齐僖公让宋国、卫国与郑国修好。秋季,宋国国君、卫国国君与郑庄公在温邑(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会见,在瓦屋(在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摒弃当年东门战役的怨仇。八月,郑庄公引导齐僖公朝见周桓王。
4、郑庄公讨伐不庭
郑庄公三十年(前714年)夏季,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恭敬。其时,郑庄公任周桓王的左卿士,便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冬季,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抵御他们,但对抵敌戎军忧虑,说:“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我怕他们会包抄突袭我们。”公子突说:“派遣勇敢而又不刚强的人去诱敌,一交战就赶快后退,并设下三处埋伏等着他们。戎兵轻率而不整肃,贪心而不相互亲爱,战胜时各不相让,战败时各不相救。在前面的人见到财物俘虏定然急于前进,前进而遇到伏兵必定快速逃跑,在后面的人不加救援败兵就没有救应。这样我们就能获胜了。”郑庄公听从了他的话。戎人的前军遇到伏兵败退逃跑,祝聃追赶他们,包围他们前后夹攻,把他们都杀死。戎人的后军拼命逃走。十一月,郑国军队大败戎军。
郑庄公三十一年(前713年)周历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当在今山东临沂东北)相会。二月二十五日,在邓邑(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十余里)结盟,商定出兵的日期。夏五月,郑庄公会合齐僖公、鲁国羽父攻打宋国。六月,鲁隐公在老桃会合齐僖公、郑庄公。七日,鲁隐公在菅邑(当在今山东单县北)打败宋国军队。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郜邑(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十八里)。次日,郑国把郜邑交给鲁国。二十五日,郑国军队攻入防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六十里)。次日,郑庄公把防邑交给鲁国。七月五日,郑国军队回国,还在远郊时,宋国、卫国攻入郑国。蔡国军队跟在后面,进攻戴邑。八月八日,郑庄公派兵包围戴邑(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于次日攻下戴邑,俘获了宋国、卫国、蔡国三国的军队。九月,郑庄公攻入宋国。冬季,为讨伐郕国违抗周天子的命令,齐国、郑国联合攻入郕国。
郑庄公三十二年(前712年)夏季,郑庄公与鲁隐公相会于时郲(当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谋划攻打许国。七月初一日,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联合攻打许国,一直攻到许城(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附近,并于初三日壬午攻入许城,许国国君许庄公逃到了卫国。齐僖公要把许国土地交给鲁隐公,鲁隐公不敢领受而交给了郑庄公。郑庄公于是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城东边,又派公孙获居许城西边,并对二人各进行了一番戒饬。之后,周桓王在郑国获取了刘邑(在今河南偃师市南)、邬邑(在刘邑西南)、蒍邑(当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邑(今河南沁阳市西万镇邗邰)而把原来属于苏忿生的温邑、原邑(在今河南济源市北)、絺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稍南三十里)、樊邑(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约二十里)、隰郕(当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欑茅(当在今河南修武县)、向邑(在今河南济源市南稍西二十余里)、盟邑(在今河南孟州市南)、州邑(当在今河南沁阳市东稍南五十里)、陉邑(当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三十里)、隤邑(当在今河南获嘉县北约二十里)、怀邑(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的田地给了郑国。后来,郑国与息国因口角而失和,息侯于是攻打郑国。郑庄公带兵与息国军队在境内交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十月,郑庄公率领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郑国军队大败宋国军队,以报复上一年宋国攻入郑国的仇怨。
5、盟鲁定宋
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春季,鲁桓公即位,与郑国修好。郑庄公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祊田的事,鲁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与鲁桓公在垂邑(在今山东曹县北的句阳店或今山东鄄城县东南十五里),增加璧玉作为交换许田的代价。四月二日,郑庄公与鲁桓公在越邑(当在今山东曹县附近)结盟,以巩固交换祊田的友好。冬季,郑庄公到鲁国拜谢结盟。
郑庄公三十四年(前710年)三月,为了平服宋国内乱,郑庄公与陈桓公、齐僖公、鲁桓公相会于稷邑(当在今河南商丘市)。七月,由于对楚国开始产生畏惧,郑庄公与蔡桓公相会于邓邑。
6、繻葛拒周(郑国祝聃 发箭 射王肩)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一怒之下废除了郑庄公的封号,革去了其在王都中的卿士一职,周、郑交恶,两国边境争执不断秋季,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当时,四国军队的部署为: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
为了自救,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抵御蔡国军队、卫国军队,用右方阵来抵御陈国军队,他说:“陈国正逢内乱,人民没有战斗的勇气,如果先进攻他们,他们一定会败逃。周天子的军队见到陈国军队败逃,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卫国的军队支持不住,定然会争先逃奔。接下来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了。”郑庄公接受了他的建议,让曼伯率领右方阵的军队,祭仲率领左方阵的军队,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跟随庄公,摆设鱼丽阵,即将战车布列在前面而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 双方在繻葛(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展开战斗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二方阵说:“大旗挥动便击鼓进攻。”战斗开始一段时间后,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开始败逃,周天子的军队因此也混乱,郑国的军队便从两边会拢进攻周军,周军大败。祝聃发箭 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军败而不乱。祝聃请求追击周军,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过分地占人上风,更何况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于是没有追击。晚上,郑庄公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同时问候天子的群臣。周军大败,战中郑国大将祝聃发箭 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让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郑国的地位却比以前更加显赫,俨然成了春秋初年的一个霸主。
礼乐崩坏正式开始,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拜、贡奉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赙(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国的摆布。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