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嘲笑那些用拼多多的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识装”

作者:李小丢

说来惭愧,我是从世界杯期间轮番轰炸的广告中才第一次得知了“拼多多”的大名,广告歌曲实在太过洗脑,以至于那阵子我洗澡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哼两句:“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

我也是第一次从广告中得知,这居然是一个三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突然有点好奇如果手机淘宝打广告的话会说是几亿人在使用……)

而我竟然完美地避开了这三亿用户,各种群里没人发过让我去砍一刀的链接。(这也可能跟我长期屏蔽绝大多数群有关。)

所以当拼多多上市之后,出现“三亿人在用,十亿人在吐槽”的局面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对于长期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经常上的APP是知乎、豆瓣、小红书的人来说,拼多多简直是完美划分中国社会阶层的利器。

我们在拼多多上,发现了一个被忽略已久的、沉默的中国中低层消费群体。

拼多多刚上市的那几天,人们在拼多多上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超现实的宝藏。

那些消失了20年的、已经只能在偏远山区苟延残喘的山寨货、碰瓷品,居然借助这样一个大平台,再次入侵到中小城镇的家庭生活中去,并被冠以“消费升级”的堂皇名号。

500

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那个常常被我们嘲笑的邻国印度,在他们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厕所英雄》中讽刺了一把人们热衷穿山寨货的“消费升级”行为。

而我们呢?是让销售这种山寨货长达三年之久的网络平台在美国上了市,还险些就要吹捧它为“民族之光”。

500

即便外界口诛笔伐,我上拼多多溜达一圈,还是能看到大批“李鬼”在拼团销售中,业绩火爆。

感谢拼多多,治好了我多年的视力障碍,让我知道除了“回”字有四种写法之外,“三星”也有那么多种写法:

500

500

在vivi,vivk、VOTO的包围圈下,vivo瑟瑟发抖:

500

洗衣液类目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超熊和月亮之上:

写“假一赔十”也不在怕的,因为人家本来卖的就是“超熊”,不是超能,你眼神不好怪谁!

500

你以为这就是最骚的了吗?那是你还没见过起能、趈能和趏熊!32斤洗衣液才19.3了解一下!看完它们我觉得我已经不认识“超”和“能”这两个字了……

500

👇这个一定是“雕牌”的孪生兄弟吧,而且还是珍稀品种,我都是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个字念翢(zhōu)……

500

相比起来,“立日”这个品牌真是照顾了我等文盲的自尊心,终于会读了!

500

这些李鬼们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件的销量,让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的李逵们也自愧不如。

由此可见,十亿人吐槽的口水被坚固的阶级壁垒挡住,完全无法影响拼多多的目标客户群体继续消费的决心。

对于拼多多引发的争议,此前舆论有两个批判方向:

一是谴责纵容山寨货泛滥的平台,这个毋庸置疑,拼多多难辞其咎,不是用“拼多多才三岁大还是个孩子”这种借口就能掩饰过去的;

二是批评消费者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并进一步引申到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上。

第二点,我不能同意。

我今天,要为拼多多的用户说几句公道话。


我在前文中以戏谑的语气提到“超能”的孪生兄弟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隐形的优越感的,这也是我们嘲笑拼多多用户的心理基础。

在我们看来,分辨李逵和李鬼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那些明知道自己买的不是真的“超能”的用户,不是贪小便宜是什么?

但我想说一个被大家一直忽略的真相:很多人可能真的以为自己用优惠的价格买到了超能、蓝月亮、雕牌、三星、小米……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

我们以为分辨真假是人人都该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对大部分人来说,这道题超纲了。

年轻人眼中很多简单的不得了的骗局,例如电信欺诈、山寨品牌、保健品促销、民间老鼠会、莆田系医院等,很多中老年人和没有大学教育经历的人,并不能容易地分辨出来。

例如电信诈骗,之前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也上过当,还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被骗走大学学费而不幸死亡的案例,甚至连汤唯都被骗过20多万元。

500

有很多乡镇消费者,他们可能是在中央电视台等渠道知道了超能等品牌的名字,知道那是大品牌,但是可能以前他们一直没有在实体渠道看到过真的超能是什么样的,或者看到过,但是觉得价格过于昂贵而没有购买。

而这时候,拼多多出现了,将山寨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和与正品极其相似的包装堂而皇之地推送到了他们眼前,还加之以乡镇包邮到户的便利条件及“假一赔十”的正品承诺。

央视黄金时间段的广告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三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凭着对央视和大平台的信任,他们不会质疑为什么拼多多上的东西那么便宜,他们以为那正是网购带来的优势。

于是他们愉快地下了单,愉快地收到了与自己记忆中包装类似的“超熊”,获得了与正品相差较大但是他们根本无从对比的使用体验。

他们整体的购物体验,还是愉悦的。

你能说他们被骗是因为贪小便宜吗?

不,他们被骗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被骗了,他们以为自己花的钱会购买到他们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说到底,拼多多的三亿用户里,“知假买假”的人可能存在,但不会是大多数。

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过是可怜的受害者而已,且不自知。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即便是我,一个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多年工作经验、家里有好几位医务工作者的人,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被骗。

6月份因为得了耳廓软骨膜炎,之前从未在北京有就医经历的我,根本不知道用京医通这个APP可以在市内三甲医院挂号。

我在百度上搜了下耳鼻喉医院就去了所谓的“首大耳鼻喉医院”就诊,尽管我以为自己躲过百度的广告位就不会被莆田系医院骗,谁知道现在的莆田系医院无论从名称还是合作单位都已经半官方化,我在被安排做了CT等各种价格不菲的检查和让我交了一万的住院押金之后才意识到有问题。

为此我专门写过文章叙述了详细的经历,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再被骗。然而很多人的评论方向是很奇怪的,他们说对我很失望,看文章以为我很厉害很专业的,怎么还能被骗,看来还是我太蠢了之类的……

指路→我打了个耳洞,现在得手术保住耳朵

这种论调简直太熟悉了,“受害者有罪论”不仅在性侵案上大有市场,连凶杀案、诈骗案也是一样的。

8月1日,一名22岁的女孩在宁波慈溪一商场被一男子割喉,事件真相未明之时,女孩就被网络舆论大泼脏水,认为是她水性杨花导致的情感纠纷……

500

500

甚至还有人自以为幽默地在朋友圈开着👇的玩笑:

500

最应被谴责的凶手、强奸犯、骗子仿佛被人们遗忘了,人们只是冷漠地评价受害者太蠢、太骚、太爱贪小便宜,否则怎么就你倒霉了呢?

要求每个人在所有领域都是全知全能的专家,能识别一切猫腻,这样的要求实在太过苛刻,也不可能实现。

这大概也是在中国生活最累也最匪夷所思的现状一种,因为我们永远无法信任某个人或者某个平台的道德水平,所以我们与这个社会的每一次接触,都需要打起120万分的精力去防止自己上当受骗。

我们不敢轻易信任医生,所以我们一边依赖专家一边在百度上求医问药,生个病快变成半个专家;买个房要深入了解房产、税法等相关知识;养个孩子更是360行都得学个遍。

你一旦轻易付出你的信任,就可能在被骗之后还要被嘲笑。

我们总是能在银行大厅里看到公安局和银行张贴的各种防电信诈骗的提示,但是相对于这种针对潜在受害者的防范措施之外,我们更想看到的是,他们对犯罪团伙的种种行骗手法,有没有能够反制和预防的措施,能够在源头上打击和制止犯罪。

就像在这次全民diss拼多多的风潮里,我最想看到的不是大家嘲笑拼多多的用户,谴责拼多多这个平台,而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严厉查处那些给拼多多提供货源的工厂和经销商们。

如果不从源头上进行管控,一个拼多多倒下去又有何惧,多得是看到甜头想要分一杯羹的拼夕夕、饼多多等网购平台上线捞金。

前几天抖音上有个“20欧元可以在德国超市买那么多东西!”的视频火了,即使把1欧元=7.5RMB的汇率考虑进去,150元人民币如果能在国内超市里能买那么多东西也已经非常划算了。

500

500

500

针对这个视频,大家更多讨论的是国内的物价是不是比国外还高了的问题,但是我更想讨论的是消费者所处的大环境问题。


​视频里的UP主逛的是lidl是德国比较出名的平民超市,随便看看人家日用品的价格是这样的:

500G的奶粉3.45欧

500

500ml的洗洁精0.7欧

500

一提卫生纸2.15欧

500

一升的鲜牛奶0.68欧

500

一升非转基因食用油1.09欧

500

矿泉水1.5L装0.19欧

500

面粉2kg0.65欧

500

如果这些商品以这样低廉的价格出现在我国的超市和网购平台,估计很多人都会疑虑是假货而不敢轻易购买。

看看德国超市里的日用品价格,大家还会觉得拼多多上的东西便宜吗?

人家售卖的正品也可以达到那么便宜的价格,而我在淘宝上搜了一下,在网上能买到的品牌洗洁精500ml装的最便宜也要4.9,德国超市里卖的洗洁精换算下来虽然也要5.25。但是德国人均月收入2000多欧元,而我们人均月收入是2000多人民币,人家是我们的7.5倍收入。

也就是说,即使收入差距到了7.5倍,买一瓶最便宜的洗洁精,中德两国消费者花的钱却几乎相等。

500

所以嘲笑拼多多的用户想用一点点钱就完成消费升级梦想的人,其实比拼多多的用户更可笑。

因为他们默认了消费升级就要伴随着物价的飞涨,消费升级就该将低收入群体甩在身后,而且认为便宜就该无好货。

问题是,这样的“认为”,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

你我都是等待收割的韭菜,大可不必因此生出什么优越感来。

德国超市里三欧多就可以买到的奶粉,妈妈们可以放心冲给宝宝喝而不用担心会像三鹿奶粉那样将孩子喝成大头宝宝……

消费者不用修炼成火眼金睛,挨个学习辨认货物的真假,也可以安心购买廉价货物,这才是正常的消费环境,而我们现在的消费环境,相比太过畸形。

拼多多事件最大的启示,是我们的市场应该保证消费者对合法的购物渠道,有这样的信任:无论我花了多少钱,我都能买到非山寨非假冒质量信得过的商品。

不能因为我花的钱少,或者我文化水平低、信息闭塞,你就心安理得地钻空子把劣质商品以“扶贫”的名义低价倾销给我。

只有做到这点,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