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力量规模的三个不同版本。。。
关于中国核力量的规模,目前各方都是猜测。
其中,斯德哥尔魔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全球核力量报告评估中国核弹头270枚。
提供另两个说法仅供参考;
1,(以下具公开资料):
以核武器原料浓缩铀的产量来评估核弹数量;
兰州的气态扩散分离厂可以年产武器级浓缩铀既U-235计450公斤,
贺兰山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U-235浓缩铀计450公斤,
玉门增殖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钚Pu-239约300公斤,
包头增殖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钚pu-239约200公斤,
广原增殖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钚pu-239约200公斤,
从以上各基地的产量来看,1980年左右中国年可生产武器级浓缩铀u-235共900公斤,年可生产武器级Pu-239约700公斤。
按照当时世界各大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的通用材料量来算,一枚通用核武器需要用约15公斤U-235或者5公斤Pu-239,当时中国的年核武器生产量应该在150到200枚之间。
如果抛去其它反应堆消耗和试验用去的之外,每年实际生产最低数量的150枚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引进欧洲技术来改进核反应堆,同时也增加新技术材料的应用,也就是说,在应用新型材料后,每枚核武器的实际使用核材料大大减少。
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铀钚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够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如在新型核武器中应用锂、铍、氘、氚等材料后,可以只使用少量的铀和钚,就可得到很高的所需爆炸能量。因此,世界各主要核国家,都在极尽所能开发研制新型核武器材料,新型核武器的爆炸能量越来越高,而核武器的体积却越来越小。
按照中国核武器的储存年限以15年计(储存时间久了,武器级核材料因为自身的核衰变以及型号的逐渐落伍,国家将会对核材料进行回收重利用),中国现在有大约2200余枚核弹头或者核装置是可信的。
2,团中央网站公布的数据;
去年,在共青团中央的官方网站上首次出现这样的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总兵力10万人;洲际弹道导弹约200枚,中程弹道导弹约300枚;近程弹道导弹约1150枚;巡航导弹约3000枚。陆基导弹核弹头1200枚。
这样的表态彻底终结了外界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无端猜测,也显示中国的自信和保卫自己的决心。
在这200枚洲际导弹数量里面,大部分依然是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A和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它是中国第一种能覆盖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该系列最新的东风-5B则使用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将单弹头换成4到6枚分导式多弹头,总爆炸当量达到500万吨TNT当量,加注固体燃料后,存储在发射井内可数年不用管,反应时间也比液体发动机大大缩短。
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虽然不及东风31和东风41导弹先进,但是弹头威力大,如果需要,可在4个分导弹头内加一个诱饵弹增大突防概率,只要有一枚弹头躲过拦截,就能摧毁纽约市那样的巨型城市。
东风-31和东风-31A导弹是中国第一种公路机动发射洲际导弹,射程11200公里左右,由于发射载具的限制,只能携带3枚弹头或2枚弹头加1个诱饵弹。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10年开始进入战备值班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动力,10枚分导式多弹头设置,威力达到550万吨TNT当量,射程创纪录的达到了14000公里,不仅是中国目前射程最远的战略导弹,也是全世界目前射程最远的核导弹,美国将东风-41导弹称为中国版的“白杨M”导弹。
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目前使用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只有民兵 III型一个型号,该弹采用地下发射井发射,射程达到13000公里,每枚民兵3型导弹设计可携带3个弹头,但按照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要求,这些民兵3型洲际导弹每枚导弹仅仅配备1枚核弹头。公开数据显示,民兵3型约有450枚正在服役,从导弹数量上,美国以前是中国的5倍,现在依然是中国的2倍多,在分导弹头数量上,中国以接近1200枚分导弹头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