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前浪:美国人的秘密

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全世界。

                                ——笛卡尔

500

楔子

拉登报复美国,首选纽约,并非巧合,此处乃美利坚发迹之地,亦是美国文明高度浓缩之所在。

今日纽约,疫情泛滥,其严重程度,为美国50州之冠。州长科莫,棱角分明,因大骂川普,竟成一时网红。纽约公民,民风强悍,持枪抗议隔离,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大有踏平白宫之势。

理解纽约,也就理解了美国。

纽约发源于一个以曼哈顿为中心的殖民地,这块殖民地,最初由几个荷兰猛人开拓,英国人接盘后,因为种种原因,将那段隐秘历史一手抹去。

今天,血钻为大家再现的,就是荷兰猛人创造纽约的故事,亦可称之为——纽约前浪。

500

500

大冒险家

1558年11月,伊丽莎白继承英国王位,史称伊丽莎白一世。

这位不世出的大女主,终身未婚,勤勉为政,英明神武,纵横捭阖,气吞山河,用她那圣洁的纤纤玉手,将英国这头大笨牛,嘘赶上欧洲霸主的宝座,文治武功一时无两。

文治方面,大才子莎士比亚,用一出出精妙绝伦的戏剧,让英语文学闪耀于世界之巅;武功方面,英国海军在女王引领下,于1588年一举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震惊世界。

500

伊丽莎白一世

风水轮流转。

1603年,女王逝世,举国痛哭,更兼金融危机来袭,英伦三岛,一片哀鸿。为重振帝国荣光,英国大寡头莫斯科公司,经董事会商议,决定重启海上探险,寻找去往中国的北方通道。

为完成关乎国运的大冒险,他们相中了一个人——亨利·哈德逊。

哈德逊自幼痴迷航海,是个经验老到的海员。莫斯科公司找到他时,他已40多岁,两鬓斑白,壮心不已,一颗虎胆,顾盼自雄。

1607年4月,哈德逊带着小儿子,率领一支船队,在春日微寒的阳光下启程。第一次航行,他们穿过浓雾,划破坚冰,走到了北纬80度以北,距离北极只有600英里的地方。

苦寒之下,哈德逊和船员靠吃海豹和熊维持生命,还得对抗来势汹汹的冰风暴,以及从船的龙骨下若隐若现的巨鲸。历尽艰险,生死看淡,哈德逊轻描淡写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现在我能确定,此路不通。

归航后,莫斯科公司并未苛责哈德逊。

在17世纪,世事艰难,企业家和船长都明白,将一条错误道路从名单中勾掉,就是一种进步。更何况,哈德逊并非全然无功而返,他的报告中,提到了一个鲸鱼群出没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该处掀起捕鲸热潮。

莫斯科公司董事召开会议,咬定牙关,一致决定,再次跟哈德逊签约,继续探险。

500

哈德逊

1608年4月,哈德逊带领14名船员再次出发,这一次,他按照董事会的决议,选择向东北走。走啊走啊走,哈德逊忍不住骂道,又他妈到处是冰!原来,哈德逊来到了今天的新地岛,也就是俄罗斯的北极地区。

此刻,哈德逊抛弃了公司指令,改往西北方向走,直接绕道,穿越大西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荒凉世界。面对眼前的陌生,船员们怂了,发生哗变,要求返航。哈德逊孤掌难鸣,只好返回伦敦。

经过两次碰壁,哈德逊却依旧斗志昂扬。

在他脑海中,有三条路线,其中两条已被排除,他深信第三条路线,必然不会让他失望。与此同时,他收到老友史密斯的来信,这个史密斯,也是位不要命的冒险家,他曾于1607年,在北美弗吉尼亚建立起第一个永久性的欧洲殖民地。史密斯的来信,让哈德逊信心倍增,他认为弗吉尼亚北面某处的海会流向中国。

这边厢哈德逊斗志高涨,那边厢莫斯科公司却哑火了,经过两次耗资巨大的航行,他们没了耐心,决定放弃哈德逊,把他给“炒”了。

那是个艳阳高照的夏日午后,无声崩溃的中年人哈德逊意兴阑珊地走出莫斯科公司大楼,在他看来,自己的冒险生涯马上就要画上句点了。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哈德逊刚走出大楼,一位彬彬有礼、笑容可掬的老绅士就上前搭讪,此人自称梅特伦,是荷兰驻伦敦领事,想聘请哈德逊,为荷兰的西印度公司效力,继续海上探险。

喜欢在商场娃娃机前“抓娃娃”的朋友都懂得,抓娃娃是讲概率的,如果前面一个人,在一个娃娃机上,抓了许多次都没抓中,那么,你排在他后面继续抓,抓中的几率就会相对比较大。

荷兰人想必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哈德逊的第三次航海,为他们抓出了一个“金娃娃”——曼哈顿岛,也就是纽约的前身。

500

梦幻之地

哈德逊第三次航行由荷兰资助,自有其时代根基,在17世纪,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日落西山,被英国和荷兰取代。

英荷两国双峰并峙,成为拓展人类文明的急先锋。

当时的英国,正游走在百年宗教战争的边缘,一顶顶皇冠,一颗颗人头,眼看就要满地乱滚。荷兰则不然,国内七省,团结一致,信奉宽容,整个17世纪,荷兰本土,成了笛卡尔、洛克等天才的乐园。

荷兰人没有英伦贵族的臭架子,他们的信条是,如果你卖力工作,头脑精明,你自然会出人头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干就完了。

许多荷兰暴发户,白手起家后,向落魄贵族购买头衔,摇身一变,俨然世家。这种行径,在当时颇受标榜。因为,这是实力的象征,能力的证明。

1782年,约翰·亚当斯说,美国人的气质,与其说来自英国,不如说传承自荷兰。

500

17世纪荷兰贵族

老炮哈德逊,在新东家支持下,重整装备,于1609年扬帆起航,按史密斯的建议,横插北美,直接干到了弗吉尼亚。

突然之间,哈德逊想起来,自己的老板是荷兰人,而此地是英国的地盘。于是他猛转头,向南边走,在抵达哈特拉斯岛后,又鬼使神差地向北航行。

8月28日,哈德逊进入特拉华湾,成为第一个发现此处的欧洲人。船只刚进湾道,船员惊恐发现,此处多险滩,绝非通往中国的航道。

不得已,哈德逊继续北上,晨雾迷蒙,巨浪汹涌,残阳如血,历尽几多艰险,他们停泊在一个钩状的地点。此处有三条河流,悬崖峭壁拔地而起,鱼群穿梭而过,几个身着兽皮的人走过来,将玉米面包和青烟叶递到他们手里。

一切有如梦幻。

500

17世纪荷兰船只

哈德逊落脚的地方,其实就是现在的纽约港外围,这个将载入史册、影响人类文明的大发现,当时只道是寻常,哈德逊依旧没找到通往中国的水路,跟当地印第安人礼尚往来了一番,就准备归航。

回到伦敦,哈德逊痴心不改,怀揣着文艺复兴的旧梦,一心要去中国,他忽悠了几个暴发户贵族,再再再次出发。

这一次,他有去无回。

船只将要驶入一个被称作“狂暴湍流”(现在这个地方叫做“哈德逊海峡”)的地方时,船员哗变,将哈德逊和他的小儿子五花大绑,丢弃到一个小船上,让他们在满是浮冰的大海里自生自灭。

死神来了。

哈德逊一生的雄心壮志瞬间崩塌。

发现纽约的人已死,纽约的故事却才刚开始。

500

24美元买下曼哈顿

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出了一个“黑暗森林法则”,该法则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某个文明被发现,就必然遭到其他文明的打击。

北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在北美洲被发现后的几个世纪,被文明或不文明的手段灭绝殆尽,而曼哈顿岛发生的事情,不过是浪花一朵。

印第安人有许多部落,各自为战,矛盾颇多。荷兰西印度公司再三指示北美殖民地总督威廉,谨慎行事,万万不可卷入印第安人之间的争执。

谁料,威廉天高皇帝远,把公司的话当耳旁风。在印第安人的争斗中,他与马希坎人联盟,杯葛莫霍克人,结果遭到后者血腥报复。

幽深丛林中,荷兰士兵遇袭,箭雨狂洒,尸体横陈。一个叫泰门的荷兰人尤其不走运,被莫霍克人活生生烤了吃。

500

印第安人伏击侵略者

西印度公司很快炒了莽夫威廉的鱿鱼。

继任者名为米努伊特,是个有文化的流氓,他上任伊始,便开始地理勘探,发现在自己治下的坚果岛对岸,有一座散发着香气的岛屿——曼哈顿岛。该岛风水绝佳,土地肥沃,林木葱笼,淡水溪流,蜿蜒曲折,还是海湾的入口。

如何把这座岛搞到手,成了米努伊特日思夜想的事。

面对有勇无谋、正直愚蠢的印第安人,米努伊特在谈判中,口蜜腹剑,一通恭维,把印第安人夸得无地自容。然后试探性地提起,可否出一笔钱,买下曼哈顿岛。印第安人酋长听罢,一脸严肃,转头跟族人喧了几句,然后报出一个脑洞大开的价格:6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的24美元)。

纽约,世界贸易的中心,美国文明的心脏,最初竟然是荷兰人以24美元的价格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来的。若不是白纸黑字,证据确凿,史书明载,谁又能想象得到?

事实上,印第安人根本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概念,他们把土地交易视作两个群体之间的联盟,他们得到的,也不是60荷兰盾,而是相当于60荷兰盾的货品,以及“后续服务”。

更重要的是,在印第安人看来,把曼哈顿岛“卖”给荷兰人,仅仅意味着允许荷兰人与自己一起在曼哈顿岛上生活和共存,不但如此,荷兰人还得时不时地“意思意思”,逢年过节搞点好吃的好玩的。而在荷兰人看来,既然印第安人将曼哈顿岛卖出,理当应该搬离此岛,移居别处。

不同文明间的认知差异,往往会导致腥风血雨。

500

妓女和海盗

随着荷兰人在曼哈顿建立据点,一波又一波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此处。

这些人大多不是善茬。

曼哈顿远离文明,社会结构松散,没有真正的法律体系,简直就是走私的乐园,犯罪的天堂,三教九流的藏污纳垢之地。

当时有份法律文件,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件。

35岁的移民皮尔,黄昏时和妻子散步,他怀里抱着孩子,妻子拿着枪,皮尔的朋友海曼,跟他们肩并肩走在一起。

经过磨坊时,一个哨兵冲他们喊道,来者何人?

皮尔回答,一个朋友。海曼主动向哨兵打招呼,晚上好,尊敬的大人。哨兵无礼地回了一句,小贩,你想干什么?海曼反击道,让你给我舔菊。

就这样,海曼跟哨兵双双拔剑,打成一团,直到后者的手臂和大腿被刺穿。

像这样毫无来由的斗殴,每一天都在曼哈顿上演。

当时,曼哈顿岛上有一对臭名昭著的夫妻,堪称男盗女娼的典范。

500

 17世纪妓女

女子名叫格里耶,原本是阿姆斯特丹的女招待,性情放荡,跟一个公爵私奔,来到曼哈顿。后来,这个公爵因卷入纠纷,撇下格里耶跑路了。格里耶遂在曼哈顿扎根,经营皮肉生意,并当众宣布,以前我是贵族的妓女,现在我要当平民的妓女。

男子名叫安东尼,肤色黝黑,人称“土耳其恶霸”,是一名来自摩洛哥的海盗。来到曼哈顿后,他最爱干的事,就是手持猎枪,喝得醉醺醺,满口污言秽语,在村子里暴走。安东尼多次被指控盗窃。

强盗安东尼与妓女格里耶一见钟情,妓女决心陪伴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两人结婚后,格里耶依旧经营皮肉生意,生了许多孩子,面貌肤色各异。

这对如狼似虎的宝贝夫妻在曼哈顿人尽皆知,名声很坏,但关键是,在各怀绝技的曼哈顿移民里,他们并不算特别出格。

1640年,荷兰的曼哈顿殖民地一片乌烟瘴气。

粗糙的汉子们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他们从小艇上蹦下来,脖子上挂着钱包,钱包里当啷着硬币,他们雄心勃勃,拉开架势,要在这个无法无天之地走私、打架、喝酒、嫖妓、搞搞新意思。

至尊宝之所以成为孙悟空转世,是因为紫霞仙子在他的脚底板点了三颗痣,而曼哈顿之所以成为纽约的前身,是因为有个年轻人将当时最先进的人类文明移植到了这个操蛋的海岛。

这个年轻人叫:阿德里安·范·德·邓克。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叫他邓克。


 500

高级知识分子

邓克是荷兰莱顿大学毕业生。

现在听来,莱顿大学平平无奇。但在17世纪,它却是全球最牛逼的学府,堪比现在的牛津剑桥哈佛。它的牛逼之处在哪儿呢?

两个字:宽容。

在偏见盛行的17世纪,全欧洲的科学家和作家,都跑到莱顿出版他们的著作,这里印刷低廉,技术高超,且不受权威限制。据估算,在整个17世纪,世界上出版的全部书籍,有一半出自荷兰。

欧洲各地的顶级学者,受到莱顿大学宽容氛围的吸引,纷纷来此任教。莱顿大学知道这些天才闲着没事,就爱喝几杯,于是免除他们饮酒税,每年向他们供应40加仑的红酒,每月供应半桶啤酒。

笛卡尔在莱顿大学,咂着美酒,说了句:我思故我在。他的《方法论》于1637年出版,预兆着个人时代的来临。

500

笛卡尔

邓克与笛卡尔是同时期校友,专攻法律,三年寒暑,崭露头角,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法学家。这位天之骄子不走寻常路,拒绝了国家分配的工作,从一个宣传册子上得知,在一个新大陆的殖民地上,正急需法律人才。

邓克递上了自己的简历。

曼哈顿殖民当局正愁无人可用,看见邓克的履历两眼放光,很快就给了他一个“Schout”的职位。这个职位相当于警长和公诉人,负责追捕不法之徒,并向他们提出诉讼。

1641年5月,邓克登上了开往曼哈顿的“橡树号”。

这个高级知识分子,踏上蛮荒之地,胸佩镀银十字剑,肩披金星三色带,头戴插羽乌黑帽,大步流星地走在曼哈顿。

所有的人都看呆了,包括农夫、铁匠、面包师、酒鬼、流氓、妓女,他们面前这个衣着光鲜的人,是17世纪欧洲教育的顶级成果,是数百年法律体系的终极武器,是伽利略、笛卡尔的同门师兄弟。

他即将成为这片土地的治安官。

500

屠杀印第安人

1641年6月,曼哈顿岛。

年过花甲的修车工克拉斯,看到一个印第安人站在他家门口,肩上搭着一些皮草。印第安人说,想跟他做交易,交换一些布料。

克拉斯听罢,将印第安人请进屋,给他倒了杯水。当克拉斯附身开箱时,印第安人抽出利斧,砍下了老头的脑袋,然后扬长而去。

事出有因。

15年前,也就是米努伊特刚买下曼哈顿岛时,一群印第安人被欧洲人狙杀,只有一个12岁男孩幸免于难。多年过去,随着欧洲移民的增加,男孩心中的复仇火苗越烧越旺,终于控制不住,动了杀机。

总督基夫特,为人凶悍,大权独揽,听闻噩耗,不怒反笑。

终于有借口将那些印第安原住民斩草除根了!

基夫特制定计划,集结士兵,展开屠杀。一个叫弗里斯的移民,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这桩惨剧,并于数年后,匿名出版。

日记中写道,士兵把印第安婴儿从他们的母亲胸前扯走,然后当着他们父母的面,将孩子大卸八块,再将尸体抛入熊熊烈火。有些孩子被扔进河里,当父母去营救他们时,士兵们阻止他们上岸,让孩子和父母全部溺死。

500

射杀印第安人

基夫特逞凶之后,印第安部落结成联盟,目标只有一个:屠杀欧洲人。他们砍死牲畜,焚烧庄稼,掳走妇女儿童,杀死任何长着白色脸孔的男人。

邓克没写日记,他给荷兰当局写了一封请愿书,直接把基夫特搞下台。

邓克的目标,是帮助曼哈顿建立一个司法体系,以及为社区居民谋求各种福利和权利,更有甚者,他还想帮助印第安人,让他们融入文明。基夫特的暴行,让邓克瞠目结舌,他的高傲和正直,不允许他无动于衷。

1644年10月28日,邓克写下请愿书,字字泣血,句句情真,炮轰总督基夫特,称其嚣张跋扈,专断独裁,挑起事端,草菅人命。请求当局换马,重选新总督,以安人心。

荷兰当局收到信,异常重视,西印度公司召开董事会,开始物色新总督。

500

跛豪

1644年3月,一个荷兰壮汉,站在西印度公司护卫舰上,指挥300名士兵,攻打一座西班牙占领的海岛。

壮汉名叫彼得,是牧师之子,他肥头大耳,目露凶光。抵达海滩后,彼得派人挖好战壕,架起一门大炮,向堡垒猛轰。他之前得到情报,这座堡垒防守虚弱,毫无还击能力。

谁料,情报有误,堡垒里新增大量驻军,数十门大炮齐发,把彼得的队伍轰得七荤八素。彼得着实了得,面对密集炮火,只身一人,扛起荷兰旗帜,纵身跳到防御墙上,迎空挥舞。一颗弹丸袭来,他的右腿被直接打断,在失去意识之前,他仍声嘶力竭,大叫攻城。

500

17世纪战舰

彼得接受了截肢手术,没打麻药。

他坐在椅子上,被两个人按住肩膀,医生用一把剃刀,将烂肉切下,直至看到骨头,再用刀背反复刮抹骨膜,最后用一把锋利的锯子,将骨头活活锯断。

截肢手术完成后,壮汉彼得给西印度公司的大老板去了封信,信里轻描淡写地写道,一颗狗日的西班牙炮弹废了我的右腿,这有点碍事。

壮汉彼得,人如猛虎,胆似熊罴。

西印度公司的大Boss正愁找不到曼哈顿总督的合适人选,收到彼得的信后,一拍大腿,曼哈顿话事人,非他莫属!

1647年5月11日,一艘大船停靠在曼哈顿,欢庆的鞭炮声在岸边响起。

大才子邓克首当其冲,站在欢迎队伍的前端,迎接新总督。只见一个敦实矮壮的人向他们走来,此人腰间配了把长剑,胸甲森森,目光残忍,走路一扭一拐。当他走近人群,人们终于看到,这家伙少了一条肉腿,多了一只木腿。

邓克、彼得,一文一武,注定要一起书写曼哈顿传奇。

当时的曼哈顿殖民地附近,有许多英国殖民地,可谓虎狼环伺。彼得成为扛把子后,与四个边界地区的话事人齐聚波士顿,缔结条约,维持了多年和平。

在这段岁月,曼哈顿逐渐崛起为北美航运枢纽,邓克组建了九人委员会,将先进的法制和文明在蛮荒之岛发扬光大,为日后纽约的诞生打好了底子。

500

荷兰战舰

令人唏嘘的是,邓克和彼得,最后闹掰了。

彼得手握权柄,恩威并施,将曼哈顿管得铁桶一般,但与此同时,他也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威权统治下,得到逐步提升。而邓克则崇尚民治,曾用九人委员会的名义,将彼得的决议驳回。

两人因理念不同,最后势同水火。

邓克故技重施,用他那笔端常带感情的文才,给荷兰总部写了封陈情书,控诉彼得的专权。荷兰当局收到信,不敢怠慢,发布命令,让彼得回国述职。

这场路线之争,还没开始就要落幕,因为:

英国人打过来了。

500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英国猛人。

他少年时体格强壮,武艺非凡,推崇男子汉气概,同时笃信实用的清教主义,后因批判国王声名鹊起。英国内战爆发,克伦威尔执掌将印,擅长鼓舞士气。随着查理一世人头落地,克伦威尔被加冕为护国公,文成武德,一统英伦。

克伦威尔登上大位,便提高税收,下令建造军舰,自此,英国新型海军从无到有,全赖此人之铁腕。他输出清教运动,誓要让欧洲大陆的君王全都人头落地。

在这些如狼似虎的雄才大略之外,克伦威尔还树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将荷兰人赶出曼哈顿岛。

500

克伦威尔

1652年夏,英荷双方舰队,在多佛海峡不期而遇,荷兰将领特罗普拒绝降半旗来承认英国的主权。话不投机半句多,42艘荷兰武装大船与12艘载有重武器的英国军舰互相开炮,从下午4点轰到晚上9点。

火炮的发射惨无人道,一个英国船上的记者记录道:被击中的船只剧烈爆炸后,只剩残骸漂浮在水面,船只的桅杆和索具上沾满脑浆、头发和头骨碎片。

在这个节骨眼,荷兰当局收回了对“独腿大王”彼得的罢免,同时向英国宣战。自此,英荷两国海战贯穿整个17世纪,影响改变了北美殖民地的风貌。

炮弹炸碎了美梦。

当时身在荷兰的邓克,怀着破碎心情,又写了一封请愿书,决定不再接受任何政府公职,只愿当一名普通居民,回到他倾注半生激情的曼哈顿岛,了此余生。

1654年6月,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签署协议,英国获得英吉利海峡控制权。

北美情势未变。

500

纽约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登上王位。

一个叫乔治·唐宁的人登上时代舞台。

唐宁是个19岁少年,野心勃勃,表情冷酷。克伦威尔当权时,他对王室最强硬,曾大力追捕斯图亚特家族的子女。如今,皇室复辟,唐宁调转枪口,豪赌一把,壮着胆子投靠新国王,并设计逮捕了自己的三个朋友当作投名状。

唐宁的无耻行径,得到了国王查理二世的赏识,任命他为驻荷兰大使,还受封爵位。现在伦敦的唐宁街,英国首相的官邸所在,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成为驻荷兰大使后,唐宁盯上了曼哈顿这个宝地,准备搞搞震。

500

查理二世

唐宁这货有个表弟,名叫温斯洛普,是马萨诸塞的总督,曾拜访曼哈顿,受到彼得的招待,借此机会,他偷摸着画下曼哈顿的防御工事地图,以备来日之需。

两兄弟一番计议,决定虎口拔牙,搞到曼哈顿。

1661年6月,唐宁长袖善舞地出现在荷兰议会前,红口白牙,宣扬和平,说什么世界这么大,足够我们两国做生意了。在与荷兰签下和平协议后,他转头就回到伦敦,施展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国王查理攻打荷兰,拿下曼哈顿。

查理有点举棋不定,他的28岁兄弟约克公爵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个约克公爵,一生戎马,酷爱打猎,富有侵略性,被称作男人中的男人。

约克公爵支持唐宁的计划,并催促他的国王哥哥签署了命令。

兵贵神速。

当曼哈顿扛把子彼得听到英国人要来侵略的小道消息后,询问了荷兰总部,结果荷兰人上了唐宁的当,说这些都是谣传,英国人跟我们好着呢,不会来侵略。

就这样,彼得放松了警惕,按照计划出游,等他回到曼哈顿岛时,已经兵临城下,英国的炮艇就停泊在下游港口的入口处。

500

英国打了荷兰一个措手不及。

更绝的是,曼哈顿的许多居民,纷纷倒戈,以此报复荷兰西印度公司对他们的严酷统治。其中带头的,就是那个开纽约风气之先的妓女格里耶,以及他的海盗丈夫安东尼。这对当年的男盗女娼,如今已然是曼哈顿新贵族,他们的四个女儿,嫁给了四个牛逼多金的商人,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势力。

敌我实力悬殊,彼得踏上城楼,遥望海面,凝视着几十门向他瞄准的大炮。此时此刻,他能指挥得动的士兵,就剩下一名炮手,等着他下令点火放炮。

彼得怒发冲冠,钢牙咬碎,准备以身殉国,下令点火。

千钧一发之际,两名牧师赶来,对他一通规劝,说大王你不怕死,但百姓何辜,炮弹一发,血流成河,诺大个曼哈顿,就成了废墟。

17世纪的战争中,有条不成文规定,一旦被包围的堡垒开炮,攻击它的敌军就可以肆意烧杀抢掠,而不受道德良心的谴责。

彼得跛着脚,倒退几步,险些跌倒,长叹唏嘘,英雄迟暮,钦点六名亲信,与英国人商讨投降事宜。

堡垒之外,人群荡漾,海港生风,英国旗帜飘然而上,英国指挥官宣布,以赞助人约克公爵(Duke of York)的名字,重新命名这座城市。

纽约(New York City)诞生。

后话

历史由成功者书写。

英国人没有将荷兰殖民地的相关记录,载入美国早期历史。

曼哈顿扛把子彼得在余生,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农场主,被当地人称作“将军”。他死于1672年,享年62岁,身份是纽约人。

邓克在晚年,写了本畅销书,介绍纽约风土人情,一时间洛阳纸贵,流行最广的说法,是这里多元化的人口构成,以及大把的出人头地的机会。英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纷涌而来。

美国最著名的殖民地世家,包括罗斯福家族、范布伦家族、范德比尔特家族,其祖先都可追溯到荷兰曼哈顿时期。

历史漫漫,漾过今天。

血钻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近期关于前浪后浪的探讨,想说得很多,说出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索性便用一个关于纽约的故事来承载。

窃以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后浪”,要想对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一点点了解,不但得懂得你的前浪,还得知道前浪的前浪的前浪……

公元2020年,许多中国的80后90后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改变了,与从前的岁月静好彻底割裂开来。真相是,一代人生在相对安稳的时代,便以为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其实只是侥幸。

因为,在你尚不了解的许多时代,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动荡和战火中度过。

END

本文作者:哲空空,血钻故事研究员。重点研究方向:东亚,北美。

部分参考文献: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传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金时代:英国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专注于硬派历史故事,伴你立足中华,勇闯世界。转载授权请联系“血钻故事”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