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解毒(七):替实 - alternative reality
Alternative reality 是英语中的一个“双层词汇”。如果你使用维基百科或一般的英语大辞典,一般的解释是:
alternative reality是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的同义词,一般指虚构作品中作为背景设定的世界观。
这一看,这就是类似“漫威宇宙”的东西,是漫画迷、小说迷的概念。然而,alternative reality还有一个非常严肃的含义。在现代意识形态工程学中,alternative reality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一般不见于大众媒体,也少有人在通俗作品中提及。中文里面,没有统一的翻译。我将其翻译为“替实”。
alternative reality是什么意思?alternative表示“另一个”、“不同于当前的,替代的”的意思。举例来说,饭堂里一直只提供一个套餐,有一天,饭堂挂出一个告示,说今天起我们开始卖另一个套餐,这就是“alternative”。又比如,除了汽油,使用别的能源作为动力,就是“alternative energy”。
alternative 的词根是alter。alter和change类似,表示(主动)改变、改动某个对象。这种改动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改动的动机必然是为了有“另一个”,“不同于当前的”对象。
具体到现代意识形态工程中,alternative reality是一种“替代的真实”。通过媒体、教育、政治、学术等工具,灌输、影响大众认知,让大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发生偏差,使得他们认知的“真实”,不再是“原来的真实”(the (original) reality)。
举例来说,一个国家的某部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被叛乱政权割据,而外国政权支持叛乱分子,造成长期分隔状态。这时候,媒体以不同的方式渲染这段历史和现状,就会导致大众对其认知不同。比如,如果某些媒体长期对自己国家的民众宣扬有利于叛乱政权的叙事,压制另一方的叙事,就会造成自己国家民众对这段历史和现状看法偏离原来的真实情况。当这些叙事和民众生活、思想其他方面牢牢结合,盘根错节,无法改变之后,就形成了“替代的真实”。即便他们接触到了原来的真实情况,也无法接受,不愿接受,乃至出现仇视、憎恨持不同观点人的心理。
在是否存在“原来的真实”这一点上,欧美的意识形态工程学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存在“原来的真实”,即绝对的真实。而另一派主张没有“原来的真实”,一切“真实”都是认知被外界影响的结果。显然,一派是偏向唯物主义,另一派偏向唯心主义。西欧的媒体偏向于前者,而美加澳等殖民地国家的媒体则偏向后者。
“替代的真实”,我简称其为“替实”,是意识形态工程中对大众认知进行重塑的必然产物。西方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媒体都在或有意或无意地对民众进行“真实替代”,把一种“真实”,替代为另一种“真实”。而西方绝大多数民众在强大的媒体、教育洗脑面前,难以有效自主寻找真实,只能被动接受其中一种,如同投票给政党一样,只能从几个之中选一个。
这也恰恰是西方政府和媒体要达到的目的。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捆绑销售”。这是因为“替实”要达成“平行宇宙”的效果,就必须是一个设定无比齐全的“大礼包”。这就和多党制选举的候选人一样,每个人都必须有一成套的主张。而你只能选择完全接受,或完全不接受。党派政治将政治观点、方案“打包出售”,和媒体将“替代真实”打包出售,都是减少民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将人的绝对是非观瓦解为做一道多项选择题。久而久之,大众在任何议题上都会习惯性地站队、极化、对战,互不信任,族群分化,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践踏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应该如何解决。
这次的疫情中,就能够看到这种“替实”操弄社会的后遗症。所有的民众都只会从自己信任的某个媒体中获取信息,盲目相信。然后相信不同渠道、持不同立场的人相互挞伐,互不信任,都认为对方是为了某些私下利益而兜售谎言。结果就是全社会白白错失了实事求是研究疫情,取得共识的机会。“替实”分裂了欧美社会,让一切事情政治化、党派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而直到现在,这套机制仍然在顽固地运作。各种“替代的真实”仍然在毒害欧美乃至多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