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对三位君主的评价谈起
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孙权: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看看称呼,曹操成为太祖,刘备称为先主,而孙十万直呼其名。且实际上,在三国志先主传,对刘备不乏溢美之词。同时,在三国志及其注解之中,对曹操暴虐,残忍,奸滑的一面,也毫不讳言。在曹操的本纪里面就记载了曹操屠戮徐州,手下曹仁屠戮宛城两次屠城记录,注解里面引用的《曹瞒传》也可以作为参考。从孙权的传记来看,除了全传直呼其名,对其评价,我感觉是在看三国演义的曹操。相反对于刘备,则不乏溢美之词,评价也算公正。大体上比三国演义稍微偏正常点。
所以同志们啊,虽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可不能简单把三国演义反过来读,就当正史啊。也不能读了几篇易中天品三国,读了几篇网文就当正史啊,那跟读了几篇《武汉日记》就以为很了解武汉疫情有什么区别。而且,历史上对刘备的评价也不像今天那样踩啊。
最后附上对刘备的评价,历来都不低。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曹操:①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有袁绍、袁术、孙策、刘表、刘璋、马腾等大军阀) ②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③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①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王勃: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辛弃疾: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现代键盘侠:刘备就是一伪君子,瘟神,小人。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黑曹操,是因为已有历史资料证明,他确实有心狠手辣,残忍暴虐的一面。黑孙权,是因为他的常凯申行为,以及他称帝后的一系列昏招,搞得吴地沸反连天,以及他晚年猜忌多疑,害死陆逊的举动。黑刘备,那就基本上是泼脏水行为了,我个人甚至觉得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阴谋。
也别说什么是《三国演义》黑曹操太过了,所以要黑刘备。我无话可说,只有一个要求麻烦你们去看《三国志》《汉晋春秋》好吗。三国演义好歹也是有70%的三国志基础,别把它当完全虚构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