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的利与弊
3月5日教育部发布教学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全文一共3426个字,其中"就业"出现69次,可见稳就业是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第(十一)条指出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扩大今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规模,主要由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向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招生,向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和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专业倾斜。
因为此次疫情相对于SARS时期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教育部直接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分方向做好专升本和研究生扩招工作,笔者查询了2003年教育部文件,发现当时有关研究生录取和就业指导的文件中都没知明确要求扩招。可见非常时期需要更具效力的文件才能做好稳就业的工作。
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就在不断扩大。其中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有四次:
第一次2000年应对1998~1999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增幅39.27%
第二次2004年应对2003年的非典疫情,增幅为21.23%
第三次2009年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增幅为14.46%
第四次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纳入统考,增幅20.85%。
本次研究生扩招规模应该在10%~15%左右,那么扩招之下是到底有何好处呢?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发现1929~1957年教育程度的提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纯收益为495亿美元,约占同期经济增长总额1520亿美元的33%(1961)【这里面并不是单独计算高等教育】 我国的学者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后对我国部分省区进行测量计算得出结果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大致都在2%附近。
虽然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没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回报率高,但是从扩招总效应来看,扩招规模提高1%,区域宏观经济增加0.049%,高校毕业生规模每扩大1%,GDP将提升0.158%。 扩招也促进了创业的产生,每扩招一个单位,创业增加创业活动的发生增加2.4%,扩招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均对创业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表明扩招通过增加创业、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居高不下的国民失业率。
在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深入之时,通过扩大招收学生规模并收取学生费用,拉动一部分消费,因为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大部分有相应经济能力的家庭一定会支持自己的孩子继续深造,以此积累之后在社会工作中的竞争的学历资本,以及因为学历提升整个家庭所获的的精神上的成就。
但是扩招背后的弊端也吸引了不少政策研究者的关注。
1、经济方面,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人才外流,扩招的正向作用弱
1999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外延规模显著增加了东部经济的增长,不少东部省市在此次扩招中享受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高素质劳动力的输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效应。而高等教育扩张的内涵质量效应则显著地阻碍了中部经济的增长,"中部塌陷"现象。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扩招的作用不明显,说明了很大程度上西部地区在此次教育扩招中扮演了资源输出地的角色,然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输出的回报并不高。
2、社会方面,扩招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高校扩招政策和收费只是为富裕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政策的目标是使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是大部分扩招的研究生专业都是专业硕士。这类高等教育学费虽然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一年几十万的学费已经很低了,但是高等教育学费在美国是人均年收入11.8%,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是我国人均年收入的68%-170%,超过50%以上的家庭收入。所以现实情况下大多数的青年人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这里面缺失对教育市场的购买力分析,也缺乏社会公平性的考虑。
3、高校方面,高校培养能力承压,教育质量下滑。
目前在每年扩招的情况下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社会上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生源的综合素质水平整体下降。在此基础上,高校盲目扩招,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和管理水平跟不上高等教育快速增长的需求,师生比严重超标,又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接受教育的深浅程度,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降,影响其就业。
目前我国大学排名缺乏公信力,文凭在劳动力市场的区分也不大,用人单位很难通过学校、文凭等区分相同学历毕业生真实能力的高低,只能到更高一个档次的学历中进行选择或降低薪酬水平,以此更快的从应聘者队伍中择优录取。在与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竞争中,本科生优势不明显,难以在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这使得我国现阶段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
每个政策的出台都像一把双刃剑,是利是弊还是需要时间这把尺子去衡量,在顾及整体大局的同时,需要做好整个社会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工作,也希望那些借此机会成功上岸的学子,能够珍惜这次机会,在国家需要的重点领域有所成就回报社会,成为二三年后国家再次腾飞的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彧.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经济效应与创业效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候玉娜.教育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扩张冲击的视角[J].教育学报,2017,13(6):49-59.
[3]彭清华.高校扩招的经济社会贡献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1.
[4]黄萍,庾光荣.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决策过程管理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3,278(2):154-159.
[5]陈玉玲.影响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史上三次飞跃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19(2):73-79.
[6]周晓璐,黄静芳.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价值目标分析的角度[J].时代金融,2013,519(6):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