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看鸦片战争(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鸦片战争是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对一个没落的老旧帝国所发起的一场科技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挑战。
前文链接:从世界历史看鸦片战争(上)
毒品“自由贸易”取代对
东亚朝贡体系与丝路贸易网
东亚的国际贸易秩序,到18世纪70年代仍旧由中国掌控,采取的是传统的朝贡贸易方式。而英国、荷兰、法国等新兴欧洲列强,试图通过欧洲股份制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扩大亚洲的贸易网络。但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欧洲发现,在与中国的交易中出现了严重的贸易失衡。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需求量很大,而中国对欧洲所制造的商品不感兴趣。由于所有中欧贸易结款必须使用白银,英国很快就在与中国之间的交易中出现了严重的贸易赤字。更为严重的是,英国国内没有白银供应,不得不从墨西哥或欧洲其他国家购买白银来填补白银需求的空隙。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对茶的渴望,令贸易的失衡日益突出。
1795 年所绘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东印度公司工厂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中国茶叶的消费量出现了巨额增长。1644 年,英国可能只进口了2磅2盎司中国茶叶。但1784年到1785年,英国进口茶叶量已经超过1500万磅。此后,随着英国茶叶关税的大幅降低,到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进口茶叶量再翻一番,达到了3000万磅。考虑到东印度公司直到19世纪20 年代才开始种植茶叶的事实,以上这些茶叶几乎全部由中国输出。因为,东印度公司直到1858年才开始将印度茶运往伦敦。仅在1811年至1819年,英国从中国就进口了总额超过7200万镑的茶叶,约折合现代货币24亿英镑。
茶叶对19世纪早期的英国如此重要,以至英国立法规定,东印度公司必须有一年的茶叶库存。英国财政从茶叶贸易中受益。19世纪30年代,伦敦政府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获得了420万镑的关税收益,约折合现代货币1.84亿英镑,茶叶占据了其中的一大部分,约合350万镑,约折合成现代货币1.53 亿英镑。来自中国茶叶贸易的关税收入,在当时可能高达英国政府总收入的10%。
英国政府税收是有了,但从全国情况来看,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使得英国必须面对大量白银外流的问题。但英国制造的棉、羊毛以及铅制品,中国都能自给自足,兴趣不大。时间久了,英国商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19 世纪初,在清政府眼中还算“安分守己”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秘密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销售量的惊人增长是英国对中国贸易“全面重新配置”中“最具戏剧性的特征”。很快,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吸食鸦片上瘾者。俞蛟《梦厂杂著》中记载了吸食鸦片上瘾的人的情况:“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清政府对于鸦片的危害是存在清醒认识的。早在雍正七年(1729), 雍正皇帝便因鸦片问题下谕旨,禁止贩卖鸦片、禁止开设鸦片烟馆。但基于治疗需要,当时不禁吸食、不禁鸦片的进口。嘉庆元年(1796), 嘉庆帝登基后不久便发布诏令,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鸦片进口,禁止内地种植罂粟,禁止吸食鸦片,严惩失察官吏,吸食鸦片的官员加等治罪。道光元年(1821)后,道光皇帝每年都会颁布禁烟谕令,要求内禁与外禁并行,并第一次对在禁烟中失察的官员进行了惩罚。这一切都发生在英国偷偷向中国输送鸦片之前。
1833 年,英国国会结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英贸易的专营权。1832年7月1 日,怡和洋行,一个普通合股公司,在中国广州成立。其创始人是威廉·渣甸和詹姆斯·马地臣。这个洋行中文名叫“怡和”,却绝没有给中国带来“快乐融洽”,反而成了推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作为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代理商,怡和洋行抓住“机会”,迅速填补了东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地带,变成了亚洲最大的英国洋行。它参与的对中国贸易,主要以鸦片买卖为主,当然也有茶叶的贸易。
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渣甸亲赴伦敦游说英国政府与清朝开战,并力主英国从清朝手中取得香港来作为中英贸易的据点。渣甸和马地臣两人从不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有任何瑕疵。渣甸认为,药物滥用是买方的错,并不是卖方的错。马地臣则声称,他从不知道这种药物是否在破坏生命。由于他们在鸦片贸易中起主导作用,他们还曾成功游说英国政府发动对华鸦片战争,这些都说明,渣甸和马地臣需要对鸦片战争的爆发负直接责任。
1839 年所绘清朝林则徐禁烟图
当然,鸦片战争的爆发,仅仅依靠渣甸和马地臣的游说是不可能成功的。溯查历史,1839年1月,渣甸离开中国,9月到达伦敦。9月27日,渣甸见到了英国外交政策的掌舵人帕尔默斯顿。渣甸请求英国政府派遣一支军队到中国,赔偿被没收的英国人的财产,并与中国缔结一个商业条约。帕尔默斯顿有所推辞,认为中国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难以封锁。面对帕尔默斯顿的犹豫,渣甸改变了自己的谈判策略,他不再要求英国政府保护他们的商品(里面当然包含大量的鸦片)和扩大与中国的贸易,转而强调清朝政府的禁烟是对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抵制,英国需要通过与中国签订商业条约来更好地保护自己商人的利益。这种说法打动了帕尔默斯顿,因为他是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的信奉者。帕尔默斯顿答应渣甸在内阁会议上讨论此事并在会后答复渣甸。
1839年,林则徐主持广州禁烟运动时,帕尔默斯顿所在的、主张“自由贸易”政策的辉格党正遭受到英国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保守派认为,正是辉格党政府的软弱,造成了英国在国内外的普遍困境。当时的英国政府,面临重重危机,除了来自法国和俄罗斯的威胁外,还正面临着下列问题: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为获得普选权而掀起的宪章运动; 爱尔兰对《1800年联合法案》的反抗;加拿大和牙买加密谋叛乱也威胁到了英国以国教宪法为基础的1839年教育改革等。
为了显示自身的实力,帕尔默斯顿为首的辉格党决定,通过向清朝宣战来展示英帝国捍卫“自由贸易”政策的决心。1839年 10月1日, 内阁会议召开,帕尔默斯顿向内阁介绍了最近的国内外事态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他的干预方法:派一支小的舰队,两艘护卫舰和一些小的武装船只以及两艘至三艘蒸汽船,封锁从北京到广东的整个海岸线。对这个计划,英国内阁当时并不自信,尤其是内阁成员强调英属印度并无可派之兵之后。
当 1840 年 6 月这支小型舰队到达中国广州附近,发动战争后,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这一点既有些出乎英国人的预料,又有些历史的必然,因为英军舰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的尖端武器:1807 年刚刚在世界上实验成功的蒸汽轮船在鸦片战争中得到使用,并显示出威力;钢铁、蒸汽和现代开花炮弹的组合使用,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的使用......这些让用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甚至仅装备冷兵器的清军损失惨重;清朝露天式的炮台,完全经不起侵略军的炮火轰击。在清军尚不知什么是开花炮弹、后装步枪和火轮船时,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清晰明确。
从参加过鸦片战争的英方士兵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海上进攻和陆地进攻战场态势一边倒的状况:
英国的战舰也排成一行,离山脚和码头约二百码远,它们的左舷的全部舷炮都指向城镇。舰队包括“威里士厘”号,炮七十四门;“康威”号和“鳄鱼”号,炮二十八门;“巡洋”号和“阿勒琴”号,炮十八门,和十艘双桅炮船。上午八时,准备作战的信号旗升起了......二时半,“威里士厘”号向海边的那个圆形小石堡打了一炮。中国舰队、堤岸和小山上的炮台当即一齐开炮还击。于是英舰左舷的全部舷炮向城镇上齐发。从岸上传来的回响是树木的折断声、房屋的倒塌声和伤兵的呻吟声。我们的炮击历时九分钟,但停止后,中国舰队中未被击伤者仍向我们发了几炮。当烟火消失时,一幅大部分被破坏的情景就映现眼前。在这个不久前充满人的地方,只见到几个负伤者;但在较远的地方,可看见一群群的人四散逃亡。(乔斯林爵士著《在华远征半年——一个军人的几页笔记》)
约绘于 1843 年的《鸦片战争中的战斗》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百年耻辱历史的沉重开端:英军以付出阵亡 71 人、 伤 400 余人的微小代价,取得了消灭清军7100 人的战果。蒋廷黻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器和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
鸦片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跳出中国的视域,从世界历史大国兴衰的规律来看鸦片战争,我们不难看到,鸦片战争是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对一个没落的老旧帝国所发起的一场科技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挑战。对英国来说,这场战争不过是他们维护自己虚伪的“自由贸易”政策中的一个小小环节。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英国的全球殖民体系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英国人现在讲述历史,仍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这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
《南京条约》签约,约翰·普拉特绘
但对中国而言,这场惨败导致的后果,绝不仅仅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里那些割地、赔款、开放港口等具体条款那么简单。这场战争将中国带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深渊:东亚朝贡体系当时面临的是群狼环伺的境地,信奉“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发现了中国军事自卫能力薄弱的问题,纷纷加大了对东亚的殖民扩张力度。如果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他们早在 16 世纪初就已经到达了东亚。曾侵占我国台湾的荷兰,曾占领东南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曾被《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 约》暂时阻挡于中国北方边境的俄国......他们从没有放弃过侵略中国的打算,他们已经等了 200多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败北,让他们看清楚了当时中国真实的军事实力,遂开始露出他们狰狞的面目。
可惜的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未能清楚掌握“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出现的关键因素,一开始仅仅将战争的失利视为夷人船坚炮利的结果。但在仿制英人的铁甲火轮时,他们才发现,在既无“制器之铁”, 也无“制器之器”,更不懂“制器之原理”的情况下,在当时的中国仿制铁甲火轮是如何之难。事实上,“现代军事能量不是军事本身,而是整个生存方式的总和,坚船利炮的背后是如林的工厂,轰轰作响的蒸汽机,甚至还有议会里举着拳头的花样,报纸上骂首相的把戏......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经过百年的努力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又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学习与摸索发现了西方体系的各种问题,也发现了中国此前那套看似完全陈旧落后的文化中的精髓,开始走上了既肯定自身优势又学习其他国家优势的道路。鸦片战争给中国的记忆是深刻的,中国更应该记住和继承的是中国人民努力从这一阵痛中走出,并不断在总结反思成长中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