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部政治剧:一部情节跳脱的历史大戏
近来台剧《想见你》在大陆热映,大结局时一度造成爱奇艺瘫痪。其实不只是在大陆,由于创作上的精巧构思,《想见你》在台湾就已经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其实去年年底被热议的台剧不少,比如另一部被台湾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台剧《国际桥牌社》,但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较不被大陆观众熟知。
说其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因为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政治剧。政治剧在影视门类里还算一个常见的题材,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纸牌屋》。但政治剧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题材,因为会涉及到诸多的禁忌,特别是对《国际桥牌社》这种基本按照历史事件编排的剧作,在拍摄和推广的困难上会比纯虚构的《纸牌屋》难上不少。
举个例子,这部剧原本要在美国Netflix上首播,开播时间和《想见你》差不多相同,但最后Netflix改了主意,才导致《国际桥牌社》播出时间延后,并低调上档台湾FriDay上。官方没有解释其中原委,但推测还是因为政治。先不谈内容,就说名字。《国际桥牌社》听上去高大上,但从英文片名Island Nation中就不难看出台湾的小心思。在英语中,排除Country这种中性词汇,State和Nation也都有国家的意思。前者侧重描述政治体系,比如政府机关什么的。后者内涵会更大一点,还有认同的意义。美国人自然不会傻到为台湾背锅。
《国际桥牌社》脱胎于“台湾记忆IP”计划,预计制作8季。首季十集,总投资7500W新台币,是台湾近年来单集投入最高。第一季的时空背景为1990-1994年,如果按照4年一季计算,刚好能演到未来几年的历史。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野心很大,应该是想制作成为日本大河剧那样的历史文化剧。《国际桥牌社》的时空背景基本是事实,包括“国大改选”、中止动员戡乱、“中韩断交”、新党出走等等。剧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能对应现实中的政治人物,比如下图这两位,其实就是时任“行政院长”郝伯村(郝伯村在上任前是军队一把手)和民进党“立委”陈水扁。
当然这剧还因为当年政治人物客串而埋下了不少彩蛋,比如最近在大陆被diss的赵少康,在这部剧里客串了电视台主持人。
赵少康在该剧后半段没少露脸,取这张是因为新闻中提到的邵壮国就是当年的他。
然而,这部虽然看上去诚意满满,但除了填补台剧的题材空白,并不会成为爆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剧在叙事上对观众不太友善。将4年历史塞进10集,决定其剧情会有严重的跳脱,对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而言,这个剧就是天书,换句话讲,至少第一季会比较小众。由于剧集有限,剧情焦点主要在于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权力斗争,后段剧情有所加快,汪辜会谈干脆就是几句台词。不过还是需要肯定的是,这部剧用一集的时间讲了两岸密使,而两岸密使在大陆是一个较为冷门的故事。
此外,虽然这部剧总体上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但是还是对某些人物有所美化。比如台湾最高领袖黎清波(李登辉)就被刻画为一个开明沉稳的智者,和其他人的尔虞我诈相比,有了点出淤泥而不染的样子。而民主党的陈木宽则是一位充满赤子之心的民意代表,不遗余力地为人民发声。不过历史上的阿辉伯和阿扁都是在一开始人畜无害,推测黑化可能要在之后的剧集中出现。
除了政治人物之间的那些勾心斗角,民主化初期的档口自然少不了对白色恐怖的控诉。我在之前的帖子中讲过,想了解当代台湾人的集体人格,白色恐怖是绕不开的一段历史。该剧其中一位女主是虚构的受害者家属,通过她的视角,反衬了当时社会中弥漫的仇恨。现在民进党设立的转型正义委员会被骂是东厂,但岿然不动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体而言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剧,价值在于基本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为,对喜欢考据的朋友来说可能如获至宝。当然对“留岛不留人”的朋友而言,这是一部十足的政治反动剧,只有骂的价值,没有看得必要。
该剧虽然在知乎已经有讨论,但目前还没有热心网友搬运资源,不是很容易看到,但也不是全无办法,操作上有些复杂,但完全合规而且免费。为了照顾一些朋友的情绪,攻略不公示,真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给我,但仅限苹果用户。(非苹果用户其实也有招,前提是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