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军武:芬兰BT-42突击炮

文章来源丨机核网 原文作者丨范克里夫大尉

缘起

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天,芬兰军队在当时的苏芬边境对苏联发起进攻,标志着“继续战争”的爆发。经过三个月的战斗,芬军不但收复了冬季战争的失地,还占领了主体居民为芬兰族的东卡累利阿。当然,精明的芬兰人不会为德国人火中取栗,完成既定目标后,芬军于12月5日停止推进,部分解除动员,与苏联红军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对峙。

500

在继续战争初期,芬兰装甲部队最好的坦克是冬季战争期间缴获的两辆苏制T-28多炮塔中型坦克。不过,其主要力量还是缴获的苏制轻型坦克和战间期购买的轻型坦克。这是继续战争开战当天芬军使用的苏制T-26轻型坦克,1938-1939年间生产,装备避弹外形较好的截圆锥炮塔。

在战争初期,装甲兵力量十分薄弱的芬兰陆军只编有一个坦克营,但该部表现优异,在挺进风河[1]-斯维里河以及阿尼斯林纳市[2]的战斗中均作为尖刀部队冲在第一线。由于缴获的红军坦克装甲车辆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芬军武库,芬兰装甲兵总部遂于1942年2月决定将坦克营扩编为坦克旅。

根据原定计划,这个坦克旅下辖三个坦克营,其中三营计划混编缴获的T-28、T-34中型坦克与BT快速坦克,但由于芬军手中的中型坦克数量过少,不足以支持这样的编制,加上相对于步兵部队,坦克旅缺乏既能够有效支援随行步兵、也能与坦克协同作战的机械化炮兵单位,最后总部拍板将坦克旅的三营由坦克营改为“火炮坦克营”(Panssaritykkipataljoona,也可译为“装甲火炮营”)。同年6月,芬军坦克旅再度扩编,成为装甲师,编制内的火炮坦克营也更名为“突击炮营”(Rynnäkkötykkipataljoona)。根据书面要求,该营将编有三个各装备6辆自行榴弹炮的突击炮连,且这些自行火炮都必须有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不过,此时这个营仍旧是空壳一个,既没有人员,也没有自行火炮。而工业基础薄弱的芬兰不可能自行制造此类装备,只能利用手里现有的坦克底盘和榴弹炮,将两者拼凑起来制成突击炮,于是选择基础配件的任务就落在了装甲兵中心的肩上。

500

芬兰军队缴获的BT-2、BT-5及BT-7坦克,正在装甲兵中心等待分拣维护。右二为1937年后生产的BT-7坦克。

装甲兵中心是芬兰最主要的装甲车辆维修单位,在1942年上半年,这里仍存放着大量从苏联缴获的BT-2、BT-5及BT-7快速坦克,以及部分T-26轻型坦克。进行技术评估后,引擎功率较为低下的T-26率先被踢出局,而在BT车族三兄弟中,BT-7毫无悬念地胜出,因为它装备的M-17型汽油引擎最大功率达到450马力,优于BT-2及BT-5采用的M-5型引擎(最大功率400马力)。M-17型引擎原本是战间期苏联从德国购买许可,由国营二十六厂自行生产的宝马VI型液冷V型十二缸航空引擎。后经亚历山德罗·米库林改良为M-17型,从1930年开始生产,1941年停产,共制造了约27000台,其中19000台用做飞机引擎,其余用作坦克引擎(M-17T),早期生产的少量T-34坦克也装备这种引擎。

而在BT-7中,芬兰人又优先选择1937年后的生产批次作为突击炮的车体。因为战前苏联红军的大部分现役坦克都基于三十年代初期的技术构造,这一时期开发制造的坦克耐久性差,在维护整备周期内的引擎有效工作时限不长,车辆越新,机械性能就越可靠。

火炮方面,芬兰人有四个备选项:

500

① 苏联M1927型76.2毫米步兵炮,1927年设计,1928年由列宁格勒红色普奇洛夫工厂投产,是当时苏联红军装备量比较大的团属步兵火炮。芬军制式名称76 RK/27。

500

② 苏联M1909型122毫米轻型榴弹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克虏伯公司设计,俄罗斯帝国制造并少量装备的轻榴炮,后被苏联红军继续使用。其中部分火炮在1937年经过现代化改造,称为M1909/37型。芬军制式名称122 H/09。

500

③ 苏联M1910型122毫米轻型榴弹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法国施耐德公司设计,俄罗斯帝国制造并大量装备的主力轻榴炮,后被苏联红军继续使用。其中部分火炮在二十年代末经过现代化改造,称为M1909/30型。芬军制式名称122 H/10。

500

④ 英国Q.F. 四英寸半Mk.2型榴弹炮(口径114.3毫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英国考文垂兵工厂设计的速射炮。芬军制式名称114 H/18。

76 RK/27率先出局,芬兰人评估了后三种候选火炮后,认为114 H/18最为适合。相较两种122毫米火炮而言,这种英国货的射程虽然较短,但也足以满足需求,威力也足够,而且它比122毫米火炮轻得多,利于搭载在坦克底盘上。此外,144 H/18采用分装式弹药,虽然装弹相对繁琐,却符合大部分芬军炮兵的作训习惯。在继续战争初期,共有四个芬军野炮团装备了144 H/18,却在部队中招致如潮恶评,因此这次突击炮的武备遴选,或许也是炮兵部队弃旧换新的好机会。

无论如何,144 H/18最终雀屏中选,用于突击炮的型号被改称为114 Psv.H/18(1918型114毫米坦克榴弹炮)。


火炮沿革

500

英军在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使用的五英寸榴弹炮,虽然刚入役四年,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英国Q.F. 四英寸半榴弹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布尔战争。战事于1899年爆发后,远征南非的英国陆军很快发现自己当时大量装备的五英寸榴弹炮性能与布尔人装备的德制克虏伯120毫米野战炮及其他速射炮相差甚远。翌年,英国内阁要求远在南非的前线总司令罗伯茨元帅选送若干经验丰富的炮兵指挥官回国,组成一个军备委员会,探讨火炮换代事宜。该委员会于1901年1月成立,由曾在布尔战争前线负责指挥英军炮兵的乔治·马歇尔将军主持。

委员会调查发现,自己的五寸炮与克式炮相比的确有较大差距,曾一度考虑从德国大批购入火炮进行部队换装,甚至派遣代表出访过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工厂。但经过慎重考虑,英国人还是决定用国产火炮进行换代,并于1905年进行招标,包括阿姆斯特朗公司、维克斯公司和考文垂兵工厂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参加了投标。翌年,考文垂兵工厂的四英寸半轻榴炮设计方案中标,1908年获准作为Q.F. 四英寸半榴弹炮列装,Q.F.表示“速射”(quick firing),可发射高爆榴弹、烟幕弹及照明弹。

500

Q.F. 四英寸半榴弹炮侧视图。

Q.F. 四英寸半榴弹炮诸元:

口径:114.3毫米火炮

自重:441公斤

火炮及炮架总重:1370公斤

总长:2.7米

身管长度:1.78米

宽度:2.03米

最大俯角:-5°

最大仰角:45°

射界:左右各3°

后坐行程:1米(水平射击);0.51米(仰角45°)

膛线缠距:1:15;1:20(Mk.2型)

炮口初速:310米/秒

最高射速:4枚/分

有效射程:6000米

最大射程:6700米(Mk.2型)

炮组定员:6人

运输:畜力,由六匹驮马牵引前车,拖曳炮架

50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使用的Q.F. 四英寸半榴弹炮,1917年4月摄于阿腊斯会战期间。

除考文垂兵工厂外,英国皇家兵工厂、维克斯公司以及伯利恒钢铁厂都投入到新式火炮的生产中来,此外,奥斯汀汽车公司承造了一部分炮架。Q.F. 四英寸半榴弹炮于1910年进入部队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爆发前交付了192门,在战争期间由生产了3384门,逐步替换了过时的五寸炮,总量占英军野战炮的四分之一。由于东线的俄军缺乏火炮,英国在1916年至1917年间还向俄国提供了400门Q.F. 四英寸半榴弹炮。此外,葡萄牙军队在“一战”期间也使用过这种火炮。

1917年,英国人将Q.F. 四英寸半榴弹炮膛线缠距改为1:20,并优化了炮尾设计,降低了火炮后坐力。经过这些优化改进的型号即为Mk.2型。

50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抵御德军入侵,新西兰炮兵部队正在英国本土练习操作Q.F. 四英寸半榴弹炮。摄于1940年7月。

在战间期,Q.F. 四英寸半榴弹炮仍是英军及其前殖民地国家的主力轻榴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西欧的英国远征军,以及中东地区与远东的英、澳军也用它对抗轴心国。自1942年起,它开始被更为现代化的25磅榴弹炮替代,至1944年完全退出一线。

在冬季战争(1939-1940)期间,英国向芬兰赠送了30门Q.F. 四英寸半Mk.2型榴弹炮,芬兰还从西班牙另行购买24门,统一改称为114 H/18。

改装过程

500

1937年之后生产的BT-7坦克安装截圆锥炮塔,避弹外形更佳。德军在战争期间也装备过缴获的此类坦克,器材编号Pz.Kpfw Bt-742(r)。

确定车体和火炮后,新式突击炮的设计与改装任务便转交给芬兰国营火炮工厂。这家工厂成立于1938年,主要承造芬兰从瑞典博福斯公司购买生产许可的反坦克炮与高射炮,此外也加工野战炮备件,但完全没有设计和制造装甲战斗车辆的经验。事实上,全芬兰没有一家企业拥有这样的实力,该国当时虽已独立二十四年,唯一的国产装甲车辆却只有1937年为警察制造的一辆小型装甲汽车。此外,国营火炮工厂人力严重不足,光是检修维护火炮器材就已经满负荷运转。但即便如此,该厂还是设法抽调了一个十二人小组负责突击炮的设计与改装,由工程师厄伊瓦·莱赫斯托姆担任组长。

一般来说,装甲战斗车辆都需要考虑机动性、防护力和火力这三方面的平衡。但设计小组既无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选择的余地。相对于114 Psv.H/18火炮而言,BT-7的车体过于狭小,且驾驶员坐在车体前部正中位置,无法像德国突击炮那样去除炮塔并将火炮安装在车体前部中央。而芬军手中这批1937年后生产的BT-7坦克都采用截圆锥型炮塔,虽然其避弹外形比之前的筒型炮塔更好,内部容积却略小。

500

正在接受测试的苏联T-26-4炮兵坦克样车,装有大型炮塔和KT-28型76.2毫米火炮。

500

苏德战争初期被摧毁的苏联BT-7A炮兵坦克,装有大型炮塔和KT-28型76.2毫米火炮。

不过,小车体扛大炮塔也不是没有先例。早在1933年,苏联就尝试为T-26坦克换装特别设计的大型炮塔,以容纳KT-28型76.2毫米火炮,用于支援步兵作战。这种坦克共生产了五辆样车,称为T-26-4,由于在1934年发生炸膛事故,其量产计划被取消,同样的炮塔设计经过修改被用于BT-7坦克,于1936年至1938年间制造了154辆,被称作BT-7A炮兵坦克。

当然,114 Psv.H/18比KT-28还是大得多,而且为了满足火炮大仰角间接射击的需求,炮塔必须设计得很高,而即便芬军的114 Psv.H/18全部安装多孔式火炮制退器以减少火炮后坐行程,原本的坦克炮塔容积仍无法满足平射时炮尾所需的空间,此外还需在车内储存50枚弹头和50个黄铜壳药荚。为此,国营火炮工厂的设计组决定只保留BT-7截圆锥炮塔的前下部分和座圈,侧、后部及顶部用10毫米厚度的装甲钢板重新构型焊接,改造出一个高大的新炮塔,可以360°旋转。安装到车体后,整车高度达2.7米,比BT-7高出将近30厘米。

500

利用BT-7坦克炮塔前半部分和装甲钢板改造而成的高大炮塔。

即便如此,炮塔内部空间还是不够火炮后坐,因此只得将火炮整体前移,并在炮塔前部加装螺栓-焊接复合连接的装甲舱,其厚度为4毫米,用以保护火炮驻退机构。炮塔内的光学观瞄设备也不尽如人意,只有一具潜望镜,而火炮射击所用的瞄准镜是从76 K/02火炮上拆来的陈年旧货,76 K/02原本是日俄战争前制造的俄国轻型野战炮,早已过时,这些瞄准镜也大都不堪使用。在作战时,车长兼炮手需要人力转动手轮调整火炮水平或俯仰运动——其中,炮塔旋转机构取自BT-7坦克,而俯仰机构则是在原本114 H/18榴弹炮构件基础上改造而成。火炮最大俯角为-5°,最大仰角25°,不过由于炮塔内部拥挤,手轮设置极不合理,加上原本的旋转机构是为原版BT-7坦克炮塔设计的,难以适应更重的新炮塔,因此炮塔旋转与火炮俯仰速度慢得出奇。

由于新炮塔过于高大,因此设计组还在炮塔座圈附近设置了一套金属夹钳,火炮射击前,要用这套夹钳将炮塔紧紧固定在车体上,以免炮塔耐受不住火炮后坐力而跳动或被震离车体。

而改造车体原本的M-17型引擎可能是全车最令人满意的部分了。尽管新式突击炮总重接近15吨,比BT-7重了1.3吨左右,却仍能用履带在坚硬路面以55公里/小时的高速度行驶,满载燃油时履带公路作战行程为250公里。不过,这样的车重也导致全车单位压强过大,因而越野行驶性能极差,特别容易在松软地面发生陷车抛锚。原本BT-7的克里斯蒂式轮履两用机构,则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其在坚硬路面的负重轮行驶速度可达72公里/小时,满载燃油时负重轮公路作战行程为375公里。

500

米库林M-17T汽油引擎。

M-17型引擎唯一令芬兰人不满的缺点是耗油过快,加上新车比原本的BT-7更重,因此每小时耗油量达到100公升,除车体后部400公升储量的主油箱外,车体两侧还各设一个125公升储量的副油箱,可储存650公升72号航空汽油。


按照设计,新式突击炮由三人车组操作,除车体前部正中的驾驶员外,另外两人都在炮塔里——火炮右侧是车长兼炮手,其左侧是装填手。由于火炮没有并列机枪,车体也不设航向机枪,若敌军步兵接近,乘员需取用炮塔内预备的芬兰KP/-31式9毫米冲锋枪自卫,车内也会预留若干储弹量70发的冲锋枪弹鼓,保证弹药充足。

500

苏联71-TK-1型电台。

设计组原本计划为新式突击炮保留原本BT-7使用的苏制71-TK-1型电台,其通信范围为18公里至20公里。同时保留了BT-7的TPU-6型有线通话装置,供乘员进行车内联络之需,他们的作战防护帽里带有接收器,各人岗位都配备一个电台,使用时将帽子上的导线插入电台,即可利用喉头麦克风通话。不过,由于71-TK-1可靠性较差,因此在1944年上半年被悉数拆除,少数车辆改用P-12-7型电台进行远程通信。

1942年9月,国营火炮工厂完成了第一辆新式突击炮的改装工作,它被定型为“BT-42型15吨突击火炮坦克”,部队通常称其为BT-42或BT突击炮,有时也管它叫“克里斯蒂”,这是由于作为改装基础的BT-7坦克源自美制克里斯蒂中型坦克(关于其中的渊源,感兴趣的朋友可点此了解)。

甲方乙方

500

芬军BT-42两侧翼子板上都增设工具箱,用于储备火炮清理工具及其他器材。

1942年9月5日,第一辆BT-42被运往阿尼斯林纳市,交付给驻扎在此地的突击炮营进行机械性能与行驶测试。由于火炮原配的高爆榴弹需要优先供应炮兵部队,国营火炮工厂只得用德国轻榴炮的炮弹进行临时改造,无法随车运到部队,因此暂时无法进行火炮试射。

9月底,部队给BT-42打出了“不及格”的测试评分,并将它退回国营火炮工厂,还附上一份修改清单,其中需要改进的部分包括:

① 炮塔装甲厚度只有10毫米,仅能防御炮弹破片和单兵枪械攻击,如敌军使用反坦克枪,炮塔极易被击穿。因此其厚度必须增至16毫米。

② 炮塔只有一具潜望镜,观瞄能力不足,而且潜望镜没有足够的防护。工厂必须加装一具潜望镜,并为两具潜望镜都加装护板。

③ 炮塔旋转机构过于沉重(可能是由于新炮塔比BT坦克原本的炮塔重得多),建议在装填手操作范围加装一个手轮,让炮手和装填手合力旋转炮塔。

④ 车辆在林地的树下行驶时,树叶、枝条以及其他杂物容易堆积在炮塔顶端的火炮观瞄口,影响作战。必须为观瞄口加装折叠式盖板。

⑤ 用于保护火炮驻退机构的装甲舱厚度只有4毫米,连步枪子弹都防不住,必须将其厚度增加到10毫米。

⑥ 弹药储存位置与储存排列方式不合理,药荚和弹头在车内挤占空间,也影响乘员维护火炮。必须重新设置弹头和药荚的储存位置,火炮清理工具需要转移到在翼子板上的装甲盒内。

500

BT-42炮塔后部设有宽大的对开式出入舱门。

按部队需求进行改进后,BT-42的量产改装工作正式启动。国营火炮工厂在名义上负责所有车辆的改造工作,但由于产能不足,该厂实际上只负责了炮塔的组装作业。为保障工作进度,芬兰蒸汽机车制造厂、克莱顿-伏尔铿造船厂和装甲兵中心都被动员。其中,伏尔铿造船厂生产了足够18辆BT-42炮塔改装所需的轧制钢板,送到蒸汽机车厂;蒸汽机车厂负责修理6辆BT-7坦克车体,并切割加工了所有炮塔所需的装甲板,送到国营火炮工厂;装甲兵中心从缴获车辆中精选出12辆BT-7坦克车体并进行了大修维护。

车体整修完成后,都会被运往国营火炮工厂,在那里安装新炮塔,随后运往装甲兵中心安装火炮清理工具、索具等设备。在改装时,BT-42也接受了一些临时的细部改进,例如加装了吸气滤网、新的前挡泥板等。

不过,BT-42的改装进度仍比军队的要求落后许多。当时装甲兵中心也在满负荷运转,需要第一优先保证缴获的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的维修工作,其次是轻型坦克,BT-42的改装工作优先度垫底。即便如此,工人们还是设法在四个星期内交付了头13辆BT-42,陆续运往突击炮营,该部一连于1943年2月26日接收了第一辆BT-42,二连和三连则分别从3月23日和3月14日开始接收。

同年4月,国营火炮工厂用德国105毫米榴弹改造而成的高爆榴弹也送到突击炮营,BT-42这才得以进行火炮试射,测试结果显示它对敌军火力点和永固工事具有较高破坏力,但对装甲目标作用甚微。

前线部队对BT-42的评价极低,突击炮营营长罗维拉少校于1943年5月4日提交的报告中指出:

“根据到目前为止的实际使用经验,这种车辆的越野行驶性能极差,射速也太慢,我认为它算不上一种合格的突击炮。”

5月20日,突击炮营又据此提交了一份修改清单,并要求仍在进行改装的5辆BT-42必须按此标准交付。其中需要改进的部分包括:

① 炮塔顶部出入舱门需要加大。

② 弹药储存位置还是不合理,需要改进。

③ 为火炮观瞄口加装的盖板限制了视野,需要将观瞄口扩大。

④ 在车体后部加装行军锁,以便在行军时,使火炮锁定在六点方向。

⑤ 控制火炮俯仰的手轮位置需要放低,否则影响炮手瞄准。

⑥ 火炮驻退机构的垫圈质量太差,换好一些的。

⑦ 火炮瞄准镜安装公差太大,需要微调。

⑧ 还没出厂的5辆BT-42,做工能不能不要再这么糙了。

国营火炮工厂以会影响炮塔顶盖强度为由拒绝加大顶部出入舱门,也没有改变火炮俯仰手轮的位置,只是建议前线部队自行换装直径更大的手轮。不过,其他改进还是陆续得以实现,并全部应用在最后5辆尚未出厂的BT-42上——它们拖到1943年8月底才完成交付。当然,两次改进也进一步加重车体的负担,战斗全重升至15.5吨。因此BT-42每出勤作战150小时,就必须接受一次大修。

500

BT-42四视图

BT-42突击炮诸元:

战斗全重:15.5吨

全长:5.7米

全宽:2.2米

全高:2.72米

最高行驶速度:55公里小时(履带);72公里/小时(负重轮)

引擎:米库林M-17T

炮塔装甲厚度:9-16毫米

车体装甲厚度:6-20毫米

离地净高:0.39米

越壕宽度:2米

涉水深度:0.9米

作战行程:

武备:114 Psv.H/18(15.6倍径)

乘员:3人

总产量18辆的BT-42中,前11辆起初采用字母R为战术呼号首字,其后加三位数字编号;后7辆采用新的战术呼号系统,即以词组Ps.511加数字作为战术呼号,之前的车辆呼号也陆续统一更换。此外,在18辆BT-42中,有17辆是按照原计划,使用1937年后生产的BT-7坦克改造而成,只有战术呼号Ps.511-19的车辆例外——由于适用车体不足,该车车体取自一辆1935年生产批次的BT-7坦克。

实战测试

500

继续战争前线的BT-42突击炮,可看到敞开的车体和炮塔出入舱门。炮塔上的“Hakaristi”徽记是芬兰内战时期,曾援助芬军飞机的瑞典贵族埃里克•冯•罗森的幸运符号,为芬兰陆、空军使用。


1943年6月,经过再次改进的BT-42返回突击炮营,至此该部才正式形成战斗力。在部队人员组成方面,营部指挥人员和所有BT-42的驾驶员来自装甲部队,其余官兵来自各野战炮部队,大部分都是志愿兵。

1943年6月至7月间,突击炮营一连的五辆BT-42,即R-704、R-708、R-710、R-713及R-717号车被派往风河-斯维尔河战线,进行实战测试。在战斗中,BT-42直接用高爆榴弹攻击河对岸的苏联红军机枪火力点与碉堡,也进行少量间接射击。测试期间,五辆BT-42共发射了1279枚炮弹,摧毁目标百余个,己方被红军反击火力打死一人,另有一人负伤。机械性能方面,参与测试的车辆基本完好,只有R-710号车轻微损伤,部队全程也仅出现过一次引擎故障。

500

芬兰在战争后期从德国购买的G型突击炮。

尽管实战测试结果良好,BT-42在芬军中依然地位尴尬。测试仍在进行时,装甲师参谋长就对上层提交报告,指出BT-42不能胜任既定的突击炮任务,建议拆除它们的炮塔,全部改成装甲运兵车。造成这一局面的另一原因是,芬兰装甲兵总部在1943年3月向德国订购的45辆G型突击炮,此时已经开始陆续交货,德国突击炮各方面性能都远远优于临时拼凑的BT-42,但突击炮营苦于兵力不足,无法同时为两种车辆配备足够的人力。权衡之下,优先考虑德国货自然是明智之举,真个是“但见新人笑,那见旧人哭”。

500

1943年3月,芬兰装甲兵总部希望继续发挥堆场中BT-7坦克的余热,要求再选出20辆,以其车体为基础改装为装甲运兵车。同年11月,装甲兵中心完成了一辆样车,即BT-43装甲运兵车,战术呼号Ps.611-1,原型车的炮塔被拆掉,车体上部四周设置木制围栏,可搭载8名步兵,从车体后部上下。后因性能不满足要求而未能批量生产。样车于1945年5月退役。

但BT-42的改装工程毕竟耗费巨大,加上以BT-7坦克为基础改造而成的BT-43装甲运兵车也很不成功,芬军装甲兵总部驳回了装甲师的要求。研究过部队现状后,总部指出装甲师目前存在火炮不足的情况,和步兵师不同,芬军装甲师没有野战炮团和团属迫击炮连,因而极度缺乏野战炮和重型迫击炮。因此,装甲兵总部建议将BT-42撤出即将换装德国突击炮的突击炮营,把它们编成连级的师属作战单位,作为装甲师直属的自行火炮部队,并提出了两种编制供装甲师选择:

① 独立自行火炮连:编有6辆BT-42,主要负责间接射击,弥补装甲师野战炮不足的缺陷。

② 独立坦克连:编有12辆BT-42,负责直接攻击敌军火力点或装甲目标。

装甲师选择了后者。1943年11月,芬军装甲兵总部正式设立独立坦克连,突击炮营从10月底开始向该连移交BT-42,至12月7日完成了14辆的移交工作。独立坦克连由斯蒂格·斯佩尔中尉指挥,由于原先的车辆乘员都要转去操作突击炮营的德国突击炮,该连从装甲师下辖的其他部队又抽调了数十名官兵。

独立坦克连创建之初编有两个坦克排,每排编有6辆BT-42,加上连部的2辆。到了1944年6月初,仅有11辆BT-42在编,编制也改为三个坦克排,每排编有3辆BT-42,加上连部的2辆,全连共5名军官和82名士兵。

最后一战

500

维普里攻防战期间,芬军独立坦克连的BT-42大都采用三色迷彩涂装。

随着东部战线的局势变化,继续战争的对峙局面终告结束。经过充分准备的苏联第二十一集团军于1944年6月9日开始在卡累利阿地峡全面推进,连续突破芬军两道防线,逼近古都维普里[3]。独立坦克连参与了防守维普里的战斗,负责支援第二十步兵旅和第三步兵旅。其中,第二十步兵旅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弹药供应也捉襟见肘。在战前准备会议上,独立坦克连指挥官斯佩尔中尉建议将当时能够作战的9辆BT-42集中到维普里西北的林纳萨利岛,为步兵提供远程火力支援,而第二十步兵旅旅长亚尔马斯·肯佩上校拒绝这一提议,要求将BT-42悉数部署在第一线,用于摧毁红军坦克。


在维普里攻防战期间,独立坦克连的编制及防区如下:

① 连部:由连长斯佩尔中尉指挥,编有3辆BT-42。驻扎在城内里斯蒂麦基地区,负责支援第二十步兵旅二营。

② 一排:由排长霍尔姆斯托姆少尉指挥,编有2辆BT-42。驻扎在城内卡亚拉地区,负责支援第二十步兵旅三营。

③ 二排:由排长卡基宁少尉指挥,编有2辆BT-42.驻扎在马寇拉铁路站场,负责支援第二十步兵旅二营。

④ 三排:由排长萨里宁少尉指挥,编有2辆BT-42。驻扎在维普里市东北部,负责支援把守城界的第三步兵旅三营。

500

备战阶段即因机械故障而被丢弃的Ps.511-19号车,它是唯一一辆用1935年生产型BT-7坦克车体改造的BT-42。

所有9辆BT-42进入阵地后,都驶入乘员和步兵合力挖掘的隐蔽壕,将车体完全隐藏起来,只露出炮塔。不过,由于当时大部分车辆都已拆除了极不可靠的原装电台,分散的各部队之间几乎无法取得联络。雪上加霜的是,在作战初期红军还没有对城区发起进攻之前,独立坦克连就因机械故障连续损失了3辆BT-42。

1944年6月20日,排山倒海的苏联红军步兵部队在坦克部队的掩护下向里斯蒂麦基地区发起进攻。芬军第二十步兵旅二营顽强抵抗,独立坦克连连部的3辆BT-42也向红军打头阵的T-34/85坦克倾泻高爆榴弹,但根本无法击穿对方的装甲。战至0930时,红军又派出超过五十辆坦克带领步兵进行增援,斯佩尔中尉的R-717号BT-42在远距离采用大仰角对这支援军实施炮击,不但收效甚微,还暴露了隐藏地点,被红军反击炮火击伤炮塔,不得不倒车开出隐蔽壕,退向市区进行修理。芬军步兵则在原地继续抵挡,红军直到正午都没能冲破防线。

500

在维普里市区被乘员放弃的BT-42。

战斗一打响,苏联空军就掌握了维普里的制空权,持续不断地轰炸芬军第二十步兵旅二营的营部,不胜其扰的二营长贝克曼少校在1215时命令营部紧急后撤五百米。由于缺乏通讯沟通,驻防的芬军步兵以为这是全面撤退的命令,其中第五、第六步兵连在一片混乱中仓皇后撤,一刻钟内阵地上的芬兰士兵跑得一干二净,二营防线瞬间崩溃。1330时,贝克曼少校不得不下令全营后撤,随后三营对进抵里斯蒂麦基和马寇拉的红军发起反击,企图夺回阵地,但被打退。

1400时,斯佩尔中尉前往第二十步兵旅指挥部报到,再次要求将还能作战的所有BT-42后撤到维普里西北方靠近陆桥的林纳萨利岛,从那里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旅长肯佩上校断然拒绝,并怒斥斯佩尔怯战,命令所有突击炮都必须留在市区死战。

斯佩尔驱车离开旅指挥部返回途中,在维普里医院附近撞上红军坦克部队,R-717号车打出6枚高爆榴弹后,被一辆T-34/85的炮弹命中炮塔,斯佩尔和装填手索维斯托被炸得粉碎,驾驶员跳车逃走。由于连长迟迟未归,连副涅米宁中尉只得与部队一起继续向西北后撤,在林纳萨利岛进行休整。

500

500

在维普里市郊撤退时因机械故障被乘员放弃的BT-42。

芬军第二十步兵旅在市区溃退时,独立坦克连三排正在塔米索支援第三步兵旅三营绝望地抵挡红军的进击。正午过后,一辆红军Su-122自行反坦克炮率领四辆T-34/85坦克对芬军阵地发起冲锋,先后开进隐藏良好的芬军R-702号BT-42火力覆盖区,该车车长萨雷拉少尉在70米距离向红军坦克群发射15枚高爆榴弹,全数命中,却都被弹开。红军指挥官反射弧极长,吃了芬兰人十五炮之后才发现就在眼前的芬兰突击炮,萨雷拉见状立即命令倒车离开掩体,高速甩掉了苏联人,最后在途中撞上石头抛锚,两天后不得不弃车步行逃回己方防线。三排另一辆BT-42由于电路故障,也不得不撤出第一线。

驻守卡亚拉城区的独立坦克连一排主要在街道作战,因此该部两辆BT-42全都卸除履带,以负重轮行驶状态迎战红军。期间,排长霍尔姆斯托姆的BT-42与一辆红军KV-85重型坦克单独对决,发射的18枚高爆榴弹全部命中KV-85,没有给对方造成任何损害,只得凭借车轮行驶的超高速度溜之大吉。最后这辆BT-42后撤时车轮卡在沟里,车组于21日弃车逃走。

在傍晚之前,红军完全控制了维普里,芬军通过林纳萨利岛西侧的陆桥悉数撤退。过桥后,唯一还能作战的BT-42——也就是R-709号车发射高爆榴弹炸毁了一部分桥面,以阻止红军追击。

500

维普里攻防战略图。红色五边形标注的是BT-42各部在战斗开始时的所在地,①为林纳萨利岛,②为独立坦克连指挥官斯佩尔上尉座车被摧毁的地点。

维普里攻防战期间,8辆芬军BT-42突击炮损失情况:

① Ps.511-19号车,引擎在备战时损坏,经过修理仍无法启动,于6月17日被丢弃在基文纳帕地区西南。

② R-705号车,引擎无法启动,6月17日由乘员自行烧毁于维普里市内穆欧拉大街与博加维大街十字路口。

③ Ps.511-15号车,离合器故障,无法修复,6月18日由乘员自行炸毁于瓦拉马基地区。

④ R-712号车,因铁路桥被炸毁而无法撤退,6月20日由乘员自行炸毁于维普里火车站场。

⑤ R-713号车,因铁路桥被炸毁而无法撤退,6月20日由乘员自行炸毁于维普里火车站场。

⑥ R-717号车(连长座车),6月20日在维普里市内卡纳森卡库大街与艾连卡库大街十字路口被苏联红军T-34/85坦克击毁,连长及装填手阵亡,驾驶员逃离并步行成功突围。

⑦ Ps.511-7号车(一排长座车),用负重轮行驶撤退时卡在沟渠里,6月21日由乘员自行炸毁于靠近卡亚拉的维布里市郊地带。

⑧ R-702号车(三排长座车),撤退时撞上石头抛锚,无法修复,6月22日由乘员自行炸毁火炮,并烧毁车体。

500

在维普里铁路站场因铁路桥被毁而无法突围,而被乘员自行炸毁的BT-42,隶属于独立坦克营二连。

是役,参战的9辆BT-42损失8辆,除连长座车被敌军直接摧毁外,其余车辆都毁于机械故障,而面对红军坦克时,可谓完全无能为力。独立坦克连剩余的车辆和人员随后都被撤离第一线,转移到后方休整,没有参加随后爆发的塔利-伊罕塔拉会战,在这场战役中,芬军顶住红军的攻势,为9月的最终停战打下了基础。

1944年7月5日,独立坦克连被解散,同一天,BT-42被芬兰装甲兵总部正式划为过时装备。幸存的10辆BT-42都被封存在军事技术装备堆场的仓库,其中9辆在1951年被拆毁,只有曾使用R-708作为战术呼号的Ps.511-8号车得以幸存,被指定为博物馆展品。

1961年,Ps.511-8号BT-42突击炮经过维护,被运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以北110公里处的帕罗拉坦克博物馆,公开展示至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