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军官收假返回莫斯科,在火车上凭啥受到“特殊待遇”?

500

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近200幅珍贵图片。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探讨一流军队建设之道!

“战略学人”将陆续刊发《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中的精彩章节,敬请关注与留言讨论!

第三十五节:犹如绿色海洋的蒙古国

8 月 27 日凌晨 1 时,列车进入蒙古国境内,在扎门乌德站接受边防、海关等人员检查,手续简单,过关顺利。

6 时醒来,窗外已是一马平川、沙土碎石混杂的绿色草原了!这完全出乎我对蒙古国的想象,因为国内出版的地形地貌图上的蒙古国那片深深的土黄色意味着沙漠、戈壁,但实际上到处却是满眼绿色的草原。

500

列车经过蒙古国境内

铁路是南北纵贯的内燃机车单行线,只有途经的车站才有两三条线路。铁路沿线两侧都被一两米高的木桩、水泥柱连成的铁丝网封堵,桩基距路基约有 2 米至几十米不等,据说是用来防止牲畜穿行袭扰的。铁丝网之外是一个个简易电线杆,上面挂着两三条细长电线。

一路上,列车每行驶百八十公里便会看到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家的样子, 民宅院内有蒙古包、砖瓦房。蒙古包和骆驼、马、羊、牛等牲畜群点缀在茫茫草原上,四五个小时路程未见一座山、 一条标准公路, 树木、河流和工矿企业都极少遇到,只是在首都乌兰巴托郊区才发现了断续成片的松树林和一条标准的柏油路。草原上还散布着一些土包、 土丘,面积都不大,高度也就一二十米,坡都是缓缓的。

放眼望去,草原无边无际,犹如绿色海洋,倘若置身其中必会感到自身渺小与绝境无助。曾几何时,强悍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统一中国,在马背上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历史是无情的,游牧民族由强盛走向衰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蒙古国逐步脱离中国而实现独立。

中苏关系恶化, 双方剑拔弩张,陈兵百万,如何阻挡苏军坦克集群穿越地势平坦的蒙古高原和张北(张家口以北)地区直插北京,成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一马平川,毫无大的山脉丘陵遮挡, 成为边境防卫和纵深作战的棘手问题。列车在前进,脑海却在思索着过去……

12 时,列车驶进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车站,停靠 30 分钟。与国内不同的是, 车站没有安检、候车室,旅客凭票在车厢门口查检一下即可。

500

乌兰巴托火车站前广场

我和老刘等乘车人迅速下车来到站前广场,红底白字、英文标示的日本“东芝”广告牌十分醒目,让人感到少有的现代气息。说是广场,实为一个不大的停车场,周围没有什么商埠,在目力可及范围内的最高建筑是一栋五六层楼房。下车的蒙古国人不多,但都是大包小包的,手拎肩扛的。月台上,没有商品车或摊位,有一些当地人沿着列车寻购日用商品。

列车继续北行,还是单行线,没有树木和山地。三四个小时行程过后,地形出现起伏,开始有山有水了,树木花草也明显多了起来。

20 时,列车停靠苏赫巴托站,接受蒙古国边海关出境检查。站台上有四五位士兵一字排开,间隔 20 米左右,黑色皮靴、土黄色军服和船形帽都很像俄军士兵服饰,只不过蒙古 国边防军的肩章是绿色的。当发现车上有人照相时,士兵一边遮挡着脸,一边用汉语喊道:“关上车窗!”

有趣的是,列车在这里更换了餐车,原来在中国、 蒙古国和俄罗斯三国境内都要挂靠不同国家的餐车。其中,蒙古国餐车最为华丽,犹如宫殿一般,门框、桌椅都是实木雕刻,桌上铺着黄色锦缎,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绘画和工艺品。

22 时 10 分,列车在纳乌什基站接受俄罗斯海关、边防部门的入境检查。我们所在的车厢上来两位边防军人和一位女性海关大尉,他们逐个包厢检查, 床上床下,还不时敲打墙壁,要求乘客打开包裹,出示证件。

相比中国、蒙古国的出入境检查,俄罗斯的检查显然要全面、要严格。顿时,车厢里多少有些紧张空气,特别是一些商贩和学生都生怕被他们查出什么违禁物品,甚至担心手续不全而耽误行程。

当他们来到我们的包厢时,我凭借在俄出行经验,自报家门,将公务护照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发的军官学员证一并递了过去。“您好, 少校同志,请检查。”俄方边检人员看看证件又看看我,目光由惊异很快变为信任,“祝旅途愉快!”一个标准军礼,一切免检!

对此,列车乘务员和同行旅客们都投来羡慕目光,有一个包厢检查遇到难题时还来找我前去帮忙,好像军人说的话人家就信、有我相助就能顺利过关似的。

原来,几位自费留学的中学生带的东西多,箱包被翻得乱七八糟,其中几盒瓶装液体感冒药和一些山珍海味干货等物品引起了俄方检查人员注意,怀疑与毒品有关,我连忙给俄方人员做出解释:这是中国人出远门的习惯,药品都是由中国国营大企业生产的, 俄罗斯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样,这些学生是预防感冒备用的,与贩毒毫无关系。俄方人员挥挥手,示意通过检查,便转身继续察看其他车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智慧,祖籍内蒙古赤峰、出生于辽宁大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居住于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工作。

主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出版有《邓小平军事生涯》(专著)、《和平之路: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合著)、《战略学》(合著)和主编《新中国周边大事纪实》、2014年以来的年度《世界智库战略观察报告》等书。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转发自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