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读水浒 || 朋友说他越来越讨厌李逵,我说他“体制病”已入膏肓
来源:“喽哥”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转载。
前两天出差,和一位某市市直部门的朋友小聚。
朋友知道我在读《水浒》,便将话题引到黑旋风李逵上来。
他说,少年时,觉得李逵讲孝、重义、轻生、爽直,怎么看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真男人。但是,奇怪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竟然开始越来越讨厌李逵。
我很诧异,问他何出此言?他用事例给出了答案。
——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宋江允诺放扈三娘的哥哥扈城一条生路。李逵却不管不顾地只顾砍杀,让宋江的承诺放了空炮。(这将领导的威信置于何地?讨厌不?)
——108将大聚义,宋江正式提出招安的奋斗目标。结果李逵大闹宴席表示反对,导致宴会草草收场。(提意见完全不顾时机、场合,还有没有一点儿规矩?!讨厌不?)
——元宵节,宋江借去东京看灯之机私会李师师,谋求觐见皇帝。李逵认为宋江是在寻花问柳,搞个人特殊化。心怀不满的李逵大闹妓院,结果差点儿把众好汉都陷在东京城。(且不说人家领导是在办正事,即便就是真的有啥小动作,你说你一个小小的步军头领跟人一把手攀比个什么劲儿?你比得着吗?讨厌不?)
——路过寿张县,听闻“宋江”强抢民女,李逵不分青红皂白便要将宋江砍杀治罪,结果被证实是有人冒充宋江名义为非作歹。(且不说你好歹是个小头头,多少有些身份,却如此鲁莽,就说即便真是宋江强抢民女,你算哪根葱出来主持正义?真把自己当成包青天不成?讨厌不?)
——朝廷征剿梁山,宋江严令众将不得下山。没想到李逵违令私自下山,企图去凌州斩杀二将。其他诸如吴用大名府赚卢俊义他要去、戴宗蓟州访公孙胜他要去、燕青泰山打擂他也要去,一次一次强行给自己加戏。(明明不是个精细人,却哪哪儿都要去,哪哪不是违令就是犯错,常常造成严重后果,真是讨厌到极点儿!)
......
(括弧内是朋友的即兴点评)
关于李逵的讨厌之处,朋友还举了其他的例子。
我听完思虑良久,然后告诉朋友:“你大概得了‘体制病’”!
朋友很错愕,不知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他所谓的讨厌李逵,骨子里讨厌的其实是反感李逵这个人物所代表的、所象征的深层意义。
李逵代表什么?李逵代表的其实只有一条:平等!绝对的平等!
你姓赵的能当皇帝,那俺哥哥姓宋的也行!
你当大哥的要逛娱乐场所,兄弟我也必须依红偎翠!
他燕小艺能下山舒展拳脚,我黑旋风凭什么在山上闷着?!
情感上我敬你是领导是大哥,但待遇上必须公平、平等。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凭什么你制定出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我?我就是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
谁搞特殊化,我就反对谁!谁搞不公平,我就打倒谁!不管你是宋江、吴用,还是普通喽啰或平民百姓。这才是李逵这个人物最大的象征意义!
我告诉朋友,他所谓的越来越讨厌李逵,其实是在讨厌一种“反秩序”“反规则”“反绝对公平”的行为。而这正是“体制病”的病灶。
这种病的最大病症就是:早已习惯按部就班的生活、深度依赖固有的程序、过分强调等级纪律,对一切有悖于现有秩序的行为极度不适。而李逵恰恰就是扮演了这样一个反对者的角色。
相信很多体制内的人,特别是一定层次的领导,都不喜欢李逵。
在他们看来李逵就是梁山体制中一朵刺眼的奇葩,他的存在严重挑战了自己的领导权威和管理秩序。朋友大概也是如此。
朋友早年从部队转业,多年摸爬滚打,目前是该市直单位的一个中层领导,正科级干部,职务虽说不高,但是却也当得有滋有味。正是长久的体制生活,使他的观念里、眼睛中再也容不下李逵式的下属和同事。
在他的眼里,李逵就是无组织、无纪律、鲁莽、追求绝对公平的代名词。李逵式下属和同事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威胁到了朋友和他的同僚们的既得利益,动摇了他们单位诸如领导优先、上级特殊、照顾“老同志”等久已习惯的规则和秩序,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种“体制病”的后果,就在于消灭队伍中的桀骜分子,同时削弱团队个体的担当意识和任事勇气,迫使他必须接受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节奏,承认并且维护当前虽无活力却相对平稳的秩序——一种能够长久维护上位者既得利益的秩序。
这样的“体制病”是不是很可怕!!!
以讨厌李逵的程度为参照系,喽哥将“体制病”做了一个简单的等级划分——
第一级:讨厌他总是顶撞宋江,不服从管理;
第二级:讨厌他总是无组织无纪律,私自行动;
第三级:讨厌他总是攀比领导,领导去个KTV他都有意见;
第四级:讨厌他总是心直口快,说破领导的心事,三番五次让领导下不了台。
对照这个测试,我的朋友大概已经病入膏肓。
不知老铁你有“体制病”吗?如果有,你是第几级?
(完)
热门评论 8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74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至于吃人肉,以前的时代直到解放前也不是新鲜事,水浒里喜欢吃人的可不只他一个哦。就算今天的社会,你以为想吃人的变态就少了吗,太平盛世管得严罢了,一旦乱世,吃人的恶魔少不了。
至于吃人肉,以前的时代直到解放前也不是新鲜事,水浒里喜欢吃人的可不只他一个哦。就算今天的社会,你以为想吃人的变态就少了吗,太平盛世管得严罢了,一旦乱世,吃人的恶魔少不了。
但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先投诚又拖枪叛变,还给我方造成损失,令许多同志付出血的代价。所以对于李逵这种人,除了主动帮助改造,还是要看他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改造当然好,改造不了也尽量避免伤害,我们自己多个心眼多分警惕就是。
但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先投诚又拖枪叛变,还给我方造成损失,令许多同志付出血的代价。所以对于李逵这种人,除了主动帮助改造,还是要看他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改造当然好,改造不了也尽量避免伤害,我们自己多个心眼多分警惕就是。
李逵要唯物辩证地看,不能一厢情愿。他改造好,就是革命战士,是我们的亲人,没改造好前,就是流氓无产暴徒,是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犯罪分子,老百姓是万万不会喜欢他的。
在漫长的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有许多土匪加入了人民军队,人民军队也剿灭了许多土匪,他们就是李逵式人物的光明面和黑暗面。
不过拿本朝的剑斩前朝的官也不合适,咱们就别对施老先生的文学作品较真了,他当时就那个社会环境这没办法,我们现在能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就可以啦。
体制不是病,体制是人类社会必须的规则,体制就是秩序,而李逵代表的是混乱,不是什么狗p公平
作者这种东西,坏得很呢,让你们潜移默化的认为体制是不好的东西,跟着它的思路讨论李逵和水浒,就中招了
可能也不是大部分人讨论方向错了,我骂了作者,指出要害,吞帖不让发,没办法呢。换了别处,也许你这些话也发不出来。
前半部分读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当然也读相对立的高俅等),后半部分读宋江(当然也读相对应的李逵等)。
前半部分褒“正”贬“负”,后半部分讽“负”叹“正”——前后部分“正”“负”两方已经互换(比如以民间英雄主义、理想英雄主义的理念为标准,宋江就从“正”变成了“负”;同样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标准,李逵则自始而终还是那样,但若以梁山阵营的转变——实际则是梁山腐化了——为标准的话,李逵也变成了“负”的了)。
前半部分是第一层主旨含义——对原有旧制度的腐化和不公(即原著里的朝廷和社会的腐化与不公)的反对反抗;后半部分是更深层次的主旨——对针对旧制度而起义的“人”(即梁山英雄等农民起义组织)的理想天真主义及其慢慢腐化的强烈讽刺。
不这么读《水浒》,算不得真正读懂。只得前半部分,不得后半部分,亦只为浅读而已。
从爽快,到悲凉,到悲哀,就是《水浒》带给我的精神感受,最后则归结于憎恶这整件事(当然对构成这整件事的其中的某个小故事不会憎恶)!
前半部分读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当然也读相对立的高俅等),后半部分读宋江(当然也读相对应的李逵等)。
前半部分褒“正”贬“负”,后半部分讽“负”叹“正”——前后部分“正”“负”两方已经互换(比如以民间英雄主义、理想英雄主义的理念为标准,宋江就从“正”变成了“负”;同样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标准,李逵则自始而终还是那样,但若以梁山阵营的转变——实际则是梁山腐化了——为标准的话,李逵也变成了“负”的了)。
前半部分是第一层主旨含义——对原有旧制度的腐化和不公(即原著里的朝廷和社会的腐化与不公)的反对反抗;后半部分是更深层次的主旨——对针对旧制度而起义的“人”(即梁山英雄等农民起义组织)的理想天真主义及其慢慢腐化的强烈讽刺。
不这么读《水浒》,算不得真正读懂。只得前半部分,不得后半部分,亦只为浅读而已。
当然,这就把皇帝这个大地主的责任排除了。这是作者历史的局限性。实际上,封建制度本身就是问题。但中国古代一直有圣人说,作者期望皇帝圣明,拨乱反正,这历史局限性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小说中,梁山好汉滥杀无辜,看似不进人情,其实很现实。做了贼,不事生产,还受官兵围剿,不知哪天就死了,如此压力下,也就成不了好人了。而且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一旦确定,人物的性格,行为,对情节的推动发展,也不是作者能控制的。
梁山好汉说是聚义,但要明白,这个义,是对自己人,不是对外人。强盗不抢劫,不杀人,又没法种地,怎么活?为了活,只能抱团取义。
只是皇帝一招安,有了活路,这个义,也就没有了意义!为了整体的利益,个把兄弟的仇,也就牺牲了。贼,又成了好人!---主题还是圣人说那一套,希望皇帝改正,让农民起义成为良民,甚至是良兵、忠兵。最后甚至不惜让宋江自愿毒死,也不写他们再反!
《水浒》中,一个个英雄好汉,被迫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凶徒。虽然残酷,但很真实,很有些现实主义的特点,且表达“官逼发反”的主题也很高度,考虑到那个年代的文学水平,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