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玉)像洞中坐(玉)洞天”,到底是用“坐”还是用“玉”?求投票!

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出了一句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向海内外征集下联,赏格高达70万元。

这句上联可以理解成两种句式:一是“主语(游客--省略)+状语(观音山上)+谓语(观)+宾语(山水)”;二是“主语(观音)+状语(山上)+谓语(观)+宾语(山水)”。

另外,景区征联,当然是会要求,下联要联系到他们景区内的景观。

根据这个要求,笔者注意到,观音山森林公园里,有一座高达34米共十一层的玉佛塔,塔里每个房间也都有佛像,多达两百余座。

于是,笔者应征下联为:“玉像洞中玉洞天”。

可是,有网友不接受笔者“句中的‘玉’是名词转形容词,而形容词又可以当动词用”的说法,认为“玉”是名词,与上联中的动词“观”对不上。

好吧,那我就把“玉”换成“坐”,下联就是“坐像洞中坐洞天”。

这个“坐”与“观”相对,应该是没问题。

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下这幅对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坐像洞中坐洞天”。

首先,上联的主题是“观山水”——游玩——赏心锐目;下联的主题是“坐洞天“”——求福(赐福)——灵魂升华。

不仅切合了游客到观音山游玩与求福的两大实际目标,也算是颇有意境与诗意。

比较起来,这幅对联,虽不算是上乘之作,但是,若是挂在观音山上的某一处,也不会倒了游客的胃口吧。

从句式上来说,上联的两种句式,下联也都对上了。

第一种,上联是“主语(游客--省略)+状语(观音山上)+谓语(观)+宾语(山水)”;下联是“主语(游客--省略)+状语(坐像洞中)+谓语(坐)+宾语(洞天)”。

第二种,上联是“主语(观音)+状语(山上)+谓语(观)+宾语(山水)”;下联是“主语(坐像)+状语(洞中)+谓语(坐)+宾语(洞天)”。

两种句式都严丝合缝,一点不差。

在声律上,上联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仄平仄仄平”,也是没毛病。

不过,比较起开始的“玉像洞中玉洞天”,我还是更中意这开始的一句。

“玉”是可以名词转形容词的,这样的句法,在古语中是很常见。

“玉洞天”,如果前面的主语是游客,那就是:游客感觉这“洞天福地”像玉一样晶莹美丽;如果前面的主语是坐像,那就是:坐像让这个“”}洞天福地”像玉一样晶莹美丽。

那么,到底是用“玉”好?还是用“坐”好?还是都不好?

请网友们投票选择一下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