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老曹制作的表格,展现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脉络

这是老曹制作的表格,请大家欣赏:

500

把这个表格放在已有的《中国历代纪元表》的前面,就可以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完整脉络。

虽然还很简略,起码是聊胜于无吧。

当然,已有的《中国历代纪元表》,是官方修订的,也就是具有权威性的。

而这个表格,不是官方修订的,只是老曹的个人作品,所以,她就不具有权威性,仅仅是供大家欣赏而已。

这也算是抛砖引玉,促使大家都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见解,以供官方参考定夺吧。

下面,老曹就来说说,形成这个表格之内容的基础材料与逻辑推理。

一,三皇时代(约距今8200年—距今7000年)

这个“三皇时代”的“三皇”,就是指中原地区的燧人氏(裴李岗文化族群);东北地区的庖牺氏(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族群);西北地区的女娲氏(大地湾文化族群)。

当然,在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并不是只有这三个文化族群。

500

这时,在中原地区还有磁山文化族群;在山东地区还有后李文化族群;在太湖流域还有跨湖桥文化族群;在湖南地区还有彭头山文化族群,等等。

但是,那些文化族群,都没有在史籍中留下她们的名号,所以,这里,就仅仅是以史籍里有记载的“三皇”为代表。

“三皇时代”所在的年代,是约距今8200年—距今7000年。前面的约距今8200年,是兴隆洼文化兴起的年代;而后面的距今7000年,就是裴李岗文化消亡的年代。

这个时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

在这个孕育时代里,我们可以看到,兴隆洼文化分裂成了其原址上的赵宝沟文化,和湖南地区的高庙文化。

高庙文化显然是兴隆洼文化族群入侵中原失利,回不了老家,而逃到那里的一部分人创立的。

另外,大地湾文化转变为半坡文化,后李文化转变为北辛文化,磁山文化则在距今7100年消亡了,裴李岗文化也在距今7000年消亡了。

伴随着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消亡,由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融合而成的仰韶文化,就兴起了。

500

这些现象都说明,这个时代,是一个族群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社会融合的程度十分深刻的时代。

而以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消亡,仰韶文化的兴起为标志,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融合、孕育成型了。

二,太皞时代(距今约7000年—距今6500年)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也就是说,太皞庖牺氏的江山只有111年。

那么,为什么这个表格中的“太皞时代”,是从距今约7000年—距今6500年,有500年之久呢?

因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消亡,显然是与庖牺氏入侵中原有关的;是庖牺氏入侵中原,才导致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消亡的。

所以,这个时代,总体来说是以太皞庖牺氏为主导的。

但是,太皞庖牺氏主导这个时代,却没有完全掌控这个时代。

以大地湾文化为主,融合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而形成的仰韶文化的兴起,说明大地湾文化族群,也就是女娲氏族群,在这期间,以更有效的方式,和平地进入了中原,并且,从精神上主导了中原。

但是,太皞庖牺氏,最后还是以强力征服了中原,从而建立起了属于他们庖牺氏部族的权力控制下的江山。

而他们的这个江山,前后有111年。

三,神农氏时代(约距今6500年—距今5500年)

距今6500年,或者距今6400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代。

这个时候,赵宝沟文化,分裂成了其原址上的红山文化,和长江南岸、汉江西岸的大溪文化。

500

同时,他们的族群,在中原地区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留下了一座王墓——“天盖墓”。

这和《三皇本纪》记载的伏羲氏“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相对应。

“葬南郡”,就对应了大溪文化的兴起;“冢在山阳高平之西”,就对应了濮阳西水坡“天盖墓”的落成。

那么,这个结果,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这里面的共工氏,就是燧人氏的后裔;祝融氏,就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政权的庖牺氏。

燧人氏是“水德王”,庖牺氏是“木德王”,庖牺氏征服和取代了燧人氏,就是“以水承木”,这就导致共工氏“乃与祝融战”。

而女娲氏为了“断鳌足以立四极”,就帮助共工氏打败了祝融氏,这就是女娲氏“以济冀州”。

伴随着赵宝沟文化分裂成红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以及濮阳西水坡“天盖墓”的出现,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转变成了庙底沟文化;而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转变成了大汶口第一期文化。

这就把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的“四极”,给显示出来了。

“四极”,就是庖牺氏部族、女娲氏部族、共工氏部族、和山东地区北辛文化族群。

她们四方订立盟约,和平共处,不再相互攻伐,就是“断鳌足以立四极”。

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之主张的实现,就是《三皇本纪》所记载的“女娲氏没,神农氏作”,就是神农氏时代的来临。

神农氏一共有八代炎帝。

《三皇本纪》记载的是:“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

《帝王世纪》记载的是“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以魁隗氏为首。

包括《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的多部史籍中,都记载神农氏时代只有“五百三十年”。

然而,从考古发现来看,庙底沟文化,在从距今6500年,到距今5500年的1000年时间里,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这一千年,应该都是属于神农氏时代。

那么,为什么史籍记载的神农氏时代,与考古发现的神农氏时代的年限,对应不上,相差了那么多呢?

这应该是,神农氏时代分为“炎”和“帝”两个时代,“炎”是神权时代,“帝”是君权时代。

而史籍记载的“五百三十年”,是只计算了后面的君权时代,没有计算之前的神权时代。

到距今5500年,神农氏时代结束,少皞氏时代就来临了。

它的标志,就是河南荥阳青台文化遗址的产生。

青台文化,在生产、生活方面来看,她似乎是相对其她的庙底沟文化,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在宗教意识方面,她却相对其她的庙底沟文化大有不同。

她有星宿文化意识,也就是她的遗址中出现了“九星遗迹”。

500

而在之前的其她庙底沟文化遗址里,这是没有的。

星宿文化,在这之前,只是从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天盖墓”里出现过,“天盖墓”就是属于星宿文化。

但是,“天盖墓”不是属于庙底沟文化,甚至也不是属于仰韶文化,而是属于赵宝沟文化。

所以,青台文化是属于赵宝沟文化的延续;她的产生,表明了庖牺氏的后裔,是在这时候重新入主中原了。

也就是说,神农氏时代,在这时候就结束了。

四,少皞氏时代(约距今5500年—4800年)

按照大家的习惯性认识,神农氏时代结束,接下来的,应该就是五帝时代。

但是,考古发现却不是这样的。

考古发现,神农氏时代的后面,接下来还有一个少皞氏时代。

“少皞”,是与“太皞”相对应的。

“太”为祖,“少”为孙,“太皞”和“少皞”,是爷孙俩。

“皞”,就是“东封泰山”;就是在泰山上,面向东方的太阳,迎接到了位在东方、主掌春天的“木神”的意思。

“太皞”和“少皞”的名号就是说明,他们爷孙俩,都有入主中原、“东封泰山”的功劳。

事实上,伴随着青台文化的产生,山东地区的大汶口第一期文化,也转变成了大汶口第二期文化。

而这前后大汶口文化的不同,就和青台文化与其她的庙底沟文化的不同一样,也是宗教意识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表明他们前后的主人,具有不同的宗教意识,是属于不同的族属。

而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这时候又大放异彩,产生了属于宗教中心的牛河梁文化遗址。

500

这些考古发现,与“少皞氏”这个名号的含意是相对应的,说明“太皞”的后裔“少皞”,在这时候重新入主中原、“东封泰山”了。

所以,距今 5500年神农氏时代结束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少皞氏时代。

少皞氏时代,分为朱襄氏时代和金天玄嚣氏两个时期。

朱襄氏时期,对应青台文化,时间是在距今5500年-距今5300年。

金天玄嚣氏时期,对应双槐树文化,时间是距今5300年-4800年。

朱襄氏,又名“飞龙朱襄氏”,而“飞龙”就是“应龙”。

《山海经》记载:“应龙”“既杀蚩尤,又杀夸父”。

所以,“应龙”朱襄氏是“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中,“黄帝”(庖牺氏部族)方面的主力军。

对应考古学文化,“应龙朱襄氏”,就是庖牺氏部族的高庙文化支系。

他们从湖南到安徽,创建了凌家滩文化,然后,发动“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兴起了青台文化,并且登基为帝。

金天玄嚣氏,总体来说,是属于庖牺氏部族的赵宝沟文化支系。

而赵宝沟文化支系,又分裂成了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

其中,红山文化支系就为金天氏,大溪文化支系就为玄嚣氏。

玄嚣的名号,和昌意的名号是对应的。

他们的名号的来历,就是由于女娲氏“以济冀州”,帮助共工氏打败了祝融氏,导致赵宝沟文化分裂成红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之后,女娲氏为了实现“断鳌足以立四极”的主张,就又来与庖牺氏部族谈判,而女娲氏选择的谈判对象,不是赵宝沟文化支系,是高庙文化支系。

这就导致高庙文化支系得意,而赵宝沟文化支系咆哮。

“昌意”,就是高调地得意的意思;“玄嚣”,就是背地里咆哮、不满的意思。

因为赵宝沟文化支系的王族在大溪文化支系,所以,大溪文化支系就是玄嚣氏。

而红山文化支系应该是炼铜技术的发明者,所以就有金天氏的名号。

正是因为赵宝沟文化支系,与高庙文化支系具有历史矛盾,所以,在高庙文化支系的主人朱襄氏(昌意)重返中原建立政权之后,赵宝沟文化支系的两个支系,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就联合起来,扳倒了朱襄氏(昌意),建立了金天玄嚣氏联合政权。

这个时间,是在距今5300年,以河南巩义双槐树文化的兴起为标志。

双槐树文化遗址和青台文化遗址,都有“九星遗迹”。

但是,它们两个“九星遗迹”的内容却有所不同。

青台文化遗址的“九星遗迹”有“圜丘”,而双槐树文化遗址的“九星遗迹”没有“圜丘”,直接是用一只麋鹿代替的。

500

与双槐树文化遗址兴起相对应的,还有距今5300年,凌家滩文化遗址突然被废弃,而良渚文化又突然兴起。

另外,大溪文化,这时也从长江南岸和汉江西岸,发展到长江北岸和汉江东岸,转变成屈家岭文化。

这些现象,对应《山海经》记载的“应龙”“不得复上,乃下”、“乃去南方处之”,都可以看成是“应龙”朱襄氏,与他们同部族不同支系的金天玄嚣氏权力斗争的结果。

金天玄嚣氏政权,在距今4800年被轩辕氏黄帝推翻,于是,天下进入“五帝时代”。

五,五帝时代(约距今4800—4100年)

判断金天玄嚣氏政权在距今4800年被轩辕氏黄帝推翻的依据是什么呢?

就是距今4800年,庙底沟文化结束,同时,山东地区的大汶口第二期文化,转变为了第三期文化。

庙底沟文化结束,说明这时候天下大乱,社会财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处在极度的动荡之中。

山东地区的大汶口第二期文化转变为第三期,就是金天玄嚣氏政权,在中原被推翻后,他们的王族从中原转移到了山东,成为了山东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

那么,金天玄嚣氏政权为什么会被轩辕氏黄帝推翻呢?

金天玄嚣氏政权被轩辕氏黄帝推翻的原因,我们可以往前看200年。

就是看距今5000年左右,天下有什么事情发生。

距今5000年左右,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河沿文化。

500

然而,红山文化的主人,可是金天玄嚣氏啊;红山文化区,可是金天玄嚣氏的老家、祖籍地啊。

所以,红山文化被小河沿文化取代,表明了金天玄嚣氏的政权,在这时候是非常虚弱,他们的统治是极其地不稳固的。

而与此同时,红山文化族群的土地被小河沿文化族群侵占,那么,那里的红山文化族群,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从红山文化区往西看,在内蒙古的南部,陕西和山西的北部,这时候出现了一种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就是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混合物,说明红山文化族群来到这里,与当地的仰韶文化族群混合了。

那么,为什么红山文化族群会来到这里,与这里的仰韶文化族群混合呢?

因为,这里的仰韶文化族群,实际上就是他们的同族。

当初女娲氏“以济冀州”,帮助共工氏打败祝融氏,目的是为了实现“断鳌足以立四极”,所以,她们并没有对祝融氏下死手。

在打败了祝融氏部族的黑龙氏部落之后,她们将黑龙氏部落的残部带回了陕西。

她们通过这个黑龙氏部落,去与祝融氏部族的王族取得联系,进行谈判。

所以,黑龙氏,由此就变成了少典氏。

典,就是竹片制成的典册,是书信的载体;而少典氏,就是两个部族之间传送书信的使者。

那么,少典氏在陕西的具体安置区,是在哪里呢?

就在陕北。

所以,红山文化族群前往陕西北部,就是去投靠了他们在陕西北部的同族少典氏。

而轩辕氏黄帝,就是少典氏的后裔。

500

距今4900年,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从前期转变为后期,这实际上就是金天玄嚣氏政权已经失去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从伏羲氏部族的压迫下独立出来,获得自由发展的表现。

这当然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内部,共工氏部族和其他非伏羲氏部族的不断反抗,削弱了金天玄嚣氏政权,使其无力他顾;在外部,北方小河沿文化族群的强大威胁,又使金天玄嚣氏政权无法安心于内部事务,必须花大力气对付外部威胁。

所以,金天玄嚣氏政权在这种内外消耗中就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能为力。

距今4800年,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消亡,而新的文化又没有形成,这就是战乱摧毁经济的表现,说明这时候的中原,处在各方混战之中。

而轩辕氏黄帝,就是在这种各方混战的局面中崛起的。

实际上,黄帝是一个家族,而不是一个人。

所谓的在西元前2697年即位的黄帝,应该是这个家族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帝王。

黄帝之所以被称为黄帝,就是因为他们有“土德之瑞”,崇尚“中和”。

这实际上就是对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思想的继承,就是部族之间要相互尊重,不搞部族压迫。

这种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意义,就是中原地区各个部族相互团结,共同反抗北方小河沿文化族群的侵略。

所以,黄帝的保护神是“天鼋”。

500

“天鼋”就是龙龟,是龙和龟的结合。其中的龙,是伏羲氏部族的图腾;龟,是共工氏部族的图腾。“天鼋”体现了伏羲氏部族和共工氏部族的和解与团结。

而黄帝的这个搞法,与金天玄嚣氏的搞法显然是不对路的。

所以,黄帝就要团结共工氏部族,共同打倒金天玄嚣氏政权,将金天玄嚣氏政权赶到山东。

当然,黄帝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对抗北方的小河沿文化族群,力争驱逐小河沿文化族群,恢复他们伏羲氏部族的祖居之地。

但是,黄帝的这个目标并没有完成,帮助他完成这个目标的,是颛顼大帝。

颛顼大帝就是“应龙”朱襄氏的后裔,良渚文化的主人。

由于颛顼作为“应龙”朱襄氏的后裔,与金天玄嚣氏有“世仇”,所以,他们是非常欢迎黄帝将金天玄嚣氏推翻的,他们也因此而北上,帮助黄帝对抗北方的小河沿文化族群。

正是由于他们北上帮助黄帝对抗北方的小河沿文化族群,在战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他们才取代黄帝,成为了五帝时代的第二个帝王家族。

距今4600年,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龙山文化,这说明,中原民族对北方民族的战争发生逆转,战线推向了北方草原,中原地区开始恢复安宁,发展生产了。

而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良渚文化的主人颛顼。

出于继续对北方民族进行战争,直至夺回伏羲氏部族祖籍地的考虑,黄帝家族就禅位给颛顼大帝,由颛顼大帝领导对北方民族的继续战争。

距今4500年,小河沿文化消失,同时,中原以及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发展起来,说明颛顼大帝打赢了对北方民族的战争,中原地区得到了休养生息。

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消失,同时,北方石峁城兴起。

这两个现象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

正是因为良渚文化被海浸所淹没,给颛顼世系造成重大打击,使颛顼世系再也不能对北方草原部族维持战略碾压,颛顼世系才不得不改变策略实行被动防御,这才建造石峁城。

而石峁城的建造,又进一步加重经济困难,以至于末代颛顼夏鲧,被诸侯部落所背弃。

大家拥立高辛氏为帝,对北方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而高辛氏帝喾的怀柔政策并不能持久,所以,他的儿子帝尧,又转变政策,实行武力防卫。

但是,中原各部族、世系之间矛盾重重,武力防卫难以为继,于是,帝尧禅位给属于颛顼世系的帝舜。

帝尧禅位之后,他的儿子丹朱效仿夏鲧,既然不是王族了,那么,防卫边疆的责任,也就不归我承担了,我回我老家。

而帝舜则以囚禁其父为应对。

这反倒激起丹朱干脆联合北方游牧民族,来讨伐帝舜。

于是,帝舜逃往湖南,大禹在浙江安徽起兵,讨伐丹朱,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距今4100年左右,陶寺遗址发生了一次分期变化,这个变化,应该就是源于丹朱讨伐帝舜。

距今4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这表明由于中原地区内乱,北方游牧民族又稳定地占据了伏羲氏部族的老家,东北辽西地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