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判断一张脸漂亮与否?
【本文由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供,ID:steamforkids】
来源 | 《万物》等
编辑 | Mirror
大脑如何判断一张脸漂亮与否?
我们都知道不该以貌取人,因为光凭外貌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如何。然而,我们还是无法控制自己在看到一张脸时自动做出“好不好看”的判断。尽管大家的审美观各不相同,但仍有诸多共通之处。那大脑究竟是如何定义一张好看的脸呢?
最关键的特征可能就是“对称”。人的左右脸其实都存在细微的不对称。科学家将多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平均化处理后,就能得到更为对称的脸。而用于合成的脸越多就越对称,也更受欢迎。由此他们还得出了获得好感度最高的面部比例,例如,当眼睛到嘴巴的距离略大于面部长度的1/3时,最吸引人。
那么,我们是天生偏爱某种长相,还是受周围人看法的影响?为了找出答案,研究者找来了一群小宝宝,给他们看两张人脸照片。在大人看来,其中一张明显比另一张更好看。科学家记录下了这些宝宝注视每张照片的时间。结果发现,原来宝宝也“看脸”,他们在公认更好看的脸上注视了更长时间。但这种偏好仍可能是受到后天影响,因为宝宝们在出生后已经与人脸打了不少交道。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会觉得自己熟悉的东西更具吸引力。一张“大众化”的脸或许更容易使人产生熟悉的好感。为了验证这一点,一位心理学家找来了两群年轻人,他们分别来自英国和东非的哈扎部落,选择后者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过西方审美的影响。研究者给这两组人分别看两张来自同种族的人脸照片,一张由5个人的面孔合成,另一张则用了20张脸。结果两组人都更喜欢由更多脸合成,即更平均的那一张。
哈扎人(左)和英国人(右)的合成脸:5脸合成(上)和20脸合成(下)| 图片来源:sciencenewsforstudents
但是当他们看到所有4张照片时,英国人觉得本国人和哈扎人中更对称的脸都好看,而哈扎人则只喜欢自己族人的脸。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哈扎人对欧洲人的脸并不熟悉,对他们的“大众脸”就更没有概念,这就说明后天对人脸的辨识与审美观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拥有更对称的脸的人通常更健康,拥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其他动物比如剑尾鱼也偏向选择纹理对称的伴侣。尽管如此,人类和其他动物都不会简单地通过外貌来择偶,比如挣钱能力也很重要。
钟表为什么是12小时制?
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数字系统是10进制。这个系统的形成很可能来源于我们的十根手指。但对于一天内时间的划分,人类最开始用的却是12进制或60进制,并且沿用至今。
日晷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最早出现的计时工具之一。不过,最初的日晷就只是根插在地面上的棍子,通过它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人们就可以判断出一天的不同时段。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发明出了更加先进的日晷——一根T形的棍子被立在地面上,周围根据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分出12部分。这种划分方式说明埃及人当时可能就在使用12进制。而“12”这个数字或许来源于一年的12个月相变化周期或一只手的指节总数(除去用来点数的大拇指,每指3节)。不过,这种日晷上的“一小时”并非固定时长,而是会随着白天长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比如,夏季的一小时要比冬季的一小时长得多。
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日晷 | 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日晷在缺少日光的夜晚无法使用,需要另一套计时系统。当时的古埃及天文学家发现可以利用恒星在夜空中出现的时间来划分夜晚的时间,一开始有36颗,后来因为辨识度等原因减少到了12颗。古埃及人还有另一种夜间计时器——漏壶,也叫漏刻、水钟。人们在古埃及卡纳克神庙中发现了公元前1400年的漏壶,容器壁就像漏斗那样倾斜,并雕有刻度,通过水流量将夜晚分为12个时段。到了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公元前1070年),白天和夜晚的计时系统才被统一为24等分制。
古埃及水钟
但是24小时制的正式诞生还要到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不过仅限于古希腊的天文学界。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克斯曾提出根据昼夜平分的春分和秋分,将一天等分成固定长度的24小时,但一直未能推广开来。直到14世纪,机械钟表开始在欧洲出现,一小时的时间才被固定下来。
液晶屏里的液晶是什么?
液晶屏(LCD)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电子显示屏。听到它的名字,你可能会好奇这里面有液体吗?
液晶屏中的确有一种特殊的流体,就叫做液晶。正如它的名字,液晶兼具液体和晶体的部分性质:一方面,可以像液体那样流动;另一方面,其中的分子排列方式又像固态晶体那样有序,可以说是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状态。通过对屏幕中的液晶层施加不同的电压,就可以改变其分子的排列方式,并呈现出不同的光学特性,如透光性,这种光电效应就是液晶屏成像的基本原理。
液晶的种类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联苯液晶、苯基环己烷液晶及酯类液晶等。传统的显示屏如CRT映像管显示器(电子束激发屏幕内表面的荧光粉来显示图像)往往体积较大,而液晶屏则可以十分轻薄,且所需电压低,耗电也少,因此更受青睐
我们怎么知道宇宙在膨胀?
宇宙的膨胀具体表现为宇宙中的星系在彼此远离。最初观测到宇宙膨胀的是埃德温·哈勃。1931年,哈勃在研究星系距离时发现,其他星系似乎都在远离我们所在的星系,除少部分例外,比如我们的邻居,仙女座星系。
而哈勃利用的正是类似多普勒效应的原理。这种物理效应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个例子,当一辆车从你身边疾驰而过,你会发现它的噪声音高在随着它的远离而降低,也就是声波的频率降低了。与多普勒效应类似,当一个星系正在远离我们,它所发出的光波传到我们这时,频率也会降低,同时波长变长,因此会向光谱的红端(红外线所在的一端,即波长增长的一端)偏移,这一现象被称为“红移”。
哈勃观察到了我们周围绝大多数星系的红移现象,并且发现,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红移程度越大,也就意味着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而目前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
可以将远离中的星系类比成膨胀气球上的点。
哈勃原本认为,宇宙的膨胀速率很稳定。但在1998年,另一个“哈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却并不支持他的这一观点。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可以观察到一些宇宙最遥远星体的移动情况,结果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目前我们仍不清楚宇宙为什么会加速膨胀,又将以怎样的趋势膨胀下去。不过,现在的主流理论认为宇宙中或许存在着某种未知能量(“暗能量”)正悄然推动着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