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和平奖即将揭晓,特朗普的“诺奖梦”能成真吗?
.
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马上要在10月10日公布获奖者了。随着开奖日子越来越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这个奖项的“执念”反倒成了大家近来热议的焦点。特朗普不光好几次公开说自己特别想要这个奖,甚至还隔空放话:要是和平奖不给他,就是对美国的“侮辱”。但与他这份热切的期盼正好相反,挪威奥斯陆的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特朗普搞的 “美国优先” 那套政策,再加上他争议不断的做事风格,早就与诺贝尔和平奖隔离开了,他获奖的概率基本为零。
.
诺贝尔和平奖是由挪威议会选出来的5个人组成的委员会评定的。据说从设立那天起,这个奖就是为了表彰那些“促进民族和睦、增进国际友谊、推动裁军或者组织和平会议”有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倡导多边合作、尊重国际法,靠对话而非武力解决冲突。但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跟这个理念背道而驰、压根儿对不上号。研究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学家斯特内森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直言:“特朗普获奖完全不可想象。他在许多方面违背了诺贝尔奖代表的理念。”他还提到,诺贝尔奖看重维护联合国这类多边组织的作用,可特朗普动不动就退出国际协议,如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协议都被他抛在脑后;既削减给联合国的资助,又公开嘲讽联合国,骂国际组织 “效率低”。这种只顾美国利益的做法,无疑是在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
为了能拿奖,特朗普一个劲儿地吹自己“化解了六七场战争”,还列举了调停俄乌冲突、印巴争端、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谈判等例子当证据。可专家们根本不买账,觉得这些所谓的“和平功劳”纯属夸大其词,缺乏实在依据。就说印巴争端,特朗普虽插了手,但也就是说几句外交场面话,没拿出能落地的方案,更没促成有法律效力的和平协议,现在印巴边境该冲突还是冲突,哪儿谈得上“化解战争”呢?再看俄乌冲突,特朗普吹嘘自己调解起了关键作用,可实际上他的介入根本没拦住冲突升级,反倒让局势更紧张了,现在双方打得更凶,死伤和损失都不小,跟“和平停火”差了十万八千里。朝鲜半岛问题上,他和金正恩确实见了面,当时也受到广发受关注,但俩人并没有达成核裁军协议,朝鲜的核计划还在推进,半岛局势也没缓和。最近,特朗普更是不装了,他以“打击贩毒”为名增兵,还下令美军在委内瑞拉近海开火,造成了平民伤亡,这些作为跟“和平缔造者”的身份简直是天壤之别。
.
除了政策层面与诺贝尔和平奖理念存在冲突,特朗普的个人作风也成为他冲击和平奖的“致命伤”。诺贝尔和平奖虽不回避争议人物,但以前的获奖者比如曼德拉、昂山素季,都是靠推动族群和解、包容治理出名的。反观特朗普,他的执政风格中充斥着对抗性言论,对民主制度提出质疑,加剧了美国社会分裂,尤其是他的外交和关税政策,把世界搞得鸡飞狗跳,动荡不安。2019年,特朗普因“通乌门”事件遭到美国众议院弹劾,被指控利用外交政策施压乌克兰调查政治对手;2020年大选后,他拒绝承认败选并煽动支持者冲击国会山,这些事到现在都被国际社会看作是破坏民主规矩。圈内专家说得很明白:“从历史来看,诺贝尔奖绝不会授予一个被本国议会弹劾、且试图推翻合法选举结果的领导人,这是对奖项精神的基本坚守。”
.
虽然诺贝尔委员会总说自己评奖不带政治偏向,但历史证明,评委会的选择往往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藏着“平衡政治”的心思。比如2009年给奥巴马颁奖,被解读为期待“多边主义回来”;2012年给欧盟颁奖,是肯定欧洲一体化的努力。相比之下,特朗普第二任期又捡起“控制半球”“炮舰外交”那套,代表的是“逆全球化”的路子,跟诺贝尔奖提倡的多边合作理念针锋相对、格格不入,自然得不到认可。而且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程序严格,需由各国议员、大学教授、前获奖者等特定群体推荐才行。虽然说特朗普得到部分美国保守派议员支持,并获得以色列、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推荐,但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哈格克透露:“据我了解,特朗普从未进入诺贝尔委员会的正式候选名单,他的名字更多出现在媒体炒作中,而非严肃评估里。”权威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9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约62%的美国成年人觉得特朗普跟诺奖标准差太远,还有个民调说76%的美国人认为特朗普不配拿这个奖。
.
分析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着渴求,说到底仍是私心作祟,反映出他对自身政治遗产的深切焦虑。为掩盖外交政策与国内治理引发的诸多争议,他试图通过塑造“和平缔造者”的形象为自己背书,进而重新确立历史定位。但从专家分析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目标显然难以实现。诺贝尔和平奖对特朗普说“不”,不仅是否定了他的行事作风与执政理念,更代表国际社会明确传递出信号:“单边主义带不来和平”。这其实也是在提醒特朗普,只有搞多边合作、尊重共同规则,才能推动世界和平。眼看10月10 日要到了,大概也只能像祥里嫂那样,继续在各类集会上没完没了地抱怨评奖“不公”;而诺贝尔和平奖的舞台,终究只会留给那些真正为多边合作与人类福祉作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