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家乡?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城乡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201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59.58%,同时这意味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城市,而乡村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房屋闲置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广大乡村正在萎缩!

2019年5月7日,智纲智库深圳中心团队受道真县委县政府委托,走进道真自治县,深入道真14个乡镇,开展了为期11天的调研。并以道真县为案例,深入研究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

地处神秘北纬29度线的道真,因纪念汉儒尹珍(字道真)而命名。

这个幅员辽阔的县城,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距贵阳远而离重庆近,其西北东北与重庆南川区、武隆区毗邻。2019年4月24日,道真退出贫困县序列。数据表明,从2012年到2018年的六年间,有十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摘帽,但与此同时,道真仍处在乡村转型的重要时刻,同时也因自身基础薄弱而感到困惑。

贵州省像道真这样的县还有很多,因山地较多,乡村发展受到限制,其中欠发达者占多数。像这些隐藏在大山里的欠发达乡村,面临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困境,该如何振兴呢?本文将以道真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对于基础薄弱乡村的振兴启示。

500

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座乡村

智纲智库首席策划王志纲老师(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在考察道真期间,曾提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告老不还乡?落叶不归根?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中国人的乡村情结。

500

左起依次:三桥镇镇长韦泽文,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道真县委书记路斌

一直以来,中国人基本都生活在乡村,直到上世纪中期,仍有近80%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可以说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故乡。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从不吝啬笔墨去赞美乡村和表达乡愁。不论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述,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对于乡愁的抒发,都表明了我们的文化包含着很深的乡村情结,无论是对乡村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是不向权贵低头的反城市的精神,乡村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热的故土。

500

道真风光

近千年来,乡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兵荒马乱,过着自给自足的恬淡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存在的基础,是诗人的抒情方向更是中国人的精神避难所。

然而自清朝以来,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乡绅阶层逐渐淡出,权力真空,乡村丧失了传统功能之后,中国人迎来了巨大的精神空虚时代。

事实上,在过去一百多年来,乡村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被改造、被提升、被发展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00

当我们谈论“乡村振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应当是一种“主动振兴”、“内生型振兴”,而非“被动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更是一种“观念重塑”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观念重塑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解决三大困惑:即 “人与地”、“人与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困惑一:人与地

 

事实上,全国大部分贫困县都是依靠大力开发农业实现脱贫,对于欠发达乡村经济结构来说,是以“农业为主导”但是并不能称为“农业大县”。

究其原因在于乡村没有真正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

农民生长于这片土壤,又利用这片土地实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对于土地的认知以及如何去开发这片土地的最大价值。土地规模化利用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很多欠发达乡村普遍面临的难题。

困惑二:人与业

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以及欠发达乡村普遍二产薄弱,一是没有形成产业链,二是产业发展没有人才与技术支撑,三是乡村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保障产业的发展。

对于大多数贵州乡村,身处大山中,交通及配套设施较差,优质的资源无法引入,再加上人才的不断流失,导致陷入了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局面。

困惑三:人与人

有部分乡村在脱贫的过程中,陷入一种大搞形象工程的误区,原本的青山绿水、原生态的村落,陷入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兴建广场、公园、地标、洋房等形象工程,从而丧失了乡村原本的面貌。

对于生长于这片土地的百姓来说,“旧貌换新颜”的乡村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对于远离故乡在外打拼的人也是一座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对于想要体验田园乡村的城市人来说,乡村已经面目全非,也失去了吸引力。

因此,乡村在解决当地民生,吸引人才返乡,吸引外地游客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局,究其原因就是环境与人没有和谐共生。

那么对于欠发达乡村该如何振兴呢? 

我们以贵州的道真县为例解析。

500

乡村振兴之路

人与地:乡村科学化振兴之路

道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城。

从道真政府发布的2019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农业产值7.47亿,占全县第一季度总产值的约50%。

道真自推行“菜县菇乡”战略后,在全县引领建设了食用菌和蔬菜示范基地,并引进先进技术,冷链物流,进行农超对接,让有机蔬菜走进大城市。

500

左图为香菇基地,右图为蔬菜基地

然而,团队在这次调研期间发现,道真山形地貌占全县的80%,再加上土地石漠化的问题,适宜耕作的土地十分有限。

从这一点来看,道真似乎在农业发展上,缺少了天时的优势。

而推行的“菜县菇乡”战略由于土地条件的限制,在产量和扩大市场规模方面也有着很大的阻力。

此外,当地一些百姓对于“菜县菇乡”战略,从观念上来看,仍处于被动状态。有不少百姓对于“为什么要种?”和“怎么去种?”这两个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的解答,这也就导致了原本适宜耕作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菜县菇乡”这一战略也得不到持续有效地推进。

500

团队考察图:翻山越岭是常态

对于道真来说,振兴第一步应该是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

如何加强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协调与平衡人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有限耕地的价值最大化是道真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县城,所依托的不仅仅是“天时”,更有“人和”的因素。

所谓“人和”即对于百姓的观念重塑,对于道真来说,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让农民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行进,不失为一种振兴方式。

▼案例解读:推行科学用地的法国乡村振兴模式

提起法国,映入脑海的首先是浪漫的巴黎,迷人的地中海风情,以及紫色薰衣草花海的普罗旺斯小镇。

然而法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粮食产量常年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农副产品出口居全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11%。

然而,在1945年以前,法国的农产品主要依靠从殖民地进口。事实上,法国在二战之后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富拉斯蒂耶将法国1945-1975称为“光辉三十年”。

在这段时间,法国的城市化率从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至1975年的72.9%。法国也因此跻身西方七大工业发达国家之列。

500

法国乡村风光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疯狂扩张,大量农民外迁,农村空心化,城乡人口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自此,法国走向了乡村振兴之路。

法国的乡村振兴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人口回流,从1990-1999年间,乡村人口增长近十倍。

然而真正让乡村振兴的策略还是源自于政府“领土整治”“生态农业”等一系列干预措施,以此构建起来的一种内生、长效的乡村复兴机制。

·领土政治:法国政府为缩小贫富差距,实施了以“均衡化”为目标的领土整治活动,即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定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以优化农村社会资源配置、及生态环境及治理。

·生态农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态农业”一词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律中,法国政府制定了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及规划。此外,还设立了生态农业未来发展基金,大力宣传、普及有机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及“农业+”经济。

最为成功的就是法国的生态旅游,农民通过大规模的种植,形成了天然景观,游客可以免费参观这些原生态农场,也可以和农场主学习农业知识,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笔者认为,基于法国的国情及土地所有制,法国政府可以完善领土整治,而酒庄文化为“生态农业”及“农业+”经济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那么对于欠发达乡村来说,笔者认为,更值得借鉴的是法国的“农业专业化”。

·农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

·区域专业化: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把不同的农作物、畜禽集中到最适宜的地区,形成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政府对耕地进行整合出售,并通过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方式、鼓励土地集中和联合经营。

·农场专业化:即农工商一体化,将农场的部分工序,如耕收、运输和供应等交给农场外的专业企业完成,使农场从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作业专业化:指的是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分别由农场和农场以外的各个专业化企业承担,每个企业只负责一个环节,从而大大简化了农机配置。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要求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这为科技兴农做了很好的铺垫。农民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和经营农业的资格。

团队(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在调研期间发现,道真是一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县城,这一点,在法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有体现,即推行“农民高学历”计划,法国政府为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力图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把本国农业做大做强。

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在意识层面上,让农民对于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带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升有限耕地的利用价值。

政府又通过农民职业化,颁发经营资格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加强土地集约化管理,而农民的专业化又为“内生型”乡村振兴做了良好的铺垫。

人与业: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合作模式

团队在这次调研期间发现,道真目前还没有产业集群,其社会资本累积也较少。但是,团队在走访期间发现,道真的一产二产已具有联动意识,本土企业已经开始与当地百姓合作,但这种合作还不够密切。

在考察期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调研当地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时,负责人和智库团队(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说灰豆腐是道真最出名的特色美食,作为道真本地最大的灰豆腐制造商一直严格把控品质,并且致力于灰豆腐的研发与推广。

然而,一些民间小作坊的介入,使得灰豆腐这个道真的美食名片遭到了口碑的冲击。

恶性竞争,市场监管的缺失,以及缺乏统一的管理,制约着灰豆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500

道真某食品加工厂

道真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黑心小贩对于市场的恶性冲击,这里面所隐藏着更大的问题是当地百姓如何“认知”产业发展的问题。大多数欠发达乡村人与产业的关系是缺乏产业集群和协作意识。

作为一个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一定是基于人与业之间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内生型、主动型的振兴模式。

对于像道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加强民众、企业、政府相互协作的思维模式。这不仅可以激发民众的主动性、提升本地企业的经济表现,也弥补市场功能缺失及制度上的不足,例如自我监督、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等。

▼案例解读:引入社会资本的瑞典奥勒村振兴模式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瑞典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乡村人口减少,岗位缺失,农村过疏等问题,进行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瑞典政府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之后,一定程度减缓了乡村衰退的趋势。然而8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除了城郊乡村外,瑞典广大乡村地区衰退问题再度显现。

但是瑞典奥勒村以社会资本助推,企业抱团式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奥勒村位于瑞典西北部耶姆特兰省的奥勒市,属于瑞典北部山区普通的乡村,因其天然的雪场资源,奥勒村成为了北欧著名的滑雪旅游地之一,以此带动了宾馆、休闲、购物等产业的发展。

奥勒村的索道、缆车与宾馆建设得到了政府支持,也吸引了大量外来私营企业主进行投资。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恶性竞争、服务水平低、运营不规范等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旅游经济的萧条,致使奥勒地区大量投资濒临破产。

在此背景下,当地百姓及私营企业家发起了“目的地支撑战略”(destination-embracing strategy)作为一种积极响应。该战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当地百姓与企业主联合制定奥勒村发展规划与愿景;

(2)企业主间摒弃恶性竞争,成立滑雪产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协调与管理各行业企业的服务与运营方式;

(3)协会为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免费开展业务培训,企业间共享行业信息;

(4)共同筹措募集资金用于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及对外宣传;

(5)与省、市、地方政府对接,推动其为奥勒村的旅游业发展在公共服务、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

500

瑞典奥勒村风光

“目的地支撑战略”的实施使奥勒村当地百姓与私营企业主之间形成了以实现奥勒村振兴为目的的共同愿景、责任感及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即社会资本。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期,随着对外宣传的深入、服务品质的提升以及游客的认可,奥勒村逐渐由瑞典国内的滑雪胜地向国际著名滑雪胜地转型升级。

在此过程中,大量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财团进驻奥勒,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运营方式及国际资源。

原有的“目的地支撑战略”进而演化为涵盖当地百姓、私营企业主、各级政府部门、国际大公司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地方发展战略,强化了主体间的共同责任、担当、信任及合作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为奥勒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使其在瑞典北部地区脱颖而出。

我们可以看到,实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人”。人与业要和谐共生,即人主动投资、发展产业,反过来产业的发展又能吸引来更多的人。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瑞典奥勒村最具借鉴的模式就在于“引入社会资本”,这是一种高度的“人与业”的和谐关系,产业的发展吸引来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

人与人:生境复兴与精神振兴

几乎所有欠发达乡村都有过为了振兴而振兴的阶段,大搞形象工程,兴建公园、广场、甚至是洋房,导致乡村原本的面貌已经不复存在,而乡村的资金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形象工程修建,最后导致一些烂尾项目、与洋房公园不配套的基础设施、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乡村。

乡村不再是人们心中温暖恬静的故乡,而变成了一座座烂尾楼的“工业半成品”。

团队在这次调研期间发现,道真县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同时,夜伴随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道真的教育可以说是道真引以为豪的特色,每年都会培养一批清华北大的优秀学子,然而这些优秀人才,一旦离开大山,却很难再回来。从而导致道真人才流失,社会中坚力量的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加剧。

500

道真风光

在前文,笔者提到,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乡村,然而现实却是一座回不去的乡村。

要想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对于像道真这样的欠发达乡村,应该打造成一个“留的住乡愁,回得去的故乡”

这个故乡不再是道真人民的原生故乡,而是向往乡村生活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乡。

▼案例解读:基础先行,复兴生境的日本乡村振兴模式

为解决日本“农村过疏”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日本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

该工程是一项长效机制,与时代和地区特征需求紧密对接,其适用对象可以是单个村落,也可以是多个村落组成的集群。施工主体主要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承担,投资费用的50%由中央支付,其他由各级政府分担。

除了硬件配套以外,日本还从软件环境方面下足了功夫,即“新农人计划”,日本后来的“U-Turn”计划和“I-Turn”计划是在自上而下的主导失败后,由返乡青年推动实现。

宫崎县,位于日本九州岛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幅员辽阔的农业县。

这里过去数十年来,曾经受到青年劳动力不断往外走的困扰。而“青年返乡计划”就是针对这个困境的一剂良药。

一些在宫崎本地长大的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面的大学,在城市上班就业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由于热爱家乡,他们中的一些精英毅然回乡以实现改变自己家乡的梦想,将自己所学到的产业经验在乡村就地,成为日本乡村转型的中坚力量。 

500

日本新农人

而媒体在这一返乡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03年开始,东京电视台的每个周日都会有一档在黄金时间段播出的节目《来,去乡下住一晚》。这个通过本土的大牌明星下乡生活的各种特写,让人们重拾了故乡的美好记忆,也坚定了更多人想要改变的念头。

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开放,乡村人也更能接纳外来的人。

最后形成的大好结局就是:返乡的目的地不再只是原生故乡,可以是你所喜欢的某个乡村,再后来地方政府的强力促进,也让返乡的这把火越烧越旺

后续日本政府还通过《城市人工作创生法》来保障城市人返乡的合法权益,并设置了“地方创生本部”的专门单位,协助地方企业与民众自主管理,以方便让更多的人口回流乡村。

我们发现,乡村振兴虽然是“基建先行”,但绝不是工业化、冷冰冰的乡村,乡村振兴更重要是的要有温度,打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乡村。

尤其对于欠发达乡村,想要吸引人才,一方面是靠政策引领,但想要留住人才,更多的是依靠乡村的“温度”,即乡村的自身魅力,笔者认为,这种魅力是源自于乡村的人情味。

500

乡村振兴最早有西方发达国家推进,然而我国的农村发展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还是土地产权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短期战略,对于我国来讲是不可学的。

但从长期来看,从自然发展规律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方法对于我国来说都具备借鉴意义,乡村振兴应当由“被动振兴”走向一种“主动振兴”、“内生型振兴”,才是长久之道。

对于欠发达乡村来说,尤其是贵州这样在大山里的乡村来说,想要解决青壮年在外务工,农村主体过于老弱化、村庄用地空废化,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发展内生力不足等问题,首先,需要站在全球视野,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再回归本县县情,做好顶层设计;此外,还需整合各个乡镇资源,整体性制定发展策略,重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协调乡村“人地业”的关系,增加乡村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打造一个科技化,现代化却又具有温度和人情味的美丽乡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