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云,从那年的庚子赔款到今时的中国一号学堂
景昃鸟禽集,水木湛清华
清华
一个聚集了半国英才的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赢得无数人的敬仰。
可你是否知晓,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然,屈辱并没有压弯清华人的脊梁,民族的危难使他们树立了“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铸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清华人报效祖国,不辱历史使命,恰如清华园工字殿内对联所书: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引子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
1900年,清朝在对“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失败,后签订《辛丑条约》,赔偿八国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万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这其中,美国分得白银3200多万两。
1904年至1905年,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向美政府交涉,认为美国所收赔款过多,要求核减退还一部分。
1906年,美传教士斯密士受到梯奥道尔·罗斯福接见,更加明了地帮助提出退款请求。
同年,伊里诺大学詹母斯致信罗斯福:中国正临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人,哪个国家就能在精神和商业上取得最大回报,就能以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发展,这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1907年,罗斯福正式决定:退回庚子赔款一半,由中国政府遣学生来美留学,使之修业成器,成有用之材。
1908年,清政府照会美驻华公使“表示感谢”,初步提出留学办法,由清政府在北京成立留美预备学校。
1909年,6月,清政府外务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设立游美学务处,办公地点在在清华园。清华园,原名赐园,是清重臣端王府及附属园林,占地近千亩,庚子失败后被没收。
同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交学务处作游美肄业馆,清华大学雏形由此形成。同时,在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10月赴美,这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其中就有梅贻琦和王世杰等人。
这47人籍贯多为江浙沪,是从当时的“圣约翰学堂”、“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京师大学堂”走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都学成归来,其中部分人甚至标示着中国现代科学中一些领域的起点。
1910年,举行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70人,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出现了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著名学者。
此后十多年间,由清华派出的庚款留美学生多达千人。
他们和现在留学的意义很不一样,背负着国家的重任,民族的希望。
他们所拥有的“学贯中西、融古通今”的素养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可能是现在难以复制的。
钱学森1934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次年赴美留学。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后成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成立,清华园正式开学。
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铸魂
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的传奇。
梁启超,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
王国维,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
赵元任,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陈寅恪,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有学问和成就的历史学家。
1928年,清华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1年,梅贻琦受命执掌清华,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校长生涯。
梅贻琦一生情系清华,曾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来描述对清华的情感。
1937年,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52年,国家对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1984年,清华设立研究生院培养高端人才。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首批组建研究生院的学校之一,如今,清华大学在校生人数中,研究生已占六成。
1988年,清华开始从“工程师的摇篮”到文科复建的漫漫征程。
1993年,开始“世界一流大学”之建设,众望所归,征程漫漫。
清华大学现共设20个学院、58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在长达百年的清华办学历史中
有唤醒人民的闻一多、李公朴、朱自清先生这样的人。
有像冯仲云一样甘愿在民族危亡之际舍生取义的人。
更多的是像邓稼先先生这样的甘愿隐姓埋名为子孙后代铸造利剑的人。
他们铸就了真正的清华精神!
传承
清华附中,与清华精神一脉相承,一个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的地方,人们对他并不陌生。
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中学,清华附中成立于1915年,前身是成志学校,学生不多,成才率较高。
1952年,成志学校中学部与燕京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清华大学附设中学,成为清北教职员工子弟中学。
1960年,清华大学附设中学扩建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建校于清华园北、圆明园东,面向全市招生。万邦儒被清华大学任命为首任校长。
2007年,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党委书记王殿军担任清华附中校长。
变革风起
2008年,清华附中国际部成立。
当下,清华附中国际部已悄然成为公办学校国际教育的一面旗帜。
2009年,清华附中建设了基于大数据的清华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从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
目前,该系统在全市所有高中正式推广使用。
未来,清华附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将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后高中时代”的应用链,为优秀人才培养发展的长期追踪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学业、升学与生涯规划提供帮助,造福中国当下和未来。
无疑,清华附中拥有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
落实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成为创新拔尖人才苗子,这是中国复兴进程赋予清华附中的历史使命。
肩负使命,清华附中发挥名校辐射作用,承办了国内多所分校。
极具代表的:
一是,政府全额投资,清华附中全面管理的公立性质的河南郑州北龙湖学校。
二是,华为出资,清华附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和运行的深圳清澜山国际学校。
散叶
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服务巨头清华启迪控股开启了河南郑州的战略布局(清华启迪风云,从那年那兔到当下的大象)。
作为启迪控股“立体三螺旋”“园区、校区、社区”三合一的创新生态科技城系统中的校区,经清华大学党委批准,清华附中开始了郑州分校管理团队的筹建工作。
2019年4月,清华附中与郑州郑东新区管委会就合作办学签订了协议,并定于2020年秋季正式招生。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建址在郑东新区区位条件最好、生态环境最优、产业定位最高的龙湖北岸,属于中国(河南)自贸区规划范围,与郑州城市地标北龙湖金融岛隔湖相望。
学校总占地308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办学涵盖3~18岁一站式全学龄段教育,规划设置132个教学班,其中幼儿园24个班,小学、初中、高中各36个班,计划招生5700人。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郑州校区是清华附中体系中最大的一所分校,也是华中地区第一所公办全日制附中,校区配套有教育公寓和住宅。
改善教育生态,引领中原塔尖教育,清华附中将践行清华“行胜于言”的精神,为更多的孩子,圆一个梦,开一扇窗。
结语
教育,乃立国之本。
清华虽诞生于家国危难之际,但一出世似乎就具有王者气质,注定要肩负起非凡的历史使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报效祖国。
历史证明,
清华人未曾让祖国失望!
彼时,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弱势单,清华人负重前行。
当下,异域云谲波诡,白露横江。
遥望星辰大海,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定能绽放最绚丽的光芒。
—— THE END ——
谨记,观风、解局,城哥与你一路同行!
作者:城里城外 来源: 启迪者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