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空军里的外国人(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他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建设展示出一颗真诚热切之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空军初长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
解放战争初期建立的东北航校虽然是中国空军的摇篮,但限于它的规模和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建设人民空军的强烈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仔细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以东北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向当时空军实力雄厚的苏联政府寻求援助,尽快建立一批航校。1949 年7 月26 日,中共中央电告正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请他在同斯大林会晤时提出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装备,并请苏联派专家来华协助创办航校等请求。此事得到了斯大林的应允。
东北老航校建厂初期
8 月13 日,中共中央与苏联政府达成如下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 所航校(轰炸机航校2 所、歼击机航校4 所),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 架,派出专家878 名来华协助工作。中国空军建设的大幕就此拉开。
不久,先期来华的苏联专家与军委航空局的领导同志组成专门工作组,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商讨建校的合适地点,最后经中央军委拍板确定了6
所航校的校址:第一轰炸机航校在哈尔滨,第二轰炸机航校在长春,第一歼击机航校在锦州,第二歼击机航校在沈阳,第三歼击机航校在济南,第四歼击机航校在北京。各航校仅用了50
多天时间全部筹建完毕,于1949 年12 月1 日开学。在航校筹建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大部分苏联专家在11
月中旬陆续到达各航校担任飞行教员或航空理论教员,满怀热情地迅速投入教学第一线的紧张工作中。
苏联援华的部分飞行员合影
掌握飞行技术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航空基础理论知识,这对于那些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归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战士来说,无疑有点蜀道之难的意味。所以上课伊始,困难重重。《当代中国空军》一书中记述,学员们由于缺乏数理知识,对抽象的公式、定理和数学推导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更为麻烦的是苏联专家不懂中文,翻译人员又因不懂航空知识而译错内容。当时,不仅中国学员感到焦虑,苏联专家也是心急如焚。
他们同中方一道,反复沟通,考虑解决之策,经过多方商讨,航校给每位苏联教员配备了一名翻译、一名中国助教,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组。授课时由苏联教员讲解,翻译当场口译,助教在旁听讲,发现有译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或补充。后来又改为由苏联教员先帮助中国助教备课,再由助教给学员讲课,苏联教员在场旁听,发现有不妥之处再行纠补。此法甚有成效,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经过一个多月的航空理论学习,所有学员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理论。1950 年1 月16 日,第三航校首先试飞,到2 月6 日,其他航校也陆续试飞。在苏联教员和空军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学员很快毕业并转移到部队工作。
1950
年10
月,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由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培训中国空军。时间紧迫,一批批苏联空军顾问星夜兼程,赶赴中国,向中国空军传授作战经验并予以技术指导。《朝鲜风云——纪念朝鲜停战五十周年(上册)》一书里提到,1950
年12 月21
日,空四师二十八大队进驻安东浪头机场,在苏联空军顾问的帮助下,继续学习飞行理论、技术和空战战术,熟悉喷气式歼击机的性能,同时利用美机活动间隙试飞,熟悉战区航线和地形。1951
年1 月21 日上午,二十八大队在平壤北击伤1 架美机,1 月29 日第二次空战,首创中国空军击落1
架美机的纪录。继空四师之后,各部队相继进行军事演习并参与实战。沈志华主编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载有1951 年6 月28
日中国空军指导顾问克拉索夫斯基致电斯大林的文件,内容是向斯大林汇报他与毛泽东商谈的关于中国空军部队的训练问题。
中国空军指导顾问克拉索夫斯基
双方认为用米格-9
飞机培训出来的第6、第12 和第14 航空歼击机师在派往前线前,必须进行米格-15
飞机的改装训练。改装训练的期限确定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以便这3
个师能参加即将到来的朝鲜战争。当时按照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苏联陆续派出航空兵师到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担负防空任务,同时继续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组建航空兵部队,这些部队有的也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空战。
根据资料统计1
,1949 年至1953 年,中国从苏联引进和接收各型飞机3600 多架,装备了27 个航空兵师和6 所航校。到1953
年年底,空军航校共培训出飞行员5945 名,机务人员24000 余名,军事、政治、后勤干部1396 名,为迅速、大批组建航空兵部队创造了条件。
2000 年2 月,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前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在《我的战斗生涯》一书中写道:“没有苏联空军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空军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志愿军空军也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结语
强大的空军对于沙场作战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不列颠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对英国皇家空军说道:“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抗战中苏联援军的空军志愿队
人民空军的建设从无到有,一路走来,着实不易。除了自身的坚定不移,我们不能忽视外国友人们所贡献的无私心力。从苏联顾问于大漠中培育的星星之火(新疆航空队)到东北航校这座由日本教官打造的空军摇篮,再到苏联教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协助筹建诸多航校以练训参与抗美援朝空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等行动,在外国军人的倾力相帮下,人民空军规模不断扩大,力量持续增强,走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荣耀之路。
或许最初不是有意而来,又或许有着一份机缘巧合,但不同于只为金钱利益而前往别国军中舍身卖命的“雇佣军”,他们最终都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建设展示出一颗真诚热切之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