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实地调研中国的荒漠化治理

 【按:这是博主LumiereNoire的一篇微博,征得了博主的同意,转载过来大家看一下。特别声明一下,原博没有题目,题目是我另外加的,不一定很确切。P.S.2:这是我太太推荐给我的,她和这位博主都是某个演员的粉丝,所以文中出现一些奇怪的地方……大家见谅一下吧。】

      两年前参加了一个荒漠化治理的调研项目,项目组一共去了内蒙、甘肃、新疆、西藏好几个地方,工作安排缘故我只参与了甘肃部分的调研,这阵子瑞典中二少女的新闻挺火的,nature也来凑热闹哔哔中国的荒漠化治理了,就很想把当时调研的一些内容拿出来分享下。今天无事,终于把移动硬盘和笔记翻出来了。我自己的本行完全不沾边,且调研也只是参加了半程,所以只能当管窥蠡测,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下。

        一、【有人问中国荒漠化治理是否科学?】

        nature那篇论文哔哔的所谓“盲目种树导致缺水”问题,其实我国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总结出来了,1984年提出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基层治沙工作遵循的十六字真言“因沙制宜、统筹用水、发展装备、平衡生态”,始终坚持科学治理。所以虽然它是nature,但不经调查研究就行春秋笔法,我觉得这本身就有违科学精神了。

        中国治理荒漠化是对沙漠区域进行分级治理和保护制度的,不会盲目扩大绿洲面积,因为绿洲面积过大也会过渡消耗地下水资源,防沙治沙的理念是:保护优先,封禁封育,因水施策,量水而治: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品种。在绿洲内部,建立防护林体系,构建完备的绿洲型生态体系,这个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好人居环境,是努力防止荒漠化侵蚀人类生存空间。

        中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荒漠化监测,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是在2017年刚结束,一共包含920个县的数据资料,监测报告应该是不公开的,我们项目组当时是找的治沙办,才借到其中一部分资料。资料的汇总和收集工作很繁杂很不容易,从各地汇总要保证统一、可比、完整、真实,确实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当时跟我们沟通的工作人员还一直在感慨这方面工作还做得不够、还要改进。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监测里除了对环境、植被、气候等的监测之外,对人文环境也有关注,例如会包括沙区群众受教育情况,沙区妇女生活状况等。

        二、【荒漠化治理究竟有多难?难,太难了】

        我国是荒漠化大国,18%的国土是沙化土地,而且多数是老少边贫地区,本身财政紧张、可调动的资源也不多,但政府还是将荒漠化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以我参与调研的甘肃为例,防沙治沙的参与者包括研究所、荒漠化基金会(社会企业参与)、荒漠化监测室、防沙治沙办公室,等等,是社会整体协同参与的一项事业,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种树”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各省情况也不同,内蒙目前来看比较有成效,甘肃主要是防止沙漠扩张、守住绿洲,新疆是全国唯一沙化面积仍在扩大的,绿洲内部甚至都有流动沙丘,固定和半固定的大沙漠也多,西藏问题是风向不固定,会出现季节性退化,反复治理。

        另外,荒漠是非常脆弱的生态,如果治理不得当,方法不科学,反而会使情况恶化。我国的防沙治沙一直都是三个方式:

        1.预防土地沙化(有些土地现阶段没有条件治理的,就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围而不治,防止沙区向绿洲侵袭);

        2.治理沙化土地(这方面除了造林、种草之外,还有工程措施,例如草方格等方法,而且已经在开发相关的自动化装备,有望大规模推广);

        3. 适度利用沙区资源(包括严格地控制对沙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防止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像光伏、风能的利用,在沙区都得格外斟酌,要考虑对植被、生态链破坏的可能性,举个例子:风力发电可能产生噪音,鸟就不路过了,而鸟类的减少则会导致老鼠的泛滥,生态会失衡,所以风电的布设会考虑这些因素。        

500

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

500

荒漠深处的一处光伏电站

500

草方格

        三、【有多少人参与到了防沙治沙当中?】

        政府牵头组织统筹安排、社会力量跟进、企业参与、全民参与,这是调研里的感受,座谈的时候有听到“全社会治沙”这样的提法。我国的荒漠化监测,第四期和第五期相比较,第五期减少沙化土地7.4万公顷。

        在跟政府部门座谈的笔记里找到了当时记录的几句话:政府独立向社会合力攻坚转变,防沙向防治用体系化转变,传统人力向技术装备转变。

        工程机械装备企业的加入,让治沙工作有了规模化的可能性,在沙漠深处的研发中心看到了大型的工程车和调试中的无人机,技术保密原因没有多拍照片。

        民勤县是甘肃武威的一个县,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治沙难度很大,县上用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封沙育林(草)2.4万亩,除了种梭梭固沙之外,还推广种植了肉苁蓉,产生了经济效益。

500

民勤县老虎口的治理前后对比

500

民勤的路边一个标语牌: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

        我记得在武威曾经坐着越野车穿过一片很大的绿洲,从沙漠往绿洲深处开的时候能明显看到身边植被的变化,一开始是黄沙上零星的一些梭梭草,耐旱灌木,开到绿洲内部之后发现枝干交错的大树覆盖了整个区域,宛如置身森林,再往深处走空气变得十分湿润,最后抵达的是一个植物研究所,专门研究在沙区的不同环境中各类植物如何种植。晕车晕得一塌糊涂的我在这一路上没怎么拍照真是后悔死了。

        一路上见到了很多人都为沙漠操碎了心,有政府工作人员、有研究者、有企业家、有工程技术人员、有普普通通的农户,但西北人的乐观和踏实我真的佩服,兢兢业业这么多年,好多人都是扎根在middle of nowhere一直努力然后慢慢看到环境的改变,以及没有什么辛苦是一顿正宗的兰州拉面不能抚慰的。

        【题外话】最后说一说为啥八竿子打不着边的我会参加这个调研项目,其实回头想想,这部分才是最高能的啊。项目缘起是科学院组织的院士调研,指派不同领域的院士自行组织人手调查无关领域的全国层面大工程,除了荒漠化治理之外,据说还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等等这些大话题(这部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有错勿怪)。院士带队,调研组里一水的博士学位,各种教授副教授,都要求实地走访调研(大家都是忙人,协调组员时间就够难的,不过还是成行了),最后形成总体报告。大家都不是调研课题本行的人(当然这样也就自动规避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完全靠着科研工作训练出来的观察能力、文献归纳能力、问题梳理能力在工作,也是提供了与行业专家不一样的视角吧。

        我翻了翻自己当年的微博,似乎还抱怨了一句“既不能挣钱又不能偶遇王凯的出差有何意趣”,可是两年过去了,再回头看那次调研,却发现真的是非常难得又有意义的一个工作。非常感谢院士当时给我派了这个活儿。

500

最后放一下找西北的朋友要的、家国梦游戏里开出来的照片:“治沙神器”草方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