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痛失巨星:他毕生奉献解开了大地强震的奥秘!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洋之家”

500

刚刚,又一巨星陨落!

国家再失栋梁!

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先生,

因病于2019年9月10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直到他去世我们才知道他的名字,

才知道他对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那些年,

长江三峡大坝选址离不开他,

我国首座核电站选址他全力奉献;

在地震预防工作上,

他更是倾尽一生,

探索地震构造的奥秘,

守护中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即便他后来失去光明,

也从未停下科研的脚步,

拼搏和奉献直至他永远离开……

今天,我们就以无比虔诚的心,

来缅怀这位中国巨星的热血往事。

NO.1

从贫困农家走出的优秀学子

对祖国河山有着浓烈的情感

1924年3月,

李玶出生于湖北大悟县汪洋店。

让人惊叹的是,

这个家庭竟然出了六位科学家:

李玶夫妇(地质学)、

二哥(遗传学)、三哥(植物学)、

四妹李群(抗生素研究)、

妹夫骢远(生理学)。

原来世上有一种炽热的爱,

叫做倾全家之力为国奉献。

一个家庭能走出这么多科研精英,

那肯定非富即贵吧,

不然在战乱时期,

怎么有能力供孩子们读书呢?

答案是否定的,

李玶一家只是贫穷的农民家庭,

并且因为家境贫寒,

他9岁才开始读书,

又因逃难躲避战乱导致学业中断。

500

在劳作维持生计之余,

李玶靠自学初中课程考进高中,

可高二那年又因家中经济紧张,

再次中断学业。

可他并没有放弃,

每天起早贪黑恶补高三课程。

之后李玶以优异成绩考取三所大学:

上海同济,四川大学、

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最后,他选择了中央大学地质系,

因为他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学子,

他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

和脚下土地紧紧相连!

因成绩优秀,

1947年李玶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调到哈军工任教,

1959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刚调到地质所,

领导就交给他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国家启动长江三峡开发计划,

研究“长江三峡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

接到这项任务他很激动,

把能参与国家这样一项伟大工程,

看作人生最大的幸运。

  

500

李玶克服了诸多困难来完成

这项历史的重任。

首先勘察环境特别艰苦,

作为地质所701勘察队的队长,

白天,他带领队员们

跋涉在三峡高山深谷之中,

晚上就睡在老乡家里的稻草棚或马厩里。

三峡地势陡峻,山路崎岖,

他们没有马更没有车,山路全靠双脚走。

有一次,从金柱头到庙河全程120里,

从早晨六点走到晚上九点,

他们一天就走了120里路,

连老乡都不敢相信。

接着又遇上三年困难时期,

勘察工作需要体力,

李玶和队员们劳碌一天下来,

饥肠辘辘,最后饿到身体浮肿,

只能靠挖野菜、抓青蛙充饥。

无论环境多艰苦,

他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他深深明白: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

大坝的安稳,

关乎着下游亿万人民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

500

就在爬石崖、忍饥饿、风吹雨打

这样艰难煎熬的环境下,

李玶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经过多年充分调查研究,

在三峡大坝选址上,

李玶认为,

三斗坪从地质构造角度上看,

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坝址。

有人提出,

未来若有地震大坝会不会受影响?

李玶说:“坝基下的花岗岩体,

有很好的减震作用,

即便未来有地震,

坝区的地震烈度不会大于V11度,

一般情况下大坝不会受影响。”


NO.2

毕生精力尽付祖国

让中国的地震预报领先全球

我国每一个重大工程的建设,

选址时都要考虑到各种自然灾害,

尤其是地震对工程的影响,

因而,李玶的工作尤为重要,

处处都可看到他忙碌不休的身影。

在我国首座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

李玶对地质的勘察评估,

为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还主持了“西昌-渡口地区的

地震危险区划及烈度区划”、

“海南岛琼北地区烈度复核”工作;

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

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

也都离不开他的倾力奉献。

多年研究地质构造,

李玶始终为地震忧心忡忡。

对老百姓来说,

地震意味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在顷刻间吞噬一切。

500

在地震研究这条路上,

世界各国科学家们有同一个目标:

如何预测强地震!

美国和日本等国,

倾国家力量投入巨额资金,

让顶尖科学家去研究

然而,地震预测

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难题!

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

地震预报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很困难的。

中国幅员辽阔、地震多发,

李玶和国内地震学家们,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加紧研究。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地震预防取得可贵成果!

准确预报了

1975年发生在海城的7.3级地震,

还有1990年亚运会期间,

发生在北京的4.0级地震!

500

但是,两次成功预测地震,

只是中国地震学家们前进路上的一小步,

我们还是不能准确预测全部强震,

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就是突如其来,

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

李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中国人就不能战胜地震这个恶魔吗?

不,一定有办法的!

从此他更加拼命,跑遍了中国,

对国内大大小小地震区域进行考察。

李玶对地震特别是强震的认识

有突破性的进展,

始于1999年台湾特大地震。

他发现,造成人员伤亡的区域

主要集中在几十米宽的断层范围内,

那里的建筑物基本无一幸免,

而断层以外的建筑物大多坏而不倒,

甚至离断层仅一米处的建筑仍巍然屹立。

联想到几十年来看到过多次的

极为相似的“怪现象”,

他顿时茅塞顿开,

沿着这条线索深入研究,

他创造性地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

“只要建筑物不在强震发生断层上,

8度(地震烈度)以上防震建筑物,

均不会倒塌。

前提是,建筑物必须是

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和建造,

没有偷工减料,

那么建筑物就是安全的,

里面的人也是安全的。”

500

国际上对这一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玶‘强震发生断层’的发现,

从地震构造角度提前做好抗震措施,

达到一劳永逸的抗震减灾目的。

他的研究是给全人类的福音,

可他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却遭遇了

一次次生死危机!


NO.3

我愿意多出点力

心里对得起人民和国家

40多年来,

他每年平均出差时间为5-6个月,

最长的一年足足奔波11个月,

全年没有节假日,没有八小时工作制,

甚至过年都没有休假!

唯一 一次休假,

是在1978年,

那时他患了脑血管硬化症。

对他而言,人间没有四季,

无论酷暑还是隆冬,

他都照样外出考察,

最冷的一次气温零下30度,

皮帽、睫毛和须鬓上都结上了冰花;

最热的一次在巴基斯坦印度河谷,

为解决中巴公路地质问题,

他住在42度高温的帐篷里,

烈日炎炎下,一晒就脱一层皮,

而他不是在大太阳下爬山,

就是汗流浃背地写报告。

这些, 只是他工作中

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最危险的,

是勘察途中各种各样的意外!

有一次,在三峡,

李玶乘坐直升机做空中考察时,

直升机在云雾中迷失了航向,

当穿出云层时,

才发现直升机正身在狭窄的峡谷中,

两旁高山壁立,

飞行员吓出满头大汗。

直升机一旦撞上山壁,

后果就是机毁人亡!

千钧一发之际,

驾驶员急中生智使飞机垂直急速上升,

才逃过了一场生死劫难。

还有一次,直升机油路突然堵塞失控下落,

好在当时机械工程师在机上,

及时修复免于一场事故。

后来,李玶想起遇险之事还心有余悸,

可他从不后悔:

“人生很多事情难以预料,

我能见证三峡宏伟工程,

已经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可这些,只是他遭遇中的一小部分。

1956年他在东北为找铁矿,

曾单身穿过二十里荒原,

晚上夜宿一小村庄时,

乡亲们告诉他:

“你好险啊!昨天你来之前,

一个年轻理发师被七条狼吃掉了!”

还有一回在四川考察,

他碰上一头豹子!

万幸有惊无险。

500

他遇到更多的是自然灾害,

常年在山区,

有时下冰雹,有时大雪纷飞,

有时暴雨还会遇上山崩、泥石流,

最险的一次,

在三峡遇到山洪暴发,

他们慌忙奔逃上山,

回头只见洪水从足下汹涌奔腾而过,

像切豆腐一样把两岸田地,

大块大块冲卷而去,

河中巨石滚动撞击,

激起上十米的水柱。

这要是慢了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他干的是最苦的事,

他遇到的是最大的险,

可他仍不停歇。

他的妻子曾问他:

“为什么这样卖力?连命都不要了?”

他慨叹说:“国家太穷太落后了,

我愿意多出点力,

心里对得起人民和国家。

中国那么大,人民那么多,

全沉甸甸装在他的心里!

可他心里独独没有装下他自己.......

为国为民,至死不渝,

不顾生死、孜孜不倦,

这是何等的热血和痴情!

500

这一生他仆仆风尘,走遍山山水水,

他带给千家万户平安,

可他却失去了光明。

因为长期在野外阳光下作业,

他双眼患了白内障,

早点手术治疗治愈希望很大,

可他忙得根本顾不上休假,一拖再拖。

直到1999年11月27日,

他终于住进医院,而不幸的是,

病情拖得太久,

他的白内障手术没有成功。

自此后,他看到的东西,

都是朦胧的,雾状的,

可即使他看不见了,

75岁的他,

工作势头丝毫没有减弱!

500

李玶的夫人,日夜陪伴他左右,

为他阅读文献、资料、报刊,

整理他摸着写的文章。

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

失明的他痛心疾首,

这次特大地震

正是发生在“强震发生断层”上。

李玶再次强调,

由于强震发生断层能引发重大的自然灾害,

所以其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2014年,他提出“抗震减灾三步行”建议:

第一步,

建议编制全国性的强震发生断层图;

第二步,城市规划,

应避免将建筑物建在强震发生断层上,

第三步,

普及地震常识和抗震防灾知识。

提出建议这年,他都90岁了,

还念念不忘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李玶说:

“我常年跑野外,走出了一副铁脚板,

也走出一个健康的身体。

大自然就像一把磨刀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很自豪我所从事的职业,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选择地质工作。

他一生操劳,

就是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了。

2019年9月10日,

这位淡泊名利的大国脊梁

永远离我们而去,

享年95岁。

500

地震,是破坏性最强

也是最难预测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

为了守护家园,

李玶这样的院士专家们,

没有一刻停下探索和实践的脚步,

他们努力在地震和我们之间,

修筑起一道守护墙!

毕生奉献,顶天立地!

李玶是时代的楷模,

是国家的脊梁,

是真正的巨星!

李老,今天我们为您点一盏心灯,

您一路走好!

站务

全部专栏